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日是好日感念而歡喜

        2017-12-31 00:00:00陳清華
        南腔北調(diào) 2017年9期

        5.情是水中月,是一份空勞的牽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薄@是《金剛經(jīng)》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在上一品,佛對須菩提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意思是要大家不要著相。你看到的都是虛幻的,曇花一現(xiàn)的,轉(zhuǎn)眼即逝的。

        我曾經(jīng)在好熊的書里看到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一個人到廟里,看到一個金鑄的佛像,順手就偷了,藏到自己的衣服里,被一個僧人發(fā)現(xiàn),帶到住持的面前。住持問。你為什么要偷廟里的東西?那人說,別那么認真嘛,佛不是說了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偷的東西也等于沒有東西。什么也沒有偷嘛。

        住持一聽,說,把他拉出去,喂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你也等于沒有你嘛。

        故事真實性不重要,重要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不能按凡人的二元論的邏輯來思考,否則所有問題都不能探討了。你不能看到一個佛相就說是佛,不能崇拜偶像。

        在《紅樓夢》的開篇,作者就像講真的故事一般,借空空道人和石頭的口,說出他寫書的目的既不是寫野史,也不是寫才子佳人,而是敘述皆存本真,聞見悉所親歷??湛盏廊怂煜蚴^說道:“石兄,你這一段故事,據(jù)你自己說有些趣味,故編寫在此,意欲問世傳奇。據(jù)我看來,第一件,無朝代年紀可考,第二件,并無大賢大忠理朝廷治風(fēng)俗的善政。其中只不過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縱抄去,恐世人不愛看呢?!笔^笑答道:“我?guī)熀翁V耶!若云無朝代可考。今我?guī)煾偧俳铦h唐等年紀添綴。又有何難?但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不過只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紀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閑文者特多。歷來野史,或訕謗君相,或貶人妻女,奸淫兇惡,不可勝數(shù)。更有一種風(fēng)月筆墨,其淫穢污臭,屠毒筆墨,壞人子弟,又不可勝數(shù)。至若佳人才子等書。則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終不能不涉于淫濫,以致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過作者要寫出自己的那兩首情詩艷賦來。故假擬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亦如劇中之小丑然。且鬟婢開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話,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雖不敢說強似前代書中所有之人,但事跡原委,亦可以消愁破悶,也有幾首歪詩熟話,可以噴飯供酒。至若離合悲歡,興衰際遇,則又追蹤躡跡,不敢稍加穿鑿,徒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zhèn)髡摺=裰?,貧者日為衣食所累,富者又懷不足之心,縱然一時稍閑,又有貪淫戀色、好貨尋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書?所以我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愿他們當(dāng)那醉淫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豈不省了些壽命筋力?就比那謀虛逐妄。卻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換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牽亂扯,忽離忽遇。滿紙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紅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舊稿。我?guī)熞鉃楹稳纾俊?/p>

        曹雪芹力圖說服大家。這是石頭兄弟自己“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其實還是小說,賈寶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們的愛情也好,終究都是虛幻的?!都t樓夢》中的愛情無疑是虛幻的,是對愛情的虛幻和真實的結(jié)合體,是空無的?!都t樓夢》本身就是夢,當(dāng)然也是虛幻的,不真實的。莫非你真的相信世界上有女兒國。有大觀園。有一群那么美麗那么有才華的女子?你看,林黛玉的身份是小姐,才貌似寶釵,身世似香菱,思想品格似晴雯和齡官。她簡直集天下所有女孩子的美麗于一身,而且她又不說薛寶釵愛說的“混帳話”,不會屢勸寶玉好好讀書、走仕途經(jīng)濟的路,寶玉不愛她愛誰呢?可是,這樣的女人,生活中有嗎?看看曹雪芹愛用的那些詞吧:太虛幻境。神游太虛境,金陵十二釵,都不過是男人沒事時候的意淫而已。

        曹雪芹寫的愛情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有人說:在曹雪芹筆下,愛情是一種病,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頑疾,藥石難醫(yī),病灶難除;在曹雪芹筆下,情是癡,是誤,是悲,是苦;在曹雪芹筆下,情是水中月,是鏡中花,是一份空勞的牽掛。

        沒錯,難道世間的所謂愛情真的可以理喻嗎?

        賈寶玉的第一次性經(jīng)歷,竟然是在“神游太虛境”之后。這又再次說明了,性,色,都是虛幻??詹划惿划惪?。

        什么叫菩薩道?菩薩道類似孟子說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币簿褪悄愀傻氖虑橐话闳藷o法想象,你受的苦一般人受不了,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你只是埋頭工作,小車不倒只管推,這就是菩薩道。

        對于佛的這個說法,在第六品中,須菩提提出懷疑的問題了,他說:佛你這樣講了以后,將來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聽到你這樣講,尤其《金剛經(jīng)》這一種理論流傳到后世,“生實信不?”他們能夠相信嗎?一般人信佛都要著相,完全不著相能夠辦得到嗎?“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狈鸶嬖V須菩提說。你不要這樣看。

        佛反復(fù)說,不能著相,著相就看不到佛了。須菩提又有疑問了,“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他說,佛啊,你這么講法,恐怕以后聽聞佛法的人,聽到這么說,有人相信嗎?

        佛對須菩提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佛說,等我肉身死后,過五百年,會有人持戒、修福,聽到這個話,會有信心,開啟智慧之門,證得無上智慧——般若智慧。相信這個話。為什么佛堅信是五百年呢?不是六百年、四百年呢?南懷瑾對此是這樣解釋的: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時代;佛過世以后是相法時代,就是有佛相有經(jīng)典的時候;到了佛經(jīng)都沒有了,只有迷信的時候,叫作末法時代。所以他說,等我過世五百年后,有人真正持戒、修福,多行善道,功德到了,他的智慧打開就可以相信這個話了。

        有句俗話說。不到黃河不死心。意思是說。有的人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時候,緣分不到,你對他講什么都沒有用。更有糊涂的,見了棺材也不落淚,到了黃河也不死心?!都t樓夢》里有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叫張財主,這個人有點錢又好面子,愛勢貪財,卻生了一個漂亮女兒。張財主本來已經(jīng)把女兒許給了守備家的兒子,而且已經(jīng)收了人家的禮金,卻又想把女兒許給另外的人。又不敢得罪守備大人。于是就花錢托一個老尼姑,通過她打通鳳姐的關(guān)節(jié),送上三千兩銀子,把守備家的婚事給退了。結(jié)果呢?目的達到了,女兒卻自殺了。

        兩家人打官司,兩邊人都燒香要幫忙,都想菩薩保佑他打贏,你說這菩薩難當(dāng)不?究竟幫哪一邊好呢?

        《紅樓夢》里關(guān)于這個故事是這樣寫的:“那鳳姐兒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協(xié)。老尼達知張家,果然那守備忍氣吞聲的受了前聘之物。誰知那張家父母如此愛勢貪財。卻養(yǎng)了一個知義多情的女兒,聞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條麻繩悄悄的自縊了。那守備之子聞得金哥自縊,他也是個極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負妻義。張李兩家沒趣,真是人財兩空。這里鳳姐卻坐享了三千兩,王夫人等連一點消息也不知道。自此鳳姐膽識愈壯,以后有了這樣的事,便恣意的作為起來。也不消多記?!?/p>

        真是機關(guān)算盡,到頭來卻是人財兩空!到頭來賠了夫人又折兵。

        你看,很簡單的道理,俗人就是不懂。不見棺材不落淚。有大福報的人才能理解,才能生信心。才能有這種智慧。佛說你要知道!將來世界上這樣一個有大福報的人!他可不是跟過一個佛兩個佛三個佛四個佛五個佛而種的善根,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來的,他跟了無數(shù)大德學(xué)習(xí)過。經(jīng)過很多世的修行,在福德銀行里不知道存了多少錢,他不知道捐了多少,做了多少慈善事業(yè),但卻從來不著相,不留名,才有了這樣大的般若智慧。他才生了凈信。才無所住?!耙延跓o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边@樣的人已經(jīng)跟千萬佛種下了諸善根,這樣的人。聽了我剛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的章句,甚至于一念之間生出來凈信。沒有妄念。心境干凈得就像嬰兒,一念不生了,我知道這樣的人。佛說,這樣的人,我都能看到,都知道。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樣的人已經(jīng)悟道,已經(jīng)是肉身佛了,已經(jīng)沒有了四相——無我相,也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皆空了。不著于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就不是佛法。

        佛說的反反復(fù)復(fù),“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笨詹皇欠鸱?,執(zhí)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佛又說,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不應(yīng)該著相,也不應(yīng)該不著相。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就是佛法。既要“無所住”。又“不應(yīng)取法”。這個句式如果套用一下:你說的對。你說的也不對。你是你。你又不是你。非法非非法。

        佛說的這些,不能按通常的邏輯來理解,要用大智慧來領(lǐng)悟。

        上面佛反復(fù)說了這么多,最后又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南懷瑾對這話的解釋簡單又明白:我的說法像過河的船一樣。筏就是木頭捆起來過河用的木排。你既然過了河就上岸嘛!過了河還把船背起來走嗎?沒有這樣笨的人。佛說:我的說法。都是方便。都是過河用的船,你既然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所以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是個比方?!胺ㄉ袘?yīng)舍”,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昂螞r非法”,何況一切不是法呢!正法,如果最后舍不干凈,還是不能成道的,何況非正法。更不能著相了。這里佛講得非常徹底。

        佛法傳到中國,常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岸在哪里呢?不須要回頭??!現(xiàn)在就是岸,一切當(dāng)下放下,岸就在這里。

        6.修養(yǎng)、學(xué)識、道德到了最高處,反而是最平常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七品:無得無說分。

        佛法所追求的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在佛經(jīng)里面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我們俗語說的“成佛了。得道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按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級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蘇軾在《虔州崇慶禪院新經(jīng)藏記》里面說:“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以無所得故而得。舍利弗得阿羅漢道。亦日以無所得故而得。如來與舍利弗若是同乎?曰:何獨舍利弗!”

        佛問,須菩提,我剛剛說這些,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成佛了嗎?得道了嗎?如來說過法嗎?說過嗎?大家看。如來不正在給須菩提說法嗎?怎么反要這么問?須菩提怎么回答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都沒有,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盁o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還是看南懷瑾的講解: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說法等于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jù)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哪里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金剛經(jīng)》這樣講法,《圓覺經(jīng)》那樣講法,《法華經(jīng)》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jīng)》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說,你們學(xué)佛的嘴巴好厲害?。∠掠瓿鲩T,說是慈云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dāng)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云普覆。反正都對。這叫什么?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經(jīng)上??!世間法皆是佛法?!督饎偨?jīng)》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xué)佛的精神和現(xiàn)實生活與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世界上哪有個出?哪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紅樓夢》中賈敬老爺非常重視“我相”和“壽相”,他仿佛很神秘,一天到晚沉迷于“修仙煉道”,不理家、不教子,作者說“箕裘墮敗皆從敬”。有人說,根據(jù)脂批的提示,曹雪芹在書中人物的命名上,多喜用諧音。但脂批的提示,人名用諧音的如“甄士隱”(諧“真事隱”)、“賈化”(諧“假話”)表字“時飛”(諧“實非”)、“霍啟”(諧“禍起”)、“卜世仁”(諧“不是人”)等等。于是就推斷說?!盁捁钡馁Z敬是明世宗嘉靖的諧音。當(dāng)然也有不同的意見,如俞平伯說,“賈政者,假正也,假正經(jīng)的意思”。臺灣的學(xué)者高陽等則又從其表字“存周”和曹家家世的研究上分析認為是諧“假政”。馮其庸則說:“《紅樓夢》確實不是曹雪芹的自傳。所以‘自傳說’是錯誤的。但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素材來源,卻是取自他自己的家庭及舅祖李煦的家庭等等。這是事實?!彼圆慌懦@些人物的故事藍本涉及到作者和批者的長輩尊親的可能;二是這些人物的名字或故事還可能隱射到其他“更大的人物”。批者不敢批出——如賈敬就是其中一例。

        這些學(xué)界的爭論我們姑且不說。單說導(dǎo)致賈府“箕裘墮敗”相責(zé)的賈敬這個人。為什么迷于“燒丹煉汞”?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看過(作者不記得了)這樣的話:丹的本義,即指《紅樓夢》中賈敬所服的“丹砂”一類藥物,丹砂又稱朱砂、辰砂,是紅色的硫化汞化石。古時候,人們在運用礦物藥時,探索到了用火煅煉的方法。戰(zhàn)國時期。很多方士宣稱服用丹藥可以“長生不老”、“成仙”。這些煉丹的原料主要是朱砂、水銀、硫磺、雄黃、鉛、火硝、礬等金屬或石質(zhì)類藥物。將它們研末或溶化、拌勻,置于專門容器中,用火煅燒,使其發(fā)生升華或化合作用。形成粉末狀物。這樣煉成的藥物便叫“丹藥”。朱砂之毒主要在于汞。口服后經(jīng)消化器官吸收。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相結(jié)合。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人體各個器官。其中進入腎的含量最高。其次為肝臟、心臟和腦。賈敬一次大量服用。引起急性汞中毒,“枉送了性命”。古代迷信的人認為。服了丹藥即可得道成仙。事實當(dāng)然并非如此。不過丹砂也是一味應(yīng)用頗久的中藥。

        我們在電視劇《西游記》里看過,孫悟空被關(guān)進老君兜率宮的煉丹爐里面。單剩兩個眼珠子閃閃發(fā)亮。結(jié)果不但沒有死。還被煉成火眼金睛。

        丹藥在魏晉時候,就是士大夫趨之若騖的“散”,你讀《世說新語》里廂,常常有某人“行散”這一說,就是說藥一進肚子,就燥熱。即使數(shù)九寒冬。也要敞著懷在外面一圉一圉地猛走。煉丹。其實是個誤會。從道家真正的經(jīng)典里可以看出。所謂煉丹,是一種和靜氣功相仿的養(yǎng)生行為。鉛,不是真的鉛,指的是男人,陽;汞,也就是姹女,指的是陰,女性。其實,所謂煉丹爐,也就是自己的身體,在里面通過呼吸來調(diào)養(yǎng),修補,完善。并不是拿重金屬去鼓搗。

        可憐啊,賈敬一次大量服用,引起急性汞中毒,“枉送了性命”。歷代上當(dāng)受騙者更是多得讓人眼花繚亂。這都是我執(zhí),都是“壽相”,哪有什么長生不老?再者,賈赦心也不靜,還想著讓鴛鴦做小妾。還讓邢夫人、鴛鴦的哥嫂來勸她。威逼她,但鴛鴦堅決不從,發(fā)誓說:“我這一輩子,別說是‘寶玉’,就是‘寶金’、‘寶天王’、‘寶皇帝’。橫豎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著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從命!”邢夫人又在那里無端生嫌隙。第七十一回文本寫道:邢夫人直至晚間散時。當(dāng)著許多人陪笑和鳳姐求情說:“我聽見昨兒晚上二奶奶生氣,打發(fā)周管家的娘子捆了兩個老婆子,可也不知犯了什么罪。論理我不該討情,我想老太太好日子。發(fā)狠的還舍錢舍米,周貧濟老,咱們家先倒折磨起人家來了。不看我的臉,權(quán)且看老太太,竟放了他們罷。”說畢,上車去了。鳳姐聽了這話,又當(dāng)著許多人,又羞又氣,一時抓尋不著頭腦,憋得臉紫漲……

        邢夫人,簡直是看熱鬧不怕事大啊。

        在《紅樓夢》里。那個公然宣稱“我從來不信什么陰司地獄報應(yīng)的,憑什么事,我說行就行!”的王熙鳳,缺的就是一顆平常心。缺的就是有平等心和善良心!她太自以為是。太自作聰明,太目中無人,而且極度貪婪,“弄權(quán)鐵檻寺”,連老尼的錢都收。也不怕報應(yīng)。

        在管理賈府時,除了索取賄賂外,還靠著遲發(fā)公費月例放債。光這一項就翻出幾百甚至上千的銀子的體己利錢來。抄家時。從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萬金和一箱借券。最后怎么樣?落得個“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在監(jiān)獄的時候。還是那個她看不起的劉姥姥念王熙鳳當(dāng)年接濟她二十兩銀子的大恩,到監(jiān)獄里去看望她,照顧她女兒……

        王熙鳳當(dāng)年積了這么一點德。就有了劉姥姥的回報。人啊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到了報應(yīng)來的時候,失意了,落魄了,就更加忘形。

        早知今日。何必當(dāng)初?所以。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放得太高,有權(quán)力的,不要產(chǎn)生任何權(quán)力幻覺——那轉(zhuǎn)瞬即逝;有名的。也不要以為“天下誰人不識君”。那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覺。最最重要的。是你的內(nèi)心是否平靜、祥和?;畹檬欠裉??!盁o事不怕鬼叫門”,這是一種平和;“心底無私天地寬”。這是一種境界。

        好好活,做個有平等心和善良的人,做個內(nèi)心寧靜的人,做個會享清福的人。那就“明心見性”了。佛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毙摒B(yǎng)、學(xué)識、道德到了最高處。反而是最平常的。

        佛問,須菩提,我剛剛說這些,你的意思怎么樣?如來成佛了嗎?得道了嗎?如來說過法嗎?說過嗎?大家看。如來不正在給須菩提說法嗎?怎么反要這么問?須菩提怎么回答呢?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都沒有,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如來明明在說法。卻馬上又把自己所說的話否定了。最高的佛經(jīng)是沒有文字的。法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品,不是一等品。你用語言說出來的,就已經(jīng)不對了,不是它了。在海南。是沒冬天的。所以海南人不可能看到下雪的景色。關(guān)于雪的概念,你用再好的語言來形容,那都不是雪,講給人聽,講給沒有看到過雪的人聽都是沒有用的。能說出來的雪已經(jīng)不是雪了。你到下雪的地方,看看雪,不用任何文字,就明白怎么一回事了。就像佛法一樣,佛說,皆不可取,不可說。學(xué)佛的人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句子:非法、非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但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這樣對。這樣也不對。那樣對,那樣也不對。不能執(zhí)著,執(zhí)著就錯了。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執(zhí)著,那你已經(jīng)對“無所謂”執(zhí)著了,執(zhí)著了一個不執(zhí)著。正確的方法是應(yīng)無所住,一切無所住,不可說,并且要善護念。

        如果你認為是佛說的《金剛經(jīng)》,那你錯了,佛什么也沒有說,但什么都說了。六祖慧能大師為什么乍聽《金剛經(jīng)》就產(chǎn)生如此奇異的變化呢?因為他累劫累世已經(jīng)尋找很久。最后才在少室山上。聽聞僧人念誦《金剛經(jīng)》而心開悟解。

        六祖惠能三歲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yǎng)母,因聞客誦《金剛經(jīng)》,心便開悟,投奔到五祖弘忍禪師門下,做舂米之類的粗活。他道出了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薄3蔀橹袊U宗的第六代祖師。六祖的禪法是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

        《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釵生日那天,家里安排一場戲,寶釵讓寶玉點戲,寶玉道:“我從來怕這些熱鬧。”寶釵笑道:“要說這一出熱鬧。你還算不知戲呢。你過來,我告訴你,這一出戲熱鬧不熱鬧。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你何曾知道?”寶玉不知道,寶釵便念道:……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zhuǎn)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哪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寶玉聽了,喜得拍膝畫圈,稱賞不已,又贊寶釵無書不知。寶玉突然對“大家彼此”很反感,說什么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寶玉細想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來。翻身起來至案。遂提筆立占一偈云: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還是黛玉了解他,笑道:“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竟不能答。寶釵、黛玉、湘云三人拍手笑道:“這樣鈍愚。還參禪呢?!摈煊裼值溃骸澳隳琴誓┰疲疅o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jù)我看。還未盡善。我再續(xù)兩句在后?!币蚰钤疲骸盁o立足境。是方干凈?!睂氣O道:“實在這方悟徹。”

        寶玉自己以為覺悟,不想忽被黛玉一問,便不能答,自己想了一想:原來他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苦惱。

        一切固執(zhí)法見,其實都是舍本逐末,甚至爭論勝劣、高樹慢幢等現(xiàn)象,那都是著相。

        為什么這樣呢?怎么會這樣說呢?“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佛法,佛悟了道,也無所謂悟。南懷瑾說,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圣,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佛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jīng)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zhí)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zhí)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學(xué)佛的人不應(yīng)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7.心理極度安靜,進入極低耗能狀態(tài),節(jié)能減排,能掙的不如會花的。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薄叭魪?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佛祖如來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拿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來布施。你說說看。這個人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恭恭敬敬地回答說:非常多。這個福報太大了。佛祖。為什么這么說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边@句話的意思怎么理解呢?須菩提的意思是說。真正的福德是悟道。是無上正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超脫了現(xiàn)實的大境界,現(xiàn)實世界中所有的福德都無法比的。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福德了。

        這話聽上去有點玄學(xué)的味道,其實一點都不玄。須菩提理解佛的意思很準確,說得再直白一點,用孔子講課的觀點來說,就是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人采取不同的辦法,對悟性高的人就講得深一點,否則就講得淺一點。有人總結(jié)說。初始之悟,撥云見日,猶茅塞頓開,似乎領(lǐng)略一點本地風(fēng)光,此即是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途。從此,在菩提道上,少走差路。

        佛家所講的禪定,就是這樣一種從內(nèi)心求證的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人的大腦則是人體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人腦中包含了人類乃至自然界進化過程中所有的信息,因此。人腦是全息的。

        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歷經(jīng)千辛萬苦,成功地解決了面向人腦的實踐問題。首先,要去除雜念,拋棄概念。心理極度安靜,進入極低耗能狀態(tài),節(jié)能減排,能掙的不如會花的;其次,減少主動思維,不要執(zhí)著任何具體的形象和理論。從而進入心物一元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謂的“明心見性”。

        最近和一位朋友喝茶,朋友博古通今,但說話相當(dāng)自負,沒有一點柔的感覺,給他說佛,等于白說,因為他的“我念”太重。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狈鹫f,如果有一個人,在這部《金剛經(jīng)》中受持,或者即使就了解四句偈。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轉(zhuǎn)告周圍的人。給其他人說說,解脫了人家的煩惱,那么,這個人的福報,非常大了,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福報,還要大。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睘槭裁催@么說?須菩提,所有的佛,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切成就的人,以及所有佛的無上正覺,全是從《金剛經(jīng)》出來的。這一世的釋迦牟尼佛。還有來世的什么佛——彌勒佛就是將來第五位佛,過去的什么佛,總之,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悟道的,都來自《金剛經(jīng)》,都是從《金剛經(jīng)》這個里面出來的,都從《金剛經(jīng)》里來。你知道嗎?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有的人信佛非常虔誠,有的人很執(zhí)著,甚至犧牲了愛情,個別人連房子都捐獻了,福報大不大?大,當(dāng)然大,但是,再大也比不上《金剛經(jīng)》里面幾句偈。這話可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佛法無邊,多大的福報,還不如佛法大。《壇經(jīng)》里面提到,惠能初聞一客誦《金剛經(jīng)》,心即開悟,惠能從忍大師處悟得“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眲t是桶底脫落,迥脫根塵,不藉方便,徹見娘生面目。此即明心見性。見性了,即證“名字即佛”“理即佛”也。但仍須三大阿僧祗劫上求佛慧、下利有情、難行苦行地踐行菩薩道。

        這么說,佛法真的很厲害,很了不得,是不是?佛馬上又否定了自己:“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闭嬲姆鸩徽J為自己是佛,真正的佛法不認為自己是佛法,真正的高人不認為自己是高人。這就是佛法的究竟。如果你覺得佛法這么厲害。那我一輩子不干別的事了,就看一部《金剛經(jīng)》,就可以了。我告訴你,你又著相了。佛法那么好,那么博大精深,也只是渡河用的船,如此而已,到了彼岸,你就可以完全拋棄了。

        很多問題比如抑郁,就是你臆想出來的。那不是現(xiàn)實。《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說:“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yǎng)之?!?/p>

        黑夜帶給很多人的,只是無數(shù)個煙蒂和血紅的雙眼。現(xiàn)代人的痛苦不安,有時是由于內(nèi)心太執(zhí)著,肩上背得太多,手里提得太重,心中填得太滿。這樣怎么會不感到壓力和痛苦呢?可得者有限,所欲者無窮,欲罷不能,內(nèi)心深處充滿了焦慮不安,疲勞和壓力成了普遍的癥狀。所以,需要“靜以養(yǎng)之”。

        8.高人就是天女散花不沾身的人。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薄绊毱刑?!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薄绊毱刑幔∮谝庠坪??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這是佛學(xué)當(dāng)中經(jīng)常用到的句子。

        下面講的這個天女散花的故事。當(dāng)然也非故事了。該故事原為佛教故事,來自《維摩經(jīng)·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xiàn)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p>

        “天女散花”這個故事是用來試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故事用今天的話來說,意思是:有一天,如來佛在西天蓮花寶座講經(jīng)解法。忽見瑞云東來,遙知得意弟子維摩潔患病。于是,派眾弟子前去問候,斷定維摩潔要借機宣經(jīng)釋典,便派天女前去檢驗弟子們的學(xué)習(xí)情況。天女手提花籃,飄逸而行,來到塵世間低頭下望,見維摩潔果然正與眾人講學(xué)。隨即將滿籃鮮花散去,弟子舍利弗滿身沾花。眾人詫異萬分。天女曰:“結(jié)習(xí)未盡,固花著身;結(jié)習(xí)盡者,花不著身?!鄙崂プ灾佬胁恍?,便愈發(fā)努力學(xué)習(xí)。

        天女把花撒下來,花至菩薩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看來,弟子的六根還沒有清靜啊。佛說人之所以招致煩惱,是因為有六根的存在。關(guān)于六根。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中有提到,人之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比較容易理解,是人類肉體所具備的五種感官。第六根“意”怎么理解呢?

        在“唯心論”中已經(jīng)明確六根中的“意”是指人類的分別心。人類的身體分為陰陽兩面。陽面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肉體。陰面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的“生命輪”。由于“生命輪”的特殊構(gòu)造。在人的胸口部位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感官分別心。因為“生命輪”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分別心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由于分別心所具有的特殊的感知功能。佛陀把它稱為人類的第六種感官。也就是第六根“意”。

        六根清靜,要想真正做到??刹皇悄敲慈菀椎?。維摩詰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jié)使斷了,但余習(xí)未斷,剩余那個根的一點習(xí)慣還沒有斷,這就叫余習(xí)未斷。

        佛又一次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洹很難沒有這樣的念頭,說:我已經(jīng)證得須陀洹果了?能不能有這個念頭?你說說看。

        佛問的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如果我們再解釋得淺顯易懂一點,就好比說,一個覺悟了的人,一個境界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和其他人聊天,一開口就說,我的境界很高,你們這些層次低的人不能了解的。我的學(xué)問你們了解不了。果真這樣說的人,他的修養(yǎng)、學(xué)問顯然還沒有到家,還差得遠,甚至連一般人還不如。

        所以。須菩提這樣回答佛的提問:“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意思是說,須陀洹不能說自己得須陀洹果了,不能有這個念頭。為什么這么說呢?須陀洹名義上悟道了。得到清凈的法性了,進入智者流了,實際上無所入,沒有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很空靈了,你說了一句什么話,他聽到了,也等于沒有聽到,不往心里去,不入聲;聞到什么,也等于沒有聞到,吃到什么美味,也像吃平常飯一樣,沒有特別的誘惑,也沒有什么刺激,就是這樣,平淡,平靜,平和。無所住,不著相。佛的弟子像迦葉尊者,就到達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一定是高人。什么是高人?高人就是看上去非常平凡的人。曾經(jīng)在《廣州日報》上看到華碧的一篇文章,文中說,數(shù)十年前,在汕頭地區(qū)流傳著這樣一件事:某劇團樂隊的一面鑼因使用時間太長,鑼聲變啞,樂隊便派人將銅鑼拿到一個打銅師傅那里修理。師傅將銅鑼放在鐵砧上“當(dāng)當(dāng)”敲了三兩錘。鑼聲變得響亮清脆。師傅要收工錢5元。來人不滿:“才兩下手勢,收5元,食水太深!(粵語,意指賺的利潤太多了?。睅煾狄膊粻庌q。將銅鑼再敲擊兩錘說:“嫌貴不修也罷。你拿回去?!闭l知來人接過銅鑼。敲起來聲音競像原來未修理過的一般。不禁對師傅的技藝嘆服。送上5元,并致歉一番,師傅又再把銅鑼錘打幾下,修好了。

        草根階層。埋藏著許多的奇人。高人對很多人、很多事。利益也好,權(quán)勢也好,都看得很平常,“亦不飄香亦不花,不與芳草斗春華”,做該做的事,交可交的人,發(fā)善念,護善心,盡人意,知天命,一切都經(jīng)歷了但一切都不住,幫助了多少人,捐了多少款,到了年末歲尾,很多媒體都要盤點,自我炒作,自我包裝,自我感覺良好,總在那里盤點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想讓領(lǐng)導(dǎo)啊、市民啊都看到,這是媒體的慣例,但修養(yǎng)高的人,悟道的人。是不會搞什么年終總結(jié)、盤點的。甚至連時間的觀念都沒了,即使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就像風(fēng)吹過一樣,不留任何痕跡,心中都不留,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一切都不住。這個境界就接近了初果羅漢。

        高人就是天女散花不沾身的人。

        須菩提對佛略微帶點炫耀的口氣說,佛表揚我,說我已得了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說,佛說我須菩提已經(jīng)證得了無諍三昧。對世間的一切都無諍,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在人中已經(jīng)是第一了,在佛中肯定還不是。但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這種著相的念頭。但是不是無所住了呢?還難說。

        諍,意思是諫,就是照直說出別人的過錯,叫人改正,漢語有個詞叫“諍友”,意思是能直言規(guī)勸的朋友。

        得了無諍三昧,遇事情到了“難得糊涂”(勉強用這個做比喻吧)的境界,遇事就讓,就退一步,心胸像大海一樣開闊,像天空一樣遼闊,你說我怎么怎么好,我一笑了之;你說我多么多么壞,多么多么小人,我也不往心里去,不是嘴上說說的,是真的不在意,無所謂。聽到了,也沒有聽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是也無非。有是也非。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紅樓夢》里面,賈寶玉與賈蘭一起去參加科舉考試,兩個人同時考取了進士。在從考場回來的路上,賈寶玉卻消失了,出家當(dāng)和尚去了。唐代有個著名的神仙叫呂洞賓。也就是呂純陽,也是去參加科舉考試,半道上突然改變主意,放棄考功名,去修道了。唐代還有一個高僧丹霞祖師也是這樣,不去考功名了,卻到江西找馬祖,并拜馬祖為師傅。

        古代文人非常看重文章,說什么“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說破天。還是求功名嘛。哪個讀書人不想紫綬金印衣錦還鄉(xiāng)、封妻蔭子光耀門楣?如果你只是一介布衣,你的墓碑上都不知道怎么刻。因為墓碑上,首先鐫刻的是自己的官職名,如白居易的墓志銘是:“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仆射太原白公”。唐伯虎風(fēng)流才子,可什么官職也沒有,那就只能往官職上靠靠。就刻上“明唐解元之墓”。

        你看孟浩然寫詩,“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仿佛隱逸之人,然而一見張丞相,馬上彎腰求官:“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李白說得更直接:“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yīng)西北流。”

        所以呀,看得破容易,做得到難。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這是丹霞禪堂里的一副對聯(lián)。他把這個禪堂當(dāng)成選佛的考場。心空了就能夠“及第歸”,凱旋歸來。名字就一定在孫山之上。心空就是凈土。極樂世界在哪里?就在你的心里,煩惱即菩提,心凈則國土凈。

        9.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品:莊嚴凈土分。

        什么叫莊嚴凈土?就是一念不生的凈土。就是佛的凈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佛繼續(xù)提問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佛說,須菩提呀,你的意思怎么樣?我從前在燃燈佛那里。是不是得了個什么法?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薄笆枪?,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薄绊毱刑幔∑┤缬腥?。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p>

        燃燈佛是個什么佛呢?

        佛學(xué)大詞典上對燃燈佛是這樣的解釋的:燃燈。梵名Di^pam!kara,音譯提和竭羅、提洹竭。又作燃燈佛、普光佛、錠光佛。為于過去世為釋迦菩薩授成道記前別之佛。修行本起經(jīng)卷上載,提和衛(wèi)國(梵Di^Davati^)有圣王,名燈盛,王臨命終時將國付托太子錠光。太子知世之無常。復(fù)授國于其弟。而出家為沙門,后成佛果。時有梵志儒童,值遇錠光佛之游化,買花供佛,佛為儒童授來世成道之記,此儒童即后來之釋迦牟尼佛。[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卷一、賢愚經(jīng)卷三、無量壽經(jīng)卷上、放光般若經(jīng)卷六、心地觀經(jīng)卷一、大智度論卷九]

        佛接下來又問一個問題:“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在你看來。菩薩佛土莊嚴不?莊嚴佛土真的那么莊嚴嗎?

        莊嚴佛土什么樣呢?莊嚴佛土在哪里?

        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表毱刑?!菩薩莊嚴了佛土嗎?須菩提說:沒有。世尊!為什么沒有?知義法師這樣解釋說:所謂莊嚴佛土者,從性空邊說,即非莊嚴,但從緣起邊說,則是假名莊嚴。不是你想像的。它不存在,所以說它莊嚴。莊嚴佛土不可思議。什么意思?佛還是讓你不要著相。包括不能著莊嚴佛土世界的相。都要空掉。

        莊嚴佛土世界在哪里?在我們的心里。

        佛接著說,“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薄绊毱刑?!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知義法師說,是因為不住于相之故,所以諸菩薩摩訶薩,都應(yīng)該像這樣才能生起清凈心的,不應(yīng)該說不執(zhí)著色法的相,就能生起清凈心,也不應(yīng)該說不執(zhí)著聲香味觸法的相,就能生起清凈心,應(yīng)當(dāng)不執(zhí)一切相,清凈心就生起來了。

        所以,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都應(yīng)該像這樣生清凈心,不應(yīng)該住色生心,不應(yīng)該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該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初步悟道就是因為聽了《金剛經(jīng)》中的這句話——“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從此放棄上山砍柴的工作,離開老母親,開始了出家修佛之路,從而成為禪宗的宗教領(lǐng)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大。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知義法師這樣解釋說:譬如說有這樣的一個人。身體像須彌山王,你想想看,這樣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說:太大了,世尊!不過佛所說的這種身體。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大。而是假設(shè)有那么大。須菩提!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亦復(fù)如是。此為破除對清凈心有所執(zhí)著,故說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即是說所謂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也是假名安立的,和“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的道理一樣?!胺鹫f非身。是名大身”,即知須菩提已不執(zhí)大身相。因此當(dāng)亦不執(zhí)清凈心相?!绊殢浬健笔氰笳Z,譯為妙高山,位于四大海水中央,水面上下各有八萬四千由旬,因周圍有六萬座大大小小的山,所以稱之為山王。

        新年到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問候:祝你心想事成。這話對學(xué)佛的來講,就未必合適了。因為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空,空掉一切,最后連空都空了。最應(yīng)該拒絕的就是“心想”,因為心一想。就著相了,就有欲望了。

        《金剛經(jīng)》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么?就是這一句: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當(dāng)初。六祖慧能從山上砍柴回來。聽到有人講《金剛經(jīng)》,講到這句話?;勰苈犃诉@句話之后,開悟了,從此以后拜師學(xué)佛,走修行之路,終成禪宗大師。

        10.當(dāng)你老了,惟獨一人愛你那朝圣者的心。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薄绊毱刑幔∥医駥嵮愿嫒辏喝粲猩颇凶?、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p>

        佛問須菩提:恒河里的沙子多不多?你能數(shù)得過來嗎?問題是,這個世界上恒河不只一條,還有很多條,很多很多條,多得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條的河,你的意思怎么樣?這么多條恒河里的沙子加在一起,多不多?須菩提說,當(dāng)然,太多太多了。單單說這么多條恒河,已經(jīng)數(shù)不過來了,更不用說這么多條恒河里面的沙了,簡直無法形容其多。

        佛問這個問題只是個鋪墊,真正的意思在下面。佛問:“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我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七寶裝滿你所住的這個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全部用來布施,這樣一來。你說,這個人的福報大不大?他在福德銀行里存了那么多的錢。福報不能說不大吧?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說,當(dāng)然,很多,很大,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佛對須菩提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這部《金剛經(jīng)》中,即使只受持四句偈等,然后為他人說,照著經(jīng)典上去修持,這種福德勝前福德。

        可見,佛把《金剛經(jīng)》看得多么重要。注意,佛說的是受持,不是隨便地念一遍經(jīng)。首先要懂得,然后再堅持,那才叫受持?!督饎偨?jīng)》既有豐富的福德資糧。又有智慧資糧。

        既然要受持。那就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信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言,不喝酒。

        南懷瑾說,這一品是說明無為福的重要,也就是說學(xué)佛修道的結(jié)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凈,把清凈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凈跑掉了。……多數(shù)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有這么一句話:功名富貴如浮云。意思就是任何人也守不住。把握不住,正如一首流行歌曲里所唱的那樣:紅塵呀滾滾,癡癡呀情深,聚散終有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里有你追隨,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寫這首歌的詞作者顯然還沒有悟道,真正悟道的,可能就像臺灣的那個孟庭葦和內(nèi)地那個唱《青藏高原》的李娜一樣。出家修行去了。

        凡夫俗子卻常?!澳们啻嘿€明天”。不撞南墻不回頭。有時候撞了南墻也不回頭。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聊天,說到信佛的人要信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言,不喝酒。朋友驚訝地說: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有的人就是這樣,追求享樂,追求如浮云的富貴,由生追求到死。到死還不肯放手。佛教里有個常啼菩薩,他好像永遠都在哭??奘裁茨??他的哭不像林妹妹的哭,是為了還前世欠寶玉的債。常啼菩薩的哭,是因為他的大愛,眼睜睜地看著世人盲目地追逐,追逐毫無意義的東西、轉(zhuǎn)眼成空的東西,卻其樂無窮,為富貴勞碌,為官位勾心斗角,這些人太愚癡,太愚蠢,太可憐,太糊涂,不能理解這些人為什么紅塵顛倒,所以常啼菩薩哭??偪?。

        《紅樓夢》里寫林黛玉葬花那一段,寫盡了空。林黛玉正在生寶玉的氣,邊哭邊吟葬花詞。寶玉聽了不覺癡倒。

        這段描寫是這樣的:至次日又可巧遇見餞花之期,正是一腔無明正未發(fā)泄,又勾起傷春愁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己,哭了幾聲,便隨口念了幾句。不想寶玉在山坡上聽見,先不過點頭感嘆,次后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dāng)屬誰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fù)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wǎng)。便可解釋這段悲傷。正是: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

        這個時候,寶玉已經(jīng)感覺到空,將來必然都是空。所以,他先是“癡倒”,后又“慟倒”。

        林黛玉的葬花詞,大概在西方只有愛爾蘭詩人葉芝的那首詩《當(dāng)你老了》可以與之媲美:

        當(dāng)你老了

        [愛爾蘭]威廉·巴特勒·葉芝

        當(dāng)你老了,兩鬢斑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起,追憶那當(dāng)年的眼神,

        神色柔和,倒影深深。

        多少人曾愛慕你青春嫵媚的身影。

        愛過你的美貌出自假意或者真情。

        而惟獨一人愛你那朝圣者的心。

        愛你日漸衰老的滿面風(fēng)霜。

        你彎下了腰,在熾熱的爐邊。

        在淺淺憂傷中沉吟:愛情如何逝去。

        向山巒之巔獨行。

        將他的面容隱沒在繁星之間。

        南懷瑾說,這一品里所講的福德,才是真正的福德,是智慧的福德,大智慧就是大福德,這個智慧的福德不是錢可以買的。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最值錢的東西沒有價錢,是“非物質(zhì)的”,比如智慧,絕對無價;但是智慧也一毛錢都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

        11.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佛對須菩提說:須菩提,我再次告訴你,你務(wù)必要注意,這部《金剛經(jīng)》,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很神圣哦。別說是《金剛經(jīng)》了,就是《金剛經(jīng)》里面的四句偈等,都很重要。你應(yīng)當(dāng)了解把這部經(jīng)放在家里哪個地方了。可不能亂放,不能放在哪里自己都不知道哦,如果有人用《金剛經(jīng)》來墊桌子,那問題可就是嚴重了!《金剛經(jīng)》在,就代表了釋迦牟尼佛在。要知道,家里放《金剛經(jīng)》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都應(yīng)當(dāng)供養(yǎng),頂禮膜拜,就像佛的塔廟一樣,別說是《金剛經(jīng)》了,即使是經(jīng)里面的四句偈,都應(yīng)該這樣膜拜,心都要一樣地虔誠。

        更何況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這個經(jīng)典,功德多么大!須菩提,你應(yīng)當(dāng)明白,一個人能受持讀誦《金剛經(jīng)》,按照經(jīng)上的話去修行,去讀去誦,這個人就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須菩提啊,這部《金剛經(jīng)》所在之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在之處,你敬重《金剛經(jīng)》就是敬重佛的弟子??梢娺@個經(jīng)典多重要!

        只要被稱為經(jīng)的。那都應(yīng)該逐字逐句研讀?!段饔斡洝返?8回有“念念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之詩句。佛教中“念念在心”。意思是念佛須念念在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薄绊毱刑幔∮谝庠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薄绊毱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須菩提問佛說:世尊,您說的話。我都記錄下來了。這是您傳的經(jīng),異常寶貴,您給這部經(jīng)起個名字吧。我等以后將來該怎么按您說的來奉和持修?

        佛告訴須菩提:這本經(jīng)就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們就照著這個名字來奉持。曾經(jīng)看過獨目金剛大說偈的故事。出處我記不清了。說神宗萬歷年間,歸德府城外水晶庵里,住著個獨眼老尼,人家都習(xí)慣地稱她為“獨目金剛”。

        獨目金剛生性恬淡,生活節(jié)儉,平時一件舊袈裟,洗了又洗。吃的全是粗茶淡飯。沒有半點講究。要是偶然有人送她衣食錢財,她總是看成為過路財神,轉(zhuǎn)個手,又送到了其他窮尼窮人的手里。由此在廣大信徒中。獨目金剛的威望真是與日俱增。越來越高。

        獨目金剛熟讀《金剛經(jīng)》,精研禪宗,最拿手用偈語表述自己對佛法的獨到感受。短短幾句詩偈,到她手里,被她橫拈豎捏,只一會兒,即便融進佛法,傾瀉而出。

        一天,獨目金剛在水晶庵開講《金剛經(jīng)》,席間信徒云集。當(dāng)時有個讀書人。忽在席上飛出一個問題:“《金剛經(jīng)》為什么要分成為三十二個段落?”

        獨目金剛接過問題,答道:“吾道一以貫之,儒是這樣,佛也是這樣。哪有這許多段落?”

        獨目金剛認為,《金剛經(jīng)》雖然有三十二分(段落)??蓞s盡可一以貫之,不必切割。說完,隨口說偈道:

        佛說《金剛》妙出群,一言了悟絕聲聞。

        有人解得《金剛》旨,四八何須逐段分?

        接著又有一僧。站出施禮道:“請問為什么叫金剛?”

        獨目金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道:“《金剛經(jīng)》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經(jīng)題的意思是要學(xué)佛的人,憑借金剛不壞之志和大智慧之心。乘度彼岸。金剛每個人都有。為什么要恁般提問?”

        說完。又述一偈道:

        金剛果信是金剛,百煉千捶永不傷。

        粉碎虛空些子走,只今惟見佛毫光。

        當(dāng)時席下有個促狹鬼,提了一個難堪的問題。讓獨目金剛回答:“師太既然通曉佛義。為什么不現(xiàn)男身?”

        獨目金剛暗思。這家伙虧他想得出。我且給他弄點顏色看看,讓他知道我的厲害;可轉(zhuǎn)而一想,要是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中反倒顯出我獨目金剛心眼狹小。不如以君子之度。用佛的智慧,從容回答,不動聲色,是為上策。想到這里,獨目金剛高屋建瓴別出心裁地妙答:“人的外形雖然有男有女??墒俏蛐詤s是無男無女。況且人生在世。本就是個臭皮囊。要是一旦皮囊脫盡。命歸黃泉。是男是女又有何用?要是我再反問一句,請問觀世音菩薩普渡眾生,又是什么性別?”

        那人聽到回答,又服貼又慚愧,不覺滿臉通紅,連說:“妙答。妙答!”

        那人話音剛落,獨目金剛已經(jīng)又說一偈,眾人側(cè)耳聽時,但聞:

        男女何須辨假真?觀音出現(xiàn)果何人?

        皮囊脫盡渾無用。試問男身是女身!

        這次開講佛法。大說偈頌,眾人對于獨目金剛的迅捷機辯和高深佛法,算是打骨子里服了,再沒別話可說。

        自此之后,皈依獨目金剛的人,聞風(fēng)而至,多得沒法統(tǒng)計。七十歲后,獨目金剛體力漸衰,自知哪一天將要命歸西天,吩咐弟子們按時來到身邊,聽她說偈。幾天以后,弟子們?nèi)缙诙?。恭聽獨自金剛說偈道:

        荼毗一去永歸空,著處尋常便不空。

        我去我來仍是我,電光泡影一般同。

        偈語“荼毗”,就是火化。獨目金剛開說偈語。眼睛半開半閉,鼻頭尖上,隨時閃出陣陣火花。弟子們個個肅立,人人稱奇。

        演完偈語,獨目金剛吩咐一句:“各位珍重。我先去也?!闭f完閉上眼睛,不再吱聲,端坐合十,朝西而逝。

        獨目金剛的故事說完了,我們也從中大致了解到關(guān)于《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的字面解釋。所謂金剛,就是比寶石更堅硬的石,能斷所有。般若,就是比智慧更高的大智慧。波羅密,就是到彼岸。

        佛為什么要叫這么一個名字呢?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聽起來有點繞。是吧?《金剛經(jīng)》中這樣的句子太多了。重復(fù)來重復(fù)去的。有個居士說,她初次讀完《金剛經(jīng)》,用了兩個多小時。她非常喜歡,即使不懂,也還是想讀,反復(fù)讀。若干年后,最快,她能用8分種讀完整部《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上有著名的一個句式“佛說……即非……是名”。這可不是文字游戲哦。更不是像有些解釋的是“白馬非馬之類的廢話而已”,不是這樣的。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翻來覆去,這不能用二元論的邏輯來思維?!胺鹫f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說的是佛性?!笆敲闳舨_密”說的是佛相。

        怎么理解這個佛相?各位看《紅樓夢》,賈珠并未出場,可他卻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

        榮國府有兩房,賈赦是長房,襲了爵位,養(yǎng)了三個兒子,真正的長子早夭,賈璉這個長子是遞補的,實為次子,故稱璉二爺,賈琮便是琮三爺了;賈政是榮國府二房。

        賈政育有三子二女:長子賈珠人稱珠大爺,次子賈寶玉人稱寶二爺,三子賈環(huán)人稱環(huán)三爺。二女為賈元春、賈探春。賈珠、賈元春、賈寶玉為賈政嫡妻王夫人所出。賈探春、賈環(huán)乃賈政小妾趙姨娘所生。

        趙姨娘作為小妾,為二房生下一兒一女,這地位就穩(wěn)妥了。但是,所有的好事都沒有她的份。

        《紅樓夢》中賈珠并未出場,只是說他死了。他的死是借“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說出來的:“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頭胎生的公子,名喚賈珠,十四歲進學(xué),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p>

        “政老爹”即賈政,賈珠的妻就是李紈,其子即賈蘭。賈珠死了,王夫人格外寵愛賈寶玉。可真正最最寵愛寶玉的是賈母。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賈寶玉出生時口里銜了一塊玉。第二回說:“說來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薄肮黄娈?。只怕這人來歷不小?!薄叭f人皆如此說。因而乃祖母便先愛如珍寶”,“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二是賈寶玉“同當(dāng)日國公爺一個稿子”。第二十九回賈母說:“正是呢。我養(yǎng)這些兒子孫子。也沒一個像他爺爺?shù)摹>椭贿@玉兒像他爺爺?!?/p>

        第二回寫道:“那年周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shù),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huán)抓來。政老爹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

        第三十三回賈寶玉“大遭笞撻”的原因就是“在外流蕩優(yōu)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xué)業(yè),淫辱母婢”。

        第七十五回“開夜宴異兆發(fā)悲音賞中秋新詞得佳讖”。賈政看了賈環(huán)的中秋詩,“亦覺罕異。只是詞句終帶著不樂讀書之意。”賈政遂不悅道:“可見是弟兄了。發(fā)言吐氣總屬邪派。將來都是不由規(guī)矩準繩,一起下流貨。妙在古人中有‘二難’,你兩個也可以稱‘二難’了。只是你兩個的‘難’字。卻是作難以教訓(xùn)之‘難’字講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溫飛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為曹唐再世了?!辟Z赦等人聽后。笑了。

        12.“慎獨”“知幾”,儒家的這些功夫,在佛家那里也有類似的修煉。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p>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毱刑?!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這一品文字有點多是吧?其實理解起來不難。無非就是須菩提流著淚,“涕淚悲泣”地感慨,然后佛又說了一番話,最后落腳點是: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理解不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好理解吧。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遇到職稱評定、遇到單位里的好事。有幾個人不是志在必得的?想得到。做不來。道理都懂。不是有首流行歌曲這樣唱嗎?“這些道理我懂。可是一旦面對。教我如何放得下?”別說境界更高一點的般若波羅密了,就說忍辱波羅密,能夠切實做到也不容易了。

        所以,關(guān)鍵在于做,在于修持。古語有云:“威震四海,勇冠三軍;只沒本事,降服自心”。什么叫“降服自心”?就是征服自己,戰(zhàn)勝自己,就是《大學(xué)》里所說的“正心”、“誠意”。不是有句俗語說嘛?!坝⑿垭y過美人關(guān)”。為什么美人關(guān)難過?色欲是個魔啊。有幾個人能戰(zhàn)勝的?即使能戰(zhàn)勝色欲。之外還有金錢、權(quán)勢呢?這些關(guān)都難以超過。是不是?有人監(jiān)督。不能亂來,那不算本事,真正厲害的是“慎獨”,沒人監(jiān)督的時候。一個人照樣中規(guī)中矩。這個就難了。

        《易經(jīng)》中有“知幾”這個說法。什么意思呢?幾者,動之微也。也就是內(nèi)心深處每一個念頭的活動。每一個念頭都能自己察知,叫做“知幾”。

        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那就不得了,過關(guān)了,就超凡脫俗、接近圣賢了。有人讀孔子的《論語》,讀上幾遍,理解了,覺得這也沒什么呀,不難理解呀。可是,你做得到嗎?成為君子了嗎?要想成為君子,率性而為能行嗎?不持戒能行嗎?當(dāng)然不行!人的本性都有懶惰的一面,如果不持戒,那只能助長壞脾氣。曾國藩是個君子,他對自己的人格有一種很高的期望,他完全按照儒家的規(guī)范來要求自己,天天早起,讀書、寫字,修身功夫不得了。偌大中國。不就出一個曾國藩嗎?

        《四書》中《大學(xué)》《中庸》里說到“慎獨”。對不對?君子“慎獨”。可是“慎獨”做得最好的恐怕要數(shù)曾國藩了。曾國藩其實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學(xué)說,但是,他真正去做了,而且堅持不懈。他對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輩子的實踐,不僅如此,他還影響自己的家人。臨逝世前,他這樣總結(jié)自己一生的處世經(jīng)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xí)勞。

        曾國藩這樣要求自己,非為功利,而只是一種道德自覺,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境界。他的自省、自責(zé)、自勝、自強已經(jīng)接近于圣賢。他在咸豐六年九月給兒子紀鴻的信中也這樣說:“吾有志學(xué)為圣賢。”曾國藩曾經(jīng)給自己確定十二條日課,第二條就是“靜坐”。“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來復(fù)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p>

        “慎獨”“知幾”。儒家的這些功夫。在佛家那里也有類似的修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佛家說的六度。這六度是修持的一個遞進次序。就是說,要一步一步地修持,最后才能成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我們來看看須菩提是如何喜極而泣的。須菩提對佛說聽了這個經(jīng)典的感受,聽佛說法的感受。須菩提說,佛法修證果然至高無上啊,佛啊,我聽你這些話之后,深深地解悟了,超脫了。身心從來沒有過的放松。我過去存在大腦里那些垃圾、那些煩惱一掃而空,自性清凈了。我曾經(jīng)迷路了,找不到家了,最終的東西也不見了,現(xiàn)在我找到了。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痛哭流涕,高興得哭了。這是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無上的歡喜。

        希有的世尊啊,您說了這么深的經(jīng)典給我聽,這是我從前沒有聽到過的,我的心空了,輕松了,得到很高的般若智慧。世尊啊,如果再有人得以修持這部經(jīng),用智慧來自度,解脫成佛,信心清凈的話就可以明心見性,生出實相。那么,這樣的人。已經(jīng)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什么叫實相呢?前面不是說不能著相嗎?怎么又生出實相了呢?所謂實相即是非相。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叭粢娭T相非相。即見如來”。

        世尊啊。我今天能夠聽到你說這樣的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聽了須菩提這一番話,佛點頭稱贊說:是的,是的,你理解得很對。將來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應(yīng)當(dāng)說這樣的人甚為希有。

        漢語里有個著名的成語叫葉公好龍。出自《新序》。西漢著名學(xué)者劉向采集舜、禹至漢代史實。分類編撰而成。原文是: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說:“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合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說:‘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用今天的話來說,意思是: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說:“傳說你喜歡人才,因此。冒著風(fēng)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結(jié)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jù)說以前葉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檐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來到了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zhuǎn)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現(xiàn)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jié)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jīng)》早說過:‘心中所藏,什么時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后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學(xué)佛不就是要學(xué)會放下嗎?學(xué)會空掉嗎?等到真的空了。有人卻害怕了。求空最終還是怕空。這不是和葉公好龍的道理差不多?事實上,驚也好,怖也好,畏也好,都是著相的表現(xiàn)。這樣的人怎么能超凡入圣呢?

        《金剛經(jīng)》如果一定要說出核心來的話,不就是要我們無住、無相、無愿嗎?不就是要我們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嗎?

        佛繼續(xù)對須菩提說,又回想過去五百世以前作忍辱仙人。專修忍辱,修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所以,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什么相都不著,應(yīng)當(dā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覺、大徹大悟菩提之心。而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六根清靜,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此心無所住,記住,哪里都不要住,住在官位上、房子上、名利上,甚至脾氣上,都不能解脫,都屬于魔道,而不是佛道。電影《赤壁(下)》有一個細節(jié),描寫周瑜站在高處用箭來投酒壺,每投必中。張飛不服,每頭必不中,他一生氣干脆抱了一把箭往里投,結(jié)果一個都沒有中。有人問周瑜為什么投這么準?他說:專注。意識專一,就能夠?qū)庫o,寧靜能夠致遠。

        電影《赤壁(下)》里,林志玲扮演的女人——周瑜(梁朝偉扮演)的老婆,在“三分天下,就看今朝”的赤壁大戰(zhàn)前夜,獨自一人來到曹操的陣營,勸曹操為了天下百姓。停止戰(zhàn)爭。曹操自然不聽。小喬就給曹操煮茶,直煮到西南風(fēng)變成東風(fēng)。

        水軍全軍覆沒之后,曹操感嘆說:沒想到我會敗給一場風(fēng)。沒想到我會敗給一杯茶。前者是天時,后者是美色。

        其實,曹操敗在不專注上。他被一個女人亂了心性。

        看來,曹操靜的功夫不到家。需要好好修煉觀心法門,需要潛心修行。

        佛接著說,須菩提,大乘菩薩道就是要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yīng)如是布施,不要著相。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拔逄N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要知道五蘊皆空呀。

        13.“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p>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五品:持經(jīng)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南懷瑾對這幾句話是這樣解釋的: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這是印度的習(xí)慣。印度這個民族不太注重歷史,覺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記那么清楚干什么?對于數(shù)字一個兩個,一萬個兩萬個,開口就是八萬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個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個月。佛經(jīng)上講時間,一天分三時,就是三個階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這三句話其實就是一天。

        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的時候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下午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此這般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這樣的以身布施,你說說看功德有多大?

        注意,佛這里說的是以身布施,不是布施兩個錢的問題,那可是用“我”來布施。把“我”獻上。你需要我的血。我全部捐獻給你,輸送給你;你需要我的眼睛,割下來,拿去。你需要我的肉身,拿去,我再去投胎。沒有舍不得。用一句古詩來形容,那就是“落紅不是無情物?;鞔耗喔o花”。敢于自我犧牲。這就是以身布施。這可比捐獻錢財、房子、汽車要難多了。連命都可以舍棄。

        接下來,佛繼續(xù)對須菩提說,假如有這么一個人,學(xué)了《金剛經(jīng)》的法門之后。能夠“信心不逆”。懂得并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有絕對的信心,而且永遠不再逆轉(zhuǎn)。能夠像曾國藩信奉儒家君子之道那樣一輩子堅守,一輩子“慎獨”,那么,“其福勝彼”,這個人,他的福德,比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的人福德還要大。“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更何況,還有人把《金剛經(jīng)》的佛法傳播給有緣的人聽或者看。還有人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這個福報比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還要大。

        佛法里說。最重要的一句話是:《金剛經(jīng)》這部經(jīng)典具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有無邊無際的功德。這部經(jīng)是“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的;不是為普通智慧的人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佛完全知道這個人,佛可以看得見這個人,佛說,這樣的人,將定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蹦蠎谚@樣說:在《楞伽經(jīng)》里,把人的根性分類五種,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歡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薩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無法接受。等于學(xué)校的學(xué)生,很多人只能夠到某種程度,因為他的智商不夠,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學(xué)佛法也是一樣,雖不是智商的問題,但是他的根器發(fā)心,喜歡走小的路子,弄點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里看到光啊,聽個聲音啊,那里氣跳啊,今天臉色又發(fā)光,明天腳又發(fā)熱,指甲發(fā)亮啊等等。這些就是所謂樂小法者。這種人的觀念思想。已經(jīng)落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們一切只是為“我”。希望在人中做個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長壽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于大乘的法門,如何見性成佛,朝聞道夕死可也,他們根本不予理會。所以。佛說這些樂小法的人。對于這個經(jīng)典所講的真義,沒有辦法聽受,沒有辦法讀誦,更不會弘揚,為人解說。

        佛說的這一本經(jīng),始終講這個經(jīng)怎么重要怎么重要,現(xiàn)在告訴須菩提,有這本經(jīng)擺在那個地方,等于有個佛塔在那里,大家自然都應(yīng)該供養(yǎng),應(yīng)該恭敬,頂禮,乃至拿香花供養(yǎng)它。

        “復(fù)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薄绊毱刑?!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六品:能凈業(yè)障分。

        這一品仍然談《金剛經(jīng)》的重要性。須菩提。如果有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接受讀誦、學(xué)習(xí)奉持并踐行此經(jīng)。成就的功德之大。遠遠超乎眾生所能想像之極限。

        “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狈饘毱刑嵴f,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由此可見,《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義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思議?!督饎偨?jīng)》乃不可思議法門,持誦之后,當(dāng)求精進。有個佛門弟子這樣說,生活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事情快要發(fā)生了,我們都會心緒紛亂。如看到街上圍了一大堆人。發(fā)生什么事了?車禍。打架?……不如止住妄心,一心念觀音,邊走邊念,到那一看,沒事!

        天有不測風(fēng)云。要想淡定,須練靜功夫,“不管風(fēng)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中國人一向信奉“安居樂業(yè)”,先“安居”,后才能“樂業(yè)”。不要以為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就可以“安居”了。如果你的心不安。有幾套房子也沒有用。

        14.你是否受不了他人的啰嗦話?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狈鹧裕骸叭缡?!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穑栣屽饶材??!?/p>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表毱刑嵫裕骸笆雷?!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薄绊毱刑?!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耶?dāng)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p>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圓覺大師用白話是這樣翻譯的:此時須菩提向佛祖如來請教:世尊,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fā)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愿之后,心應(yīng)該怎樣安住呢?應(yīng)該怎樣來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識活動的內(nèi)容,使其證得圓滿覺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如來鄭重地告訴須菩提: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fā)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愿之后,應(yīng)該得生這樣的心念——我應(yīng)該度化一切眾生使其得以解脫。離苦得樂。像這樣度化解脫了所有的、無量無數(shù)無邊的眾生,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因我的幫助而得到解脫的,實際上本無眾生得度,亦本無眾生可度。

        這樣說是什么理由呢?須菩提。如果發(fā)心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真正行道心的修行人。

        由此可以認識到什么問題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任何的觀念、觀點、念頭及理論和方法,包括所謂的覺悟之法??墒谷税l(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每個人都是自覺自性、自性自度的。

        須菩提,對于我下面所提的問題,你會怎樣理解呢?如來昔在燃燈佛那里開悟時。先天自性發(fā)愿的一剎。有沒有任何覺悟之法可以使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呢?

        沒有啊世尊。根據(jù)我所能夠理解的如來、您教授的內(nèi)容及所示之如理來看,如來您在燃燈佛那里開悟時,先天自性發(fā)愿的一剎。并沒有任何所謂的大徹大悟的覺悟之法可以使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無所得,而得現(xiàn)如來。

        佛祖如來說:是這樣,就是這樣的啊。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任何覺悟之法,可以使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智慧。

        須菩提,假使如來我開悟時,先天自性發(fā)愿的一剎,認為有這樣的覺悟之法,可以使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燃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作出這樣的預(yù)言:你到了來世。就會成為大徹大悟的覺悟者,無上智慧之如來,佛號為釋迦牟尼。

        這正是因為沒有任何覺悟之法可以使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緣故?。∫虼巳紵舴鸾o我授記。作出這樣的預(yù)言:你到了未來世,就會成為大徹大悟的覺悟者,無上智慧之如來,佛號為釋迦牟尼。

        這樣說是什么緣故呢?

        所謂成就如來實相,如來所說之法:在眾凡而不減,處賢圣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凈不垢,是謂“諸法如義”。假使有人說、或是執(zhí)著地認為:如來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了無上智慧。我告訴你須菩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觀念、觀點和念頭,以及理論和方法,還包括所謂的覺悟之法,可以使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無上智慧。

        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所成就的無上智慧——所謂道之根本,實際上都是無實無虛、非妄非諦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一切的觀念、觀點和念頭,以及理論、方法。包括踐行之中的一切過程和內(nèi)容。都是可以使人大徹大悟的覺悟之法。須菩提,所謂一切法,實際上本沒有所謂的一切法之概念可言。只是稱其為“一切法”而已。

        須菩提。這就好比人身形高大一樣。

        須菩提恭敬地說:世尊,如來所說人身形高大,實際上本沒有身形高大這樣的所謂“大身”之概念可言。只是稱其為大身而已。

        須菩提。誠心修行的人也應(yīng)該如此啊。如果這樣認為:我應(yīng)當(dāng)度化解脫無量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常寂。哪怕是執(zhí)著于一絲毫、一丁點兒這樣的念頭。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行道心之修行人了。

        那要怎樣來認識這個問題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任何所謂“法”之概念存在。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見地,才能夠成為名符其實、真正行道的修行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緣由,如來說在行一切法的過程中,都應(yīng)該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存在的。

        須菩提,假使誠心修行的人這樣認為:可以用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來使佛土更加莊嚴。執(zhí)著于這樣的念頭,就不是真正行道心的修行人了。

        這樣說又是什么緣故呢?如來所說莊嚴佛土,本沒有所謂莊嚴之概念可言,只是稱其為“莊嚴”佛土而已。

        須菩提,如果有誠心修行的人,能夠持之以恒地精進,并能夠了悟通達以“無我”之無為法當(dāng)下進入。以“無我”之無為法精進。如來對此定義為:真正的行道心的修行人。

        如果你的專業(yè)是學(xué)理工科的,從事的工作又是和數(shù)據(jù)打交道的,重視邏輯和推算,那么你可能沒有足夠的耐心來聽一個人講啰嗦話,一句話就是一句話,再說第二遍可能就討厭了。這樣的人聽了須菩提的問題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不耐煩來,一個人要想成佛,“云何應(yīng)?。吭坪谓捣湫??”前面不是問過N遍了嘛,怎么這會又來問?怎么那么啰嗦?怎么那么多廢話?你煩不煩哪?一個同樣的問題。你要問多少遍才罷休?

        你看,當(dāng)你對一個重復(fù)的問題表現(xiàn)出不耐煩的時候,你已經(jīng)缺乏耐煩之心了,你已經(jīng)不平和了,已經(jīng)生氣了,已經(jīng)不能“降伏其心”了。如果你的言語之中有著急或者說怨氣,那么。我告訴你,你繼續(xù)修吧。因為你已經(jīng)著相了,著什么相呢?

        大家看看佛有這么嫌他噦嗦?沒有,從來沒有。問一次答一次,每次和上次回答的都不一樣。這就是佛和凡夫俗子的區(qū)別。

        作家沈從文,能寫出小說《邊城》的人,境界不一般吧?沈從文最愛說一句話,他說,我這個人別的本事沒有,就是耐煩,特別耐煩。一般人是不耐煩,人家是耐煩,這就是大作家和小人物的區(qū)別。大家看《西游記》,那個唐僧非常噦嗦,他的噦嗦甚至能把妖精說得自殺。一般人受不了。能受得了的就到一定境界了。我們看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唐僧在那里一遍一遍地唱“只有能帶我去西天取經(jīng)。只有你如何如何”。愣是把妖精唱到崩潰。而一句“你媽貴姓?”則干脆讓妖精徹底絕望……

        學(xué)佛的人,不能忍受噦嗦,那差的太遠了,離涅檠的境界遠著哩。《金剛經(jīng)》里重復(fù)出現(xiàn)的句子,太多了。

        當(dāng)你不耐煩的時候。不妨讀一讀蘇軾的《定風(fēng)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軾也是信佛的,他45歲能寫出《定風(fēng)波》一詞,一是因為被貶黃州閑居兩年多。心有所悟。二是因為他定力已經(jīng)很厲害了,字里行間給人一種坦然和神定氣閑的感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傲锨痛猴L(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氐老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由大自然的風(fēng)雨,他想到了人生和官場的風(fēng)雨,一樣地瞬息萬變。人生何嘗不是在風(fēng)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種風(fēng)雨之中。只要堅持著一路走下來,回頭再望那“蕭瑟”之處,也就無所謂什么風(fēng)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個人應(yīng)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這一切。

        蘇軾一生仕途潦倒卻寫一手妙文章,柳宗元也是。一方面失了,另一方面卻得了。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中有這樣一段話:“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于人,其文學(xué)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愿,為將相于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贝笠馐钦f,柳宗元如果官運亨通,估計就寫不出好文章了。你愿意要官場風(fēng)光卻寫一手平庸文章,還是愿意要仕途潦倒卻寫一手妙文童呢?

        這個問題連韓愈也不知道。所以。他就提出自己的困惑。

        15.處處都是蓮花世界,處處都可以安心。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p>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p>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p>

        “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p>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v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圓覺大師用白話是這樣翻譯的:須菩提。對于下面我所提的問題。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如來有沒有與常人一樣的、可以看見有形有象的萬事萬物的肉眼呢?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與常人一樣的肉眼。

        人之肉眼觀事物,反應(yīng)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時為“我”隨物轉(zhuǎn)之境界。

        須菩提,對于下面第二個問題,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如來有沒有洞徹十方大千世界的天眼呢?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此等天眼。

        人之天眼觀宇宙自然大千世界。反應(yīng)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時為“我”隨境轉(zhuǎn)之境界。

        須菩提,對于第三個問題,你又會怎樣認為呢?如來有沒有現(xiàn)諸相皆空的慧眼呢?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此等慧眼。

        人之慧眼對宇宙自然存在的認識,反映其客觀存在的本質(zhì)??瓷讲皇巧???此皇撬?。此時之我為“空”之境界。

        須菩提。那么關(guān)于第四個問題你的見地如何?如來有沒有觀萬法平等、萬緣平等。觀空即有的法眼呢?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此等法眼。

        人之法眼的智慧功夫?qū)Φ琅c宇宙自然存在呈兼容的特性的見證??瓷竭€是山,看水還是水。此時之我呈現(xiàn)出人我平等、物我平等而無分別的境界。達到阿羅漢道的自然而無為之境界。

        須菩提,你怎樣認識這第五個問題呢?如來有沒有以大慈悲、大覺悟、大智慧照見一切眾生的佛眼呢?

        是這樣的,世尊,如來有此等佛眼。

        人之佛眼的般若智慧境界即是道,達到了“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的智慧功夫境界。人與自然、與社會融為一體,萬法平等、萬緣平等,對宇宙自然存在依然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沒有形式和內(nèi)容、現(xiàn)象和本質(zhì)之分別——即形式就是內(nèi)容,現(xiàn)象即是本質(zhì)。此時之我與眾生皆有情。且呈現(xiàn)出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無為而無不為之境界。

        須菩提,你已經(jīng)明了成就如來智慧功夫的五層面,至此對于我所提的另一方面的問題。你又會怎樣理解呢?就像恒河中所擁有的沙粒,如來會不會說這是沙呢?

        就是這樣的啊世尊,如來說其是沙。

        注意了須菩提,我又要問你了,關(guān)于下面的問題該怎樣認為呢?假設(shè)一條恒河中所擁有的沙粒,有如此沙粒數(shù)那樣多條的恒河,又有所有恒河沙粒數(shù)那樣多的佛國世界。像這樣數(shù)量的佛土,是不是已經(jīng)非常非常多了呢?

        真的是非常非常多啊世尊。

        佛祖如來莊嚴而鄭重地告訴須菩提:你們所處的國土中。眾生有那么多種各不相同的、各種各樣的心——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而其“本心”同一。如來之心與眾生之本心同一,如來以其大智大慧對此全部洞徹明了。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如來說所有的心——眾生所有的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都本沒有所謂的“心”之概念——即沒有所謂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的概念可言,只是稱其為“心”而已。

        對此應(yīng)該作何總結(jié)呢?須菩提,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之心——過去之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不要執(zhí)著于現(xiàn)在之心——現(xiàn)在之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不要執(zhí)著于未來之心——未來之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皆是幻想、幻相,皆是虛妄不實的。因為其有生有滅,與道本體之性不相符。所以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都不要執(zhí)著,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思想意識活動之心念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

        在佛的眼里看來,眾生的這些心,根本不是心,所以叫它為心。誰不知道清凈好,可這個心,總是亂七八糟地想,于是煩惱啊,欲望啊,都來了。所以,“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顆心本無所住。

        我們常說,安心,那是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才要說安心。放心,把心放下來,你放下了嗎?

        15.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

        這一品的標題叫法界通化分。法界通化怎么理解呢?所謂“法界”,指所反映的宇宙自然的存在,即一切事物都能夠保持各自的特性,界線分明,而又存在于同一體中。“通化”,即萬事萬物互通互化互合互融互離互根等等相生相合、相反相成之運化規(guī)律?!胺ń缤ɑ薄础暗馈迸c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呈兼容。

        圓覺大師用白話是這樣翻譯的:須菩提。對于我下面所講的內(nèi)容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如果有人擁有能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以此來布施,這樣的人憑借行此布施而得因緣,由此所獲得的福德和福報是不是很多了呢?

        就是這樣的,世尊。這樣的人憑借行此布施而得因緣。由此所獲得的福德和福報是非常非常多的啊。

        須菩提,如果所謂的福德是符合道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體性的存在,如來就不會說,所能獲得的福德有多和少這樣的特性。正因為福德是有生有滅的。以修行人所發(fā)之愿為“因”,以布施為“緣”,福德即是由此因緣而得到的“果”,福德的受報完成后,此發(fā)愿而行布施與獲得的福德之因果即消失。因為福德具有這樣的生滅特性。所以如來說福德是有可以被衡量的性質(zhì)的,說其獲得的福德很多。

        我們看《紅樓夢》,秦可卿死時托夢給王熙鳳,并引用“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的道家語言。告誡鳳姐要為“樹倒猢猻散”結(jié)局作好退路,懂得“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fù)始”的道理,不要忘了“盛筵必散”的俗語,最后,向鳳姐說了“三春過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這一偈言。將鳳姐驚醒。

        王熙鳳在劉姥姥家困難的時候,給了她二十兩銀子外加一吊錢,特意交代說,這一吊是我給的,那二十兩銀子是太太給丫頭們做衣服的,我還沒來得及給她們做衣服呢!你先拿去吧。二十兩銀子,是什么概念?如果折合人民幣大概相當(dāng)于今天的3千元左右吧,用劉姥姥自己的話說,可相當(dāng)于那個時代的一戶普通農(nóng)民的年收入。

        就這一點布施,后來卻得了相當(dāng)大的福報。賈府被抄后。劉姥姥義無反顧地前去探望,專門到獄神廟探望鳳姐。劉姥姥把以前小姐丫鬟們送她的衣裳仍帶到牢里,給她們換上。拉著板兒還說“這些年蒙府里頭照應(yīng),還讀了書,認了幾個字”。鳳姐這個時候才知道。劉姥姥才是自己的福星,這時候鳳姐才想起來秦可卿臨死前告誡自己的話,如今真是后悔莫及,走到這一步也是自己的命。一切都是天道啊。

        道是怎么樣呢?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來也不去,就在這兒。所以,人生其實不復(fù)雜,順道而為即可。所謂繁華,所謂權(quán)勢,不過是過眼云煙,這一點也許最后鳳姐才明白。《紅樓夢》里的賈母,多享福啊。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要壽命有壽命,要子孫有子孫,要好心有好心,多好啊。劉姥姥就說她,您生來就是享福的命,不像我們莊稼人,生來就是受罪的命??伤軗踝≠Z家的敗落嗎?她能長生不死嗎?福德再多,也終有消散的一天。

        為什么兩個人同樣地努力,有的人智慧特別大,有的人智慧小呢?這和福報有關(guān)。誰的福報大?誰的?。渴裁床攀谴蟾竽??明代禪宗憨山大師說:“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zhuǎn)身難?!蹦蠎谚f,真正的福報是什么呢?清凈無為。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一一清福?!娓竽敲措y求嗎?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這個福報的時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煩惱。

        16.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薄绊毱刑幔∮谝庠坪??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金剛經(jīng)》反復(fù)說,不能著相,不要以有形的觀念來看佛。

        為什么這樣說呢?如來說所呈現(xiàn)的所有的思想意識活動內(nèi)容。以及所成就的理論、方法。達到了完美、圓滿的境界——所謂諸相具足。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完美、圓滿——所謂“具足”的概念可言。只是稱為“諸相具足”而已。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道時候的偈子怎么說的?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白居易有句詩:“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他說了,也等于沒有說,啰嗦了,等于沒有噦嗦,你聽了也等于沒有聽。“佛言。如是如是?!?/p>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魇悄睿我怨??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睜枙r,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p>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教授覺悟之法——所謂“說法”。實際上本沒有任何覺悟之法可以教授。所謂覺悟之法。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不可表述的。眾生之所以稱其為“眾生”。如來說其實本沒有所謂眾生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眾生名而已。

        佛說,我什么都沒說啊。

        你看在《紅樓夢》第五回,巧姐的“判詞”配畫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紡織”。其判詞為:

        勢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

        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家敗后,巧姐被狼舅奸兄賣入妓院,生不如死,被劉姥姥所救。巧姐一個大家千金,跟隨劉姥姥去了鄉(xiāng)下,終嫁給了劉姥姥的外孫板兒。做了村婦。過著平淡的生活。

        巧姐的名字又是劉姥姥所起。一個“巧”字亦暗示了以后巧姐會“遇難成祥。逢兇化吉”?!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四十二回曾經(jīng)有伏筆:大姐兒(巧姐)抱著一個大柚子玩。見劉姥姥孫兒板兒手里拿著個佛手。便要。丫環(huán)就哄著板兒把佛手給大姐兒換了柚子。板兒對佛手已經(jīng)玩了很久了,“見柚子又香又圓”。就換了。

        “脂批”在這里對柚子、佛手交換。亦是有交待的:“小兒常情,遂成千里伏線”;“柚子即今香圓之屬也,與‘緣’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兒之戲,暗透前后通部脈胳”。

        曹公其實什么都沒有說。但他又什么都說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

        圓覺大師用白話是這樣翻譯的:須菩提向佛祖如來請教:世尊,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實際上是什么也沒有得到嗎?

        佛祖如來回答說:是這樣。就是這樣的。

        須菩提啊,如來我對于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以及理論和方法可以獲得的,更不要說是有任何覺悟之法可得了,甚至沒有任何哪怕是絲毫的所謂“大徹大悟”的想法和念頭,所以只是稱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這只是天道使然,其實,天說什么了嗎?沒有。你看《紅樓夢》里面,賈府“一敗涂地”,根本原因是“豪奢”——“如今生齒日繁,事務(wù)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nèi)囊卻也盡上來了。這還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誰知這樣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賈母說:“我知道咱們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

        賈府“從家里自殺自滅”,第七十五回,三姑娘探春的言論也可為證:“正是呢,有叫人攆的,不如我先攆。親戚們好,也不在必要死住著才好。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像烏眼雞。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其實。這也不過是“盛筵必散”的規(guī)律罷了。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矢孤介杜絕寧國府”。探春道:“……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還曾議論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芍@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紅樓夢》其實是寫那個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的苦悶和彷徨。無路可走的一曲悲歌。主人公賈寶玉雖然看來“偏僻性乖張”,但在氣質(zhì)上是女性化的,他最愛紅,喜歡涂胭脂,也最喜歡和女子交往。賈寶玉貴胄子弟。卻“富貴不知樂業(yè)。于國于家無望”,他雜學(xué)旁收,是個情癡情種,是無事忙,追求個人心靈的自由,內(nèi)心永不安寧,“在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潦倒不通世務(wù),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

        他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辟Z寶玉希望用女兒的純潔世界去消解抵抗現(xiàn)實社會的虛偽、欺詐。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凄涼”,如果真的能夠一輩子活在未出嫁女兒的天真爛漫中,當(dāng)然好了??墒牵畠嚎傄奕?,社會總要變化,清王朝的所謂“盛世”也總有衰弱的一天。然后,慢慢地,未出嫁女兒也不純潔,怎么辦?黛玉的死使他生命的最后支拄垮了。在第一百一十八回。他說:“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嗔癡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跳出這般塵網(wǎng)。如今才曉得‘聚散浮生’四字。”

        他厭倦科舉仕途。痛罵讀書上進之人是“祿蠹”。對當(dāng)時的八股。在賈寶玉眼里不過是“沽名釣祿“之階。賈寶玉不愿走儒家的正統(tǒng)。只能求助于物我和一的老莊才能解脫。很像《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魏晉以來追求個性解放的傳統(tǒng)文人,比如阮籍、嵇康,所有追求個性解放的傳統(tǒng)文人的解脫之道。最終只有老莊這一條路可走。

        在了卻塵緣之前,寶玉參加了科舉考試,并中了舉人,然后再出家。生命的歸宿定格在“一片白茫茫大地”的遠方。明代李贄,也是類似的經(jīng)歷,他按照儒家的倫理原則完成了對家庭應(yīng)盡的一切義務(wù)后,剃發(fā)為僧。

        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是《金剛經(jīng)》的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分。

        這一品的標題叫凈心行善分,“凈心”,心是干凈的,也就是平等、無分別之心;“善”,即是“道”之性;“行善”,即是與“道”相符合的行動、行為過程。

        圓覺用白話是這樣翻譯的:進一步地說,須菩提啊。凡能夠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覺悟之法,皆是平等的。無有分別的?!胺ā北旧頍o有高下之分。無有大小之分。更無所謂上、中、下乘之分;對于一切眾生,亦是平等的,不分別眾生之高低貴賤,眾生本自有佛性。凡一切修行之法,只要能夠當(dāng)下進入,皆是使人明了自性、走向覺悟之法。諸法平等而無分別,所以稱其為“無上正等正覺”。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這樣的平等無分別之心。行一切事皆屬善行,修一切法皆是善法。只要像這樣向善行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便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啊。所說善法——即合(和)“道”的一切理與事。如來說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善法的概念可言。法亦無善與不善之分,只是稱其為“善法”而已。

        佛在前面不是說了嗎?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胺ā北旧頍o有高下之分,對于一切眾生,是平等的。

        在《紅樓夢》里面,賈府得意之時,劉姥姥不過是一介布衣。

        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第一站就來到瀟湘館。她細細地打量了一番林黛玉。為什么?劉姥姥和林黛玉放在一起。戲劇效果多明顯。林黛玉的超凡脫俗要靠劉姥姥來映襯。第四十一回文本說:“當(dāng)下劉姥姥聽見這般音樂。且又有了酒。越發(fā)喜的手舞足蹈起來。寶玉因下席過來向黛玉笑道:‘你瞧劉姥姥的樣子。’黛玉笑道:‘當(dāng)日圣樂一奏。百獸率舞。如今才一牛耳。’眾姐妹都笑了?!逼鋵?。真正笑到最后的。反而是她們都看不起的劉姥姥。

        難怪曹雪芹自己也感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app|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久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网站不卡| 自拍偷自拍亚洲一区二区|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91短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婷婷|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网| 国产亚洲激情av一区二区| 少妇无套裸按摩呻吟无呜|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欧洲亚洲第一区久久久|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 亚洲av无码日韩精品影片| 一本一道AⅤ无码中文字幕| 中文日本强暴人妻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免费人成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国内|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免费视频|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欧美成人在线A免费观看| 手机免费在线观看日韩av| 日韩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日本三级韩国三级| bbbbbxxxxx欧美性|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 91麻豆国产香蕉久久精品| 青青草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午夜中文字幕熟女|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