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色筆記》是萊辛杰出的代表作。它描述的是主人公安娜如何從分裂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來并最終找到了完整的人格。安娜的精神世界與榮格的原型理論有著相似之處。本文通過原型理論的主要方面:人格面具、陰影和阿妮姆斯細致分析了安娜從分裂到完整的精神過程,揭示了小說的主題。通過本文,讀者將會對小說有更加清晰與深刻的認識。
【關(guān)鍵詞】: 榮格;原型理論;分裂;整合
一、引言
《金色筆記》是當(dāng)代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的作品?!督鹕P記》通過描寫女主人公安娜個人生活和追求,表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動蕩不安的世界現(xiàn)狀和人們四分五裂的精神風(fēng)貌。這部小說在藝術(shù)形式上表現(xiàn)出大膽的改革與嘗試。作者把五本筆記穿插在這個故事之中,以此描寫二十世紀中期整個世界的風(fēng)貌。其中黑色筆記描寫主人公作為作家在非洲的經(jīng)歷,涉及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問題;紅色筆記寫她的政治生活,記錄她對斯大林主義由憧憬到幻滅的思想過程,黃色筆記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愛情生活所創(chuàng)作的一個故事,題為《第三者的影子》;藍色筆記是她的日記,記錄了主人公精神的軌跡。而最后的金色筆記,卻是作者對人生的一種哲理性總結(jié)。很多評論家把它看作一部女性主義作品。但安娜對自己精神的整合同榮格的原型理論有相似之處。
二、原型理論下的安娜
(一)安娜的多重面具
人格面具,這個詞來源于希臘文,本義是指使演員在一出劇中為扮演某個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榮格稱為從眾求同原型。榮格認為:“人格最外層的人格面具掩蓋了真我,使人格成為一種假象,按著別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協(xié)調(diào)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決定一個人以什么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征。”
生活在一個對女性充滿爭議的社會里,安娜同時需要扮演許多角色。這給她帶來了信仰危機、愛情危機和生存危機。[3]首先是信仰危機,即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迷失。作為共產(chǎn)黨人,安娜為公正、世界和平、人性而戰(zhàn),更是為了自身的發(fā)展和生活的更有意義。但是加入到這個政黨當(dāng)中之后,她卻不斷地感到孤獨與迷失。其次是愛情危機,她作為母親和情人的挫敗感。在情感世界當(dāng)中,女性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在感情中尋找一個平衡點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就會有挫敗感。她十分依賴她的情夫邁克爾,而她又是一位母親。在這兩個角色之間,她努力地平衡。但是與邁克爾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就意味著她給予自己女兒的時間就越少,于是兩種角色的矛盾就顯現(xiàn)出來。夾在兩種矛盾中間,她苦不堪言并以失敗而告終。而她的信仰危機和愛情危機的直接惡果是生存危機,就是安娜作為藝術(shù)家的絕望。作為一個藝術(shù)家,她認為小說應(yīng)該帶給人們希望,使讀者對生活充滿信心。但是她的作品《戰(zhàn)爭邊緣》里面卻流露了“可怕而虛偽的懷舊情結(jié)”。她的未來在哪里呢?她弄清楚了什么是她需要否定的,但值得她肯定的又是什么呢?作為作家,她應(yīng)該寫點什么才對得起自己的公正心和義不容辭的社會責(zé)任心呢?她自己一時還回答不了。迷茫、苦悶之中她覺得自己的存在成了多余,她于是產(chǎn)生了自殺的念頭。
(二)安娜的心理陰影的雙面性
陰影的消極面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潛藏于人類心靈深處而富有破壞性和盲目沖動的力量;榮格說,“與自己的遇會首先是與自己陰影的遇會”。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陰影是一種極簡的原型,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在心理上我們進行了自我否定并將自己心里的陰暗面投射在他人身上,將他們看作是“敵人”。而人格整合的終極就是把這些所謂的低等的陰暗面整合到我們的生活中,正面面對,承擔(dān)責(zé)任。安娜遇到嚴重的危機后,沉溺于夢中,對于她來說,自殺是一種自我解脫。
但是陰影不僅僅具有消極面,還有積極的部分。安娜的精神危機不斷加重,毀滅欲的主題在安娜的夢中多次出現(xiàn),毀滅欲開始以人的形式出現(xiàn)。在夢中,她不斷感受到邪惡的力量,而找不到任何有創(chuàng)造性的、積極的因素。她認為這種陰暗面投射在人的身上更令人害怕。后來,她又做了一個夢:她變成了一個半男半女的邪惡的小矮人——毀滅欲的象征。但是這一次她沒有害怕,她似乎看到了毀滅背后的創(chuàng)造性,開始積聚力量控制并協(xié)調(diào)自己身上的對立面。也就是說,陰影的積極面幫助安娜實現(xiàn)了人格的整合。
(三)安娜與索爾的相互依賴
阿妮姆斯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魂”,指女性心靈中的男性意向;阿尼瑪指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氣質(zhì),這就是雙性同體。它在生物學(xué)上可以用來指同一個身體上雌雄性器官并存;心理學(xué)上指男性特質(zhì)與女性特質(zhì)的統(tǒng)一。榮格認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女性意象一樣,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著某種男性意象。這種雌雄同體的現(xiàn)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著,只不過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個人身上的異性傾向潛藏在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已?!督鹕P記》中雙性同體的理念體現(xiàn)在安娜和索爾互為對方的小說寫開頭中。索爾為安娜寫的是:“兩個女人單獨待在倫敦的一套住宅里。”安娜為索爾寫的是:“在阿爾及利亞一道干燥的山坡上,有位士兵看著月光在他的搶上閃爍?!盵4]這一情節(jié)中,女性的安娜身上有了男性的特質(zhì),男性的索爾身上有了女性的特質(zhì),他們已經(jīng)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娜與索爾同病相憐,相互依賴。事實上索爾幫助安娜進行自我拯救。正如榮格所說的,阿妮姆斯有著它積極的一面,它給予婦女勇氣以及某些時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并在女性無意識自我和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建起一座橋梁。所以在安娜和索爾宣泄過后都意識到需要振奮頹廢的精神,重新開始生活,因為他們都不想毀滅,他們需要彌補破碎的人格。
三、結(jié)語
《金色筆記》看似有著無比混亂的結(jié)構(gòu),但是它卻是一部被高度建構(gòu)的書籍。它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為我們展示了英國20世紀50年代現(xiàn)代知識女性真實而又普遍存在的生存狀態(tài)。她們都經(jīng)歷了一段難以復(fù)制的精神歷程:信仰危機、愛情危機以及生存危機使她們處于分裂、自我毀滅的邊緣;但一切過后,她們還是振奮起來,用碎片重構(gòu)完整的人格。從榮格的原型理論出發(fā)來分析主人公安娜由精神崩潰到自我拯救再到自我覺醒,無疑是為分析安娜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更便于讀者去理解安娜的精神狀態(tài)。讀《金色筆記》或許會感到沉重,因為它展示的不僅是安娜的精神歷程,同時也為我們審視自己開啟了一扇大門。
參考文獻:
[1]史瑋璇.從女權(quán)主義到雙性同體—〈金色筆記〉的主題分析[J].外國文學(xué),2009,﹙5﹚.
[2] 劉雪嵐:《分裂與整合——試論<金色筆記>的主題與結(jié)構(gòu)》,《當(dāng)代外國文學(xué)》,1998 年第 2 期。
[3]Samuels A, Bani Shorter, Fred Plaut.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 Kegan Paul.1986.
[4]陳宇才:《<金色筆記>閱讀提示與背景材料》,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