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社會,服飾不只是具有防寒保暖的功效,同時也是身份和等級的外在表現(xiàn),具有鮮明強烈的政治功能。本論文選取了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中封建等級制度達到頂峰的清朝宮廷服飾為切入點,從清代服飾的基本功能、服飾制度的演變以及其服飾中所呈現(xiàn)的政治功能性,從一個朝代透視中國歷代政治發(fā)展的趨勢。
【關鍵詞】:服飾元素;清代宮廷;政治
1 清代發(fā)展歷史簡述
歷時更迭,難逃失敗之命運,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開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后期因統(tǒng)治腐朽,國力衰微,人民饑寒交迫;為了挽救清朝的統(tǒng)治,辛亥革命爆發(fā),從此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歷經(jīng)300年的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p>
2 清代皇族服飾特點
清代的服飾與前朝有著明顯的差別,在沿襲漢族服飾的基礎上,又有自己強烈的民族特色,隨著時間發(fā)展,逐漸形成自由的服飾制度。清朝的冠服制度按等級品階可分多級。無論日常生活還是出席重大場合或參加重要活動,清朝服飾一樣被政治化,像歷朝一樣,無一例外,服飾等級制度的加強,體現(xiàn)著對皇權的維護。
皇帝朝服是皇帝登基、祭天、完婚、舉在行朝會大典等參加重要活動或重要場合時所穿的禮服。用色上,皇帝朝服專用明黃、藍、紅、月白四種顏色,根據(jù)會根據(jù)出席場合的不同更換不同的顏色,例如在祀天時一般用藍色,祭日時用紅色,祭月用白色。在服裝款式上,上衣下裳相連,披領、圓領與之相配。衣袖是一種有特點的窄袖,俗稱箭袖,滿語稱“哇哈”。其特點是在男袍的窄袖口前邊,再接長達半尺的半圓形袖頭,因形狀酷似馬蹄,所以又被稱為“馬蹄袖”。平時生活中一般卷起,便于日常生活不收束縛;圍獵作戰(zhàn)時選擇放下,便于射箭又能覆蓋手背起到保護作用,在冬季還可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
皇后朝袍與皇帝朝袍相呼應,也有冬夏之分,顏色均為明黃?;屎蠖腥N款式,第一種為上衣下賞直身袍,特點是圓領、箭袖、右衽、窄袖,披領與袖的顏色是石青色,披領繡兩條行龍,袖口繡一條正龍,但披領邊、袖口、裙邊鑲有片金加貂皮緣,繡有九條金龍,間飾五色彩云圖案。第二種顏色上,披領與袖為石青色,用片金加海龍皮邊,但是夏朝袍用片金緣邊。前胸、后背、兩肩及腰圍處均有龍紋圖案。第三種為后開裾式,無褶皺,領后垂綴有明黃色絳帶,鑲有珠寶。
3服飾制度的起源
清朝的服飾服制,從其形成發(fā)展的角度可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清朝服飾制度的初創(chuàng)期。入關前,由于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制約,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當時的服飾特點以滿族服裝為主,所以滿族服飾制度為清代服飾制度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是清代服飾制度的建立發(fā)展期。入關后,清朝統(tǒng)治者了解到漢族子民在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水平比滿族高出很多,之前廣泛推行的滿族服飾制度顯然已不能繼續(xù)實施下去,為了適應新的發(fā)展,清朝統(tǒng)治者陸續(xù)制定出一些適合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相適應的冠服制度。
第三階段是清代服飾制度的完善期,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隨著清朝疆域的明朗和政治局面的穩(wěn)定,清朝的冠服制度已基本定型,直到清朝末年。
結 語
服飾是我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徊糠?。在現(xiàn)代社會,服飾更多體現(xiàn)的是它的實用功能與裝飾功能。人們會隨著四季的變換來更換不同的服飾,從而獲得最舒適的感覺。究其更深一些的功能也僅僅在于它能夠反饋時尚潮流的趨勢,來達到人們的審美需求。在中國悠久的古代歷史中,服飾卻并不是這樣可以被大眾隨心所欲地使用。從黃帝“垂衣而治”開始一直到清王朝的滅亡,服飾一直是身份和等級的標志,具有強烈的政治功能,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導師:齊德金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卞向陽;論中國服裝史的研究方法[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04)
[2] 華梅.中國服裝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3]唐永霞.近十年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綜述[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4] 常曉輝.滿族服飾與皇權[J]滿足研究,1994,(3).
[5] 王鳴.論清代官府制度及其文化蘊含 [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