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國民政府正式簽署撤離南京,著手遷都重慶的布置。1940年,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汪偽政府成立,其在所占據殖民地區(qū)域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在中央大學的教育政策側重于削弱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企圖通過偽造歷史教育的方式來重新樹立人們對于汪偽政權的認識。本文針對抗戰(zhàn)時期汪偽政府對中央大學的教育方針和政策進行研究分析,討論和重慶中央大學教育政策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對于民國教育所造成的影響和改變。
自1937年國民政府遷離南京,以汪精衛(wèi)為首的漢奸在1940年通敵叛國之后,于南京建立了汪偽國民政府,自此開始在南京的政權統(tǒng)治。汪偽國民政府成立不久,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干預下,開始在南京及日占中區(qū)域大肆推行日本帝國主義的奴性教育,為了早日的實現其險惡用心,汪偽政府于1940年3月重新恢復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從大學院系、課程規(guī)劃、教資安排等情況進行了較大的顛覆和改變,極盡奴化教育的宣傳,對民國時期的國民教育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1汪偽政權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分析
1.1汪偽政權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的成立
汪偽政權于1940年正式成立,其后對南京以及其他日占中區(qū)域建立和恢復了一些院校,以此作為汪偽政權的工作人員的教育基地。其中,國立中央大學是汪偽政權教育的主要基地。國立中央大學是在1928年時期被命名為中央大學,此前前前后后被多次更名,曾用名有三江師范、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等。汪偽政權建立之后,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的研究和討論,汪偽政府正式在南京恢復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并設置了相關的招生部門,開始面向日占中區(qū)域全面招生,如南京、上海、蘇州等城市。
1.2汪偽政權時期國立中央大學招生、院系、管理機制情況
1940年國立中央大學重新恢復招生之后,根據當時的數據調查顯示,1940年報考國立中央大學的人數約有三千名,通過考試入學的新生人數為647名。國立中央大學前后遷址兩次,1940年設在南京建鄴路,一年之后國立中央大學被遷往原金陵大學校舍,至此為汪偽政權期間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址所在地。其管理機制基本和原來的中央大學相同,從上而下分別為校長、副校長、秘書長、教導以及相關的專事委員會。
2抗戰(zhàn)時期汪偽“國立中央大學”的教育政策研究
2.1國立中央大學課程規(guī)劃設計
國立中央大學的院系設置經過了一次較大的變化,從9個院系精簡為6個院系,主要包括文學院系、法學院、教育院系、理工院系、醫(yī)學系以及農業(yè)院系,在這6個院系下分別開設了19個小科目,包括政治、語言、教育、經濟、法律等主要專修科目。各個院系的教學中,課程的規(guī)劃取消了原有的黨義科,將日語列為必修課程,在具體的教學中,院系教師更注重將實際和理論知識結合,以法學院法律系為例,其教學方式包含了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兩種方式,實踐教學是指組織法律系的學生參加到汪偽政府下的法院實踐中,讓法律系的學生擔任審判官、檢查官等法院職員,來進行開庭的實踐教學。對于理工學院,汪偽政府投入了較多的資金和資源建立專門的實驗室。除此之外,汪偽政府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其采取多項措施引導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多元化的研究學會、委員會,組織各個院系的學生參加研討會,座談會以及專業(yè)講座等。
2.2對學生的教育引導研究
汪偽政府重建國立中央大學主要目的是為了為日偽統(tǒng)治輸送人才,因此,對于國立中央大學的學生來講,汪偽政府對其思想和行動上始終保持嚴格的控制。主要表現在:汪精衛(wèi)將“真知力行”列為國立中央大學的校訓,學生所接受的教育由汪偽政府全面把控,在全校嚴格禁止馬克思主義思想相關書籍和資料的傳播;另外,汪偽政府要求國立中央大學每周一進行相關的精神宣傳講話,其內容主要圍繞“大日本帝國主義”以及“日本東亞主義”進行,除此之外,利用各個紀念日來進行“中日友善”的宣傳,鼓吹日中和諧建設新東亞秩序的邪惡觀念,采取各種措施來宣揚日本的東亞統(tǒng)一主義。
3對民國大學教育的影響
處于汪偽政權控制下的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言論和思想受到嚴格的控制,汪偽政府的奴化教育在南京以及日占中區(qū)域大肆推行,激起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意識和血性,他們不愿意和日本人、汪偽政府同流合污,開始采取多種措施來進行反抗,同汪偽政府和日本帝國主義作斗爭,先后開辦多個愛國會、群會等愛國團體和組織,以及先后組織了多項愛國運動,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和反日本帝國主義反汪偽政權的理念,其中一些學生公開在報刊等出版物上發(fā)表反日反汪的言論,促進了民國時期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意識以及民族自尊自強意識的建立。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