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發(fā)育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基石。倘若學生的心理發(fā)育不健全,不僅不能開始正常的文化學習,而且在為人處世上也步履維艱。因此,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指導是每一位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正因為如此,本文將圍繞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抓住每一個閃光點,學科結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工程中的基礎建設,占有重要位置。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點之一。小學生良好的心理教育有利于促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健全人格,使學生都能在面臨挑戰(zhàn)時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都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及上進心。但是鑒于小學生各方面都不太成熟,遇到挫折時沒有足夠的承受能力,狠容易影響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因此,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很有必要。
一、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
小學生屬于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均處于關鍵發(fā)育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創(chuàng)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huán)境更有利于凈化學生的心靈。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都能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都能自由描繪。在開展小學生心理教育指導時一定要順孩子的天性,讓他們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其中,創(chuàng)設優(yōu)美、安全、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保障。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比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這樣能激發(fā)小學生實踐活動的行為功能。教室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空間,因此,也要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要貼合教育目標、要具有鮮明的季節(jié)性特征。整潔優(yōu)美的物質環(huán)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喚起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充實了他們的生活,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反過來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抓住每一個閃光點
我們經常能聽到同行的抱怨:“這學生簡直是一無是處”,“這學生調皮得讓人受不了”……即使學生做得稍好一點也認為是理所當然,但是卻放大了學生的錯誤,并且給予錯誤足夠的重視。這些片面認識都使教育者錯過了學生的很多高光時刻,錯過了表揚學生的機會,而且還打擊了他們的自信。比如,筆者有次上課時,A同學遲到了,站在門口顯得十分難堪。這時我主動打破了尷尬的局面:“A同學盡管遲到了,但是,十分喜愛學習,你們看,她跑得頭上都冒汗了。這說明她心里很著急,想將遲到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A同學原以為必挨教師的批評,但是卻意外地得到了表揚,消除尷尬的同時,還積極投入到聽課中,并且成了課堂上最踴躍的發(fā)言者。由此可看出,學生做錯事時又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教師不妨對其錯誤忽略不計,而對其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的一方面給予肯定贊揚。換一種思維方式教育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都能在輕松愉快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三、學科結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教育不是孤立的,可將其融入到各種實踐活動中。比如,結合學校德育的方法開展心理教育指導,德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意識傾向的有效途徑。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促進。在日常教學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以個體心理活動為基礎,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比如團結合作意識,公平競爭意識等。還要在課外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課外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能幫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也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學生也能在這種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釋放個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時要及時予以解決,幫助學生掌握宣泄憤怒、表達不滿、轉移情緒的科學方法。使學生都能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形成好的心理素質。
四、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
馬卡連柯說:“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更經受不了任何挫折。”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時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讓小學生都能明確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該承擔的責任,盡的義務,明白哪些事情是應該自己做的。為此,可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借助板報、墻報、廣播的形式滲透抗挫折教育,營造挫折教育的環(huán)境氛圍,使學生都能在這一氛圍中接受教育。孩子們天生喜歡實踐活動,學??砷_展春游、秋游等活動,讓同學們都能在承擔責任的實踐中產生愉快體驗,通過實踐磨練自己的意志,提高、鞏固己形成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可利用“三八”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契機,傳達感恩教育,讓學生都能產生感恩之心,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回報老師的教導之恩,進而再回報社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磨練意志,提高行動的自制力。
綜上所述,每一位學生都是埋藏在泥土中的“玉石”,需要教育者的發(fā)掘和精心雕刻才會更完美,因此,只要付出努力,相信一定會有回報。教師在把握小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公平對待每一名學生,并且認真做好相關工作,使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將不再奢侈。而作為教師,我們也要攜起手來,為培養(yǎng)新一代“四有”公民,貢獻自己的智慧。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