【摘要】:言語幽默在近幾年來一直是認知語言學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來構建出關聯(lián)整合模式,并通過例證分析來探究在該模式下言語幽默的認知機制。
【關鍵詞】:言語幽默;關聯(lián)理論;概念整合理論;關聯(lián)整合模式
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幽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活動中無處不在。由于其廣泛的使用,言語幽默已經(jīng)引起不同領域學者的興趣,并對此進行了多層次的分析。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論和關聯(lián)理論的互補性來構建出關聯(lián)整合模式,并通過例證分析來探究在該模式下言語幽默的認知機制。
一、關聯(lián)理論對幽默的解釋
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是于1986年由Sperber Wilson 在《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中所首次提出來的話語理論。關聯(lián)理論所注重的就是在人類認識活動中所產(chǎn)生的交際活動。在實際的話語交際眾,對于發(fā)話者的話語,受話者首先要結合語境來推理發(fā)話者的字面意思,再接合自身的先知識而找到最佳關聯(lián)從而明白其言外之意,交際意圖得以實現(xiàn)。而幽默往往產(chǎn)生于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之間存在的差距。也就是說,在話語交際中,推理建立在找到發(fā)話者話語信息與語境的最佳關聯(lián),而實現(xiàn)最佳關聯(lián)才算是成功的交際。
二、概念整合理論對幽默的解釋
概念整合理論是由Fauconnier (1997:149-150)在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一書中所提出來的。該理論是由四個心理空間構成:2個輸入空間,類屬空間,層創(chuàng)結構。心理空間的主要功能等同于某一領域相關信息的臨時儲存器。具體來說,輸入空間提供一些信息并使得這些信息部分的匹配,然后這些信息就會有選擇性地被映射到第三個心理空間:整合空間,從而層創(chuàng)結構就會自然呈現(xiàn),而幽默往往出現(xiàn)在層創(chuàng)結構中同時交際意圖得以實現(xiàn)。
三、關聯(lián)整合模式與言語幽默
1.關聯(lián)整合模式
關聯(lián)整合模式是王文斌教授于2003 年在分析了關聯(lián)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互補性的基礎上而提出來的新的認知語用工作模式,以此用來揭示言語幽默產(chǎn)生的動態(tài)認知機制,該模式如圖1所示:
R=關聯(lián), IP=輸入空間, B=整合空間, C=認知語境, c=認知凸顯語境, CI=交際意圖
如上圖1所示,該模式在關聯(lián)原則的總指導下,受話者將發(fā)話者的幽默話語,突顯的認知語境和自身推理相結合,從而進行重新整合,得出層創(chuàng)結構,成功解讀幽默,實現(xiàn)交際意圖。
2.關聯(lián)整合模式對言語幽默的檢驗
基于上文所提出的模式,本文試圖對2個幽默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期來揭示該模式對解釋言語幽默話語的動態(tài)語用認知機制。
案例1:
Father:Did you share the three pieces of candy with your little brother?
Son:Yes, Dad.
Father:How did you divide,then?
Son:Oh,it’ s quite difficult to divide three between two persons,so I ate one first.
(Classical Jokes Humorous Stories, 2006: 87)
在該對話中,父親提醒他的兒子說要將三塊糖果分給自己的弟弟,這構成了輸入空間1,如何將三塊糖果分給兩個人,這構成了輸入空間2,大兒子出于謙讓一定會給自己的弟弟分兩塊,而自己只吃一塊,這個激活了凸顯認知語境,結果當父親問到如何分配糖果的時候,兒子卻回答道:因為三塊分給兩個人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自己先吃了一塊,這樣就好分配了,這個回答與凸顯認知語境產(chǎn)生了一些碰撞,在此讀者就需重新整合兩個輸入空間,并結合凸顯認知語境最終得出:大兒子先自己吃了一塊蛋糕,然后將剩下的兩塊蛋糕又平分給他和自己的弟弟,這樣做在行為上是自私的,可是考慮到小孩子還是年齡還小,這種做法就可以理解了,也會使讀者覺得這個小孩子既聰明又可愛。因此幽默的效果產(chǎn)生,交際意圖也顯而易見。
案例2:
Mother: Why did you get such a low mark on that test?
Junior: Because of absence.
Mother: You mean you were absent on the day of the test?
Junior: No, but the kid who sits next to me was.
(Classical Jokes Humorous Stories, 2006: 32)
這個對話是發(fā)生在一位母親和她的兒子之間的。因為兒子在考試中考得很差,所以母親就問道為什么會考得這么差?,母親的問話構成了輸入空間1,然后兒子回答道成績低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席,這構成了輸入空間2,兒子的回答使得母親和讀者都認為可能是因為兒子沒去參加考試,這個又構成了輸入空間1,讀者結合兩個輸入空間的信息形成凸顯認知語境:一位學生應該準時參加考試,如果在考試中取得很低的成績應該自我反思找到原因。可是他的兒子回答說他考得很差的原因是他的同桌沒來參加考試,這構成了輸入空間2,輸入空間2與讀者的認知語境凸顯發(fā)生了一些碰撞,這就需要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并得出新的框架即:層創(chuàng)結構,從而幽默效果出現(xiàn),交際意圖實現(xiàn)。
四、結論
本文基于王文斌教授提出的概念整合模式,對言語幽默案例進行了分析驗證,再次證明概念整合模式對于言語幽默解釋的有效性,并揭示出解釋言語幽默的動態(tài)認知機制。
參考文獻:
[1]岑群霞.笑話的語用學解釋[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80-83.
[2]陳孝英.幽默的奧秘[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3]方碧月,張志江.言語幽默的關聯(lián)整合模式[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2):25-31.
[4]蔣冰清.言語幽默生成機制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4):19-22.
[5]王文斌,林波.英語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探究[J].外國語,2003(4):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