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本來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貼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科目,語文課也應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學科。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卻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興味索然,對語文課產生了嚴重的“興趣危機”。我認為,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只有使學生真正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才能自覺地去閱讀、探索和鉆研,才能在學習中始終處于主動狀態(tài),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
一、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物象激趣
在教學過程中,把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變?yōu)榫唧w可感的物象表現(xiàn)出來,能夠激發(fā)學生認知課文的熱情,幫助學生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較為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教材。例如,在講授《奇妙的克隆》時,我首先將《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下一把猴毛變出一群猴子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問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生物體嗎?接著展示“克隆羊多利”圖片,再問:大家知道,這是一種什么生物技術嗎?自然引出課題——奇妙的克隆,一下子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講授過程中,考慮到克隆知識較為深奧,而且學生生物學知識有限,課文中的“無性繁殖”、“換核卵”等專業(yè)術語晦澀難懂,我結合網上下載的“非洲爪蟾”、“蘇格蘭黑綿羊”、“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等圖片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便會饒有興趣的學習課文內容,課堂效果比教師口干舌躁地講述要好得多。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作品具有生動的形象性,教師可利用電化教具,通過演示把死的東西變成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教讀《白楊禮贊》,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單調而無邊無垠的畫面,再接著展示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結合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二、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音樂激趣
音樂是一種訴之于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的藝術。音樂和文字都是通過一種媒介,喚起客體心中的感受,調動過往的經驗,重現(xiàn)某種場景或者是感情。所以音樂在語文教學中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朱自清的《春》這一課,有各種教學方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大膽引進音樂,取得了較好效果。在學生了解課文結構后,我給學生放了瓦格納的《四季組曲》中的春部,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同時想象課文中的畫面。學生通過瓦格納的音樂,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學習《聽潮》一文時,漲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給學生放了古箏曲《戰(zhàn)臺風》,在急昂的古箏曲中,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從中去體會、想象潮水的洶涌。
詩詞的教學,更可以多加運用與之相對應的古典名曲來使學生沉醉于詩詞的意境中。特別是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本就與古典詩詞密不可分,相互輝映?!端驮刮靼病愤@首詩對于從未離家的孩子,要他們去體會分別的個中滋味,用語言來激發(fā)引導他們的感情進入詩中情境和意境,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這個時候,音樂就可憑借其獨特的感染力來使課堂充滿了那種離愁別緒,我給學生放古曲《陽光三疊》,在凄涼婉轉的音樂中,學生進入詩的意境,自然能體會詩句的妙處。
還有,教《木蘭詩》播放《十面埋伏》,教《石壕吏》播放《二泉映月》,教《關雎》播放《化蝶》……這種配樂欣賞的形式,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表演激趣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讓教學中的主體積極參與,投入所教授的知識中,那么還有什么知識學不了,什么能力培養(yǎng)不出呢?
有的時候,可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chuàng)設一種表演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而迅速的理解課文。如學習《石壕吏》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可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然后推薦三個同學分別扮演小吏、老婦和老翁,演繹小吏夜捉人的情景。這樣,通過學生生動逼真的表演,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還有很多的課文,也適宜采用這種情境教學,如《皇帝的新裝》中,有一些十分適合表演的素材。騙子織布的動作,老大臣觀察的動作,我請兩位學生現(xiàn)場給全班表演,學生們?yōu)榱吮硌荩匀粚φn文進行認真的研究。在說明文的教學中,表演情境有時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核舟記》,分成小組進行表演,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tài),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tài)。學生們認真研究課文,相互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笑聲和表演中學習課文,從錯誤的表演中認識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終得出了正確的表演位置。又如九年級的小說單元中《孔乙己》和《范進中舉》這兩課,也有很好的表演素材。上《孔乙己》時我以講臺作為酒店的柜臺,請學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上《范進中舉》時,請學生做出范進喜極而瘋時的拍、笑等動作。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很快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寫語言有了較深的認識。通過表演,教師和學生共同把文字變成可見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激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一個好的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和解決矛盾的愿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但問題設置也是一門藝術,問題設置不好反而形不成認知矛盾,形不成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提問應遵從課堂教學的激趣原則,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求知。
例如《漫話小行星》這篇課文的課堂提問可這樣設計:①你知道空中有些什么星星嗎?(針對這一問,學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鼓勵學生說出所知)②這些星星中哪些是行星呢?(這個問題不難,學生根據(jù)地理知識能答出)③你知道大行星間還有許多小行星嗎?看看課文告訴了我們哪些知識?(自然導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這樣的問題設計,既符合認知規(guī)律,又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主動的學習中掌握課文內容。
在枯燥無味的語法教學中,我在講條件復句和轉折復句的時候,首先講述了一個故事:從前,在一個私塾里,學生正在聽先生講課。一會兒,有兩個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著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學生,說:“你一摸到書,就睡著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邊那個穿戴闊氣的學生說,“睡著了,卻還拿著書呢!”然后問學生:明明都是上課打瞌睡,為什么說法不同呢?先生講的兩句話各是什么復句?這個設計把問題和故事結合,自然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激發(fā)了。
五、創(chuàng)設動畫情境——動畫激趣
例如講授《惠崇<春江晚景>》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閉目想象江南春天的景色,再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演示春江之中群鴨嬉戲的動態(tài)情景,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一幅風景美麗、鳥語花香的江南農村風光圖,造成一種意境。然后,讓學生口頭描述他所感受到的春江美景,教師從中講解、潤色,這堂課就如此簡單的完成了。
又如,在學習《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可做一個動畫演示實驗:把兩個大小相同的雞蛋分別放入兩個有鹽和無鹽的溶液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含鹽溶液中雞蛋能浮在液面,無鹽的水中雞蛋沉在水里。接著,因勢利導請學生解釋這種現(xiàn)象,得出“含鹽溶液密度高”的結論。這樣,在死海中“即使是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擔心會被淹死”的原因也就水到渠成的理解了。這種教學方法,對課文內容的講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誘人的課堂魅力和不同凡響的教學風采,在于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那種興趣盎然的情境,那種令學生學而不厭、流連忘返的氣氛,那種使學生欲罷不能的濃郁興致和參與意識。只要我們認真探索并努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使學生愿學、樂學、勤學,在學習中有發(fā)展、有創(chuàng)造、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