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的教學中,綜合實踐課程的設置,是對準了新課改人本教育理念這個目標的。對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就是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教學的局限,回歸到生活和社會中,將課堂教學與生活、社會緊密聯系起來。
新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對學生開展綜合素質的教育,特別強調教育要立足于學生這個學習主體,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課程因而帶著其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形態(tài)和新的教育內容出現在學生和教師面前。
綜合實踐教學嘗,以“綜合”為體,以“實踐”為核,以“素質”為標的??梢钥闯?,小學的綜合實踐課程是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與現代的教育理念共同催化下的產物。通過這個課程,讓小學生體驗社會和生活,積累課本之外的社會知識,培養(yǎng)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素養(yǎng)。
一、回歸多元空間,強調社會性
在小學階段開展綜合實踐教育活動,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和感知社會,所以,活動就不能局限在學校和課堂這個圈子里,而應給學生構建一個更開闊的學習空間,將校園、家庭與社會三個環(huán)境通過綜合實踐這個教育主線串聯起來,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回歸到完整而多元的空間,從而突出這個課程的社會屬性。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根據教學需要靈活掌握,引導學生們或團體、或分組、或個人活動,讓他們到社會上、家庭中,通過參與、觀察、體驗、感受、研究等形式來認知。
如,在引導學生認知社會通信形式和工具的發(fā)展時,我一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展示了一些老式電話機、電報機的實物,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還通過圖片和視頻向學生介紹通信家族從產生到當代的發(fā)展情況,二是帶領學生到一個工廠的辦公區(qū)去認識和觀察傳真、視頻電話、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的通信手段,三是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來看看、用用自己家的通信工具,讓家長來給他們講一講自己家庭通信方式和工具的變化。讓學生全面而多元的體驗和感知人類通信家族的變遷。
二、發(fā)揮家庭作用,強調生活性
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著好奇,這是小學生的天性,也是他們學習知識、認知社會的源動力。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時,要注意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特征,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探究未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有些綜合實踐活動,可能會受到環(huán)境、條件或時間的限制而不能開展或不能完整開展,這時,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發(fā)揮社會能量和家庭優(yōu)勢,讓社會和家庭都參與到對學生的綜合教育中來。而且,綜合實踐活動的很多內容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如果脫離生活實際,僅僅在教室里開展,教學質量就不能得到保證。
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和認知植物時,考慮到植物生長的速度慢不適宜在課堂上進行。我就讓學生和自己的家長一起商議如何開展實踐活動,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植物來種植。在學校,我教學生們如何播種種子、如何澆水等等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然后,整個種植和培養(yǎng)以及觀察的過程則讓學生在家庭里完成。
這種形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認知水平,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三、結合學科內容,強調綜合性
組織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在內容上不必指導學習于教材,而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教學需求,靈活設計和選擇實踐活動的內容,特別是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引進到實踐活動中,既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同步提升他們的學科學習,真正體現出實踐活動的綜合性。
如,數學課程中有個認識時間的內容,我就發(fā)現,教材中有個“制作活動日歷”的內容特別適合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中,既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組織這個活動時,我引導學生可以按課本上的辦法,用幾個小方塊來制作,更鼓勵他們嘗試創(chuàng)新方法,自己設計一個可以自由調整日期的活動日歷。學生們開動腦筋還真是發(fā)明了不少有創(chuàng)意的日歷,如卡片折疊式的、紙條抽拉式的等等。
四、提供動手機會,強調實踐性
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科目設置的核心之一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在組織活動時,教師應將活動的主要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充滿熱情和快樂的氛圍中更自主、更自由的發(fā)揮自己的能量、挖掘自己的潛力。
如,在組織學生認知交通工具這一實踐活動時,我在課前讓學生通過社會觀察和網絡來了解這些知識,而在集中活動時,我則讓學生們利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如硬紙板、塑料瓶、竹簽、膠帶等)與小組的同學一下來設計發(fā)明一個交通工具。學生們樂在其中,而且創(chuàng)意十足,設計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車輛或飛行器。
總之,在小學階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適應了學生發(fā)展需求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教育形式,對學生長遠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是起到相當積極的促進作用的。要想高質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應著重強調活動開展的社會性、生活性、綜合性及實踐性,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這個課程的功效,有效提升學生的素質發(fā)展。
(作者單位:樂清市虹橋鎮(zhèn)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