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是中國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占比例相當大,我們希望通過古詩詞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見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升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讓學生從作者背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詩詞本意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理解。我們要明確教學思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詩詞理解水平和鑒賞能力。簡單來說,我們要利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接受古詩詞的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鑒賞思路,掌握更多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的心得,希望為古詩詞鑒賞教學略盡綿力。
一、朗讀詩詞,感受作者心路歷程
對詩詞進行朗讀是深入體會歌詞內(nèi)涵的過程。因此,進行詩詞鑒賞時,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慢慢去品味詩詞,一點一點地咀嚼,從而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路歷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庇纱丝梢姡首x對于理解詩詞感情有重大的作用。在朗誦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王維、孟浩然等邊塞詩人的田園之趣;感受到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飄逸灑脫、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沉郁頓挫;感受到辛棄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卻以文為業(yè),滿腔抱負無處施展后選擇隱居的無奈……詩詞是文人感情的凝結,應細膩體會才能感同身受。在快下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關詩詞的朗誦,讓學生進行語境模仿,也使學生能在朗誦之中學習詩詞的興趣得到激發(fā)。
二、把握時代背景,導入詩詞情景
古人借詩詞抒發(fā)自己情感、言明自己志向,或郁郁不得志、或情深而不惑,每一位作者通過詩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皆有不同,原因在于他們出生于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因此,詩詞鑒賞時應對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歷做充分的了解。例如,在講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我讓學生先去自主查閱并收集相關資料,去了解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作者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出這首詞。因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才能更好地解讀詩人的作品;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才能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提升他們的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關于《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學生了解到作者蘇軾在去沙湖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同行的好友都因為沒有雨具而非常狼狽,只有作者本人不這么認為,并在雨晴后提筆寫下此詞,詩人相信凄雨之后終會放晴。之后我根據(jù)學生提供的創(chuàng)作背景更深入地講到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三年前蘇軾忽然五花大綁押往京城關進了大牢,在嚴刑逼供下,以“毀謗朝廷”論罪。蘇軾在牢中受盡了肉體與精神的折磨,幾近死亡。后經(jīng)多方營救幸免于死,在黃州任職期間蘇軾先后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流傳千古的詩文,可見,這三年蘇軾的心理歷程絕不是悲觀躊躇,借此告訴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要一蹶不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繼續(xù)向前。我引導學生去提前搜集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資料,目的便在于豐富學生對于詩詞作者、社會現(xiàn)象、歷史背景等知識并且讓學生能夠進入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去感受詩詞的內(nèi)涵,同時為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實踐證明,學生們通過自己渠道獲取的知識遠比在課堂上聽到的記憶更深刻。
三、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存量
如果想讓學生對詩詞的領悟更豐富深刻,僅僅依靠課內(nèi)知識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讓學生接觸一定量的課外優(yōu)秀作品并背誦,以此來儲備學生的知識量;我們還可以推薦一些內(nèi)容為詩詞鑒賞的刊物給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對詞人的經(jīng)歷和背景進行滲透,使學生能汲取到更多優(yōu)秀的養(yǎng)分。比如辛棄疾于金宋亂世中出生,目睹大金對大宋的侵略是要為國捐軀,收復失地,卻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手里的鋼刀利劍變?yōu)檠蚝淋浌P,揮下段段悲歌;再比如文學巨人蘇軾生活于黨爭劇烈、政局變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為,因此雖然人生征程無限曲折卻終生未離仕途,他一生遭遇無數(shù)打擊,幾次差點兒被政敵害死,但他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待逆境。翻看他留下來的文學作品我們幾乎看不到他的悲慘感情,他總是以一種淡薄達觀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風風雨雨。學生對詞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相關時代背景更了解之后對詩詞的理解也會更上一層樓。
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有較高的詩詞鑒賞水平。通過對中國古詩詞的深入理解,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也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更深刻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