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奠定智力發(fā)展基礎的最有效的時期,游戲的過程正是智力發(fā)生的非同一般的過程,這就是游戲作用之所在?!睆哪撤N意義上說,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在游戲中獲得的。游戲并不只是童年期一種特有的、快樂的活動,它同時也是對幼兒成長、發(fā)展和學習有價值的一種活動,可以為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提供最優(yōu)條件。因此,將幼兒美術教學納入游戲化范疇,正是為了對幼兒進行全方位、多學科的綜合培訓。
一、美術游戲化內容符合小班幼兒學習特點。
1.美術內容要生活化?!八囆g來源于生活”。幼兒美術活動也是如此。小班幼兒由于年齡的原因,認知發(fā)展水平較低,生活經驗也比較少,平時接觸到的也是自己身邊經常接觸的人、物、場景。如果我們老師選擇的活動內容遠離幼兒生活,幼兒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孩子怎么會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又何談表現與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在選擇活動內容時要做到“生活化”。 案例: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春天到了, 孩子們在踏青的時候能親眼觀察到小蝌蚪的身影,對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有一定的了解,活動中,老師再讓小朋友一起來談談自己觀察到的小蝌蚪,有了這樣一個前期的積淀,孩子還會對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不感興趣嗎?
2.美術內容要情節(jié)化。小班幼兒的思維尚處于直覺行動階段,他們喜歡說說、唱唱、跳跳、做做,在直觀的游戲情節(jié)中將美術教學的目的、內容巧妙與游戲結合,使幼兒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就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 案例:在美術活動《春天》中,孩子們一起哼唱著《春天》的歌曲,隨著音樂模仿歌曲中的小動物,從而對春天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在美術活動中,孩子們就能簡單流暢地畫出春天里發(fā)生的故事了。
二、藝術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多元的美術游戲化材料。
新鮮的、多元的美術游戲材料會激發(fā)起幼兒的興趣和表達能力,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特別是小班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如果每次美術活動我們都提供給孩子單一的美術工具,孩子會逐漸對美術活動產生厭煩感,漸漸失去興趣。因此在平時的美術活動我們要避免單一的美術工具的投放。
例如:在《紙筒變變變》的美術活動中,我們在美術區(qū)域中投放了豐富的材料,比如彩色的紐扣、毛根、毛絨球、紙黏土、毛線、膠水、各種各樣的筆等等,孩子在欣賞創(chuàng)意紙筒秀之后,讓他們自由自主地選擇自己需要用到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添加想象,孩子們發(fā)現毛線還是可以繞在紙筒上的,彩色的毛線繞在紙筒上就像紙筒穿上了花花衣,除此之外,還可以用紐扣、毛根、紙黏土進行添加想象,豐富的美術材料孩子們做出來的作品也是精彩紛呈的,在孩子們盡情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美術的創(chuàng)意,知道任何東西經過自己的小手,都會變得很奇特、很有創(chuàng)意。
三、美術區(qū)域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要生活化、趣味性強。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強調:“兒童是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而獲得心理上的發(fā)展?!庇變汉苋菀纂S著外界的因素而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為活動做準備。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美術區(qū)域的布置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于幼兒的生活,讓幼兒置身于其中,產生濃厚的想參與活動的興趣,例如:黏土創(chuàng)作《美味的蛋糕》,過生日時每個孩子最樂于參加的活動,他們也幼兒過生日的生活經驗,我們把區(qū)域布置成溫馨的小家,讓孩子們在區(qū)域中用紙黏土制作美味的蛋糕,然后一起過生日,這就是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對此也比較有興趣參加。老師要教師要將美術活動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和鼓勵幼兒發(fā)現和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美,將自己掌握或經歷過的知識和事情帶到活動中來。
四、教師指導語言具有游戲性。
幼兒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尤其是小班幼兒對一件事情的興趣保持的時間很短,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如果采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化語言提示、指導或鼓勵幼兒,就能使幼兒在活動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比如:孩子在《大笨熊》中,大笨熊的腦袋是圓圓的,要求幼兒畫一個圓,可是有的孩子畫的圓是沒有“關好門”的,這時,我走過去會對孩子說: “喲,你的笨熊腦袋沒有關好門,還開了扇小門呢,這樣,大灰狼可是會從小門鉆進去的哦”!幼兒聽了趕緊又認真地把圓圈的線條接起來了。用游戲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對幼兒來說繪畫本身就是游戲,他們在涂涂抹抹中表現自己的感受、心情,享受美術游戲帶來的樂趣。
五、根據孩子的需要給予科學嚴謹的作品評價。
當我們看到一幅幼兒美術作品時,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進行評價,而是要以兒童的眼光來評價作品,要從作品的深層次去細細品味孩子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一種思想和情感,從關注作品畫面轉變?yōu)殛P注作品內容,傾聽孩子心中所想所思,讓孩子去闡述自己的畫面內容,并給予及時的認可、肯定和鼓勵,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他們會在自己的美術作品中表現出來,如果我們一味地去追求作品線條的工整、顏色的搭配、畫面的整潔,這樣會漸漸地讓孩子失去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大大扼殺了孩子參與美術的愿望。
小班幼兒美術教育內容雖然很淺顯,但是我們要引導幼兒感受到美術教育的“趣”;小班幼兒美術作品雖然很“拙”,但是我們要引導幼兒感受到美術作品的“美”,在“拙中有趣、趣中有美”的美術教育路途上,我們相信自己堅信地走下去,讓每個幼兒都擁有發(fā)現美的心靈,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作者單位:常州市劉海粟美術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