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包含了思想與內涵的散文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文化苦旅》的出版發(fā)行,就像一枚石子投入到安靜的湖面,打破了文化界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平靜。不管是其內容或題材,還是語言的應用技巧而言,《文化苦旅》都是對當代散文的超越,同時也在散文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段幕嗦谩芬云渥陨愍氂械娘L格,以中華璀璨文化和悠久歷史為主要背景,將傳統(tǒng)文化通過詩歌或散文的形式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閱讀它,猶如品嘗了一場宏大的文化盛宴,下面我們對《文化苦旅》的主要文化內涵和藝術意蘊展開了分析。
一、《文化苦旅》的語言藝術
散文說到底即是語言的藝術,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并未進行華麗辭藻的堆砌,也不像葡萄酒那樣引人入勝,但細細品讀起來卻并不會覺得它是平淡無味的,《文化苦旅》的文字就如同一席清泉,讓人容易接近又能夠激發(fā)出內心的思考,這是很多散文家無法做到的。這部作品中雖然議論性內容占多數(shù),但并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理解,余秋雨在論述過程中常常會融入一些抒情的話語,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加深刻的意蘊,同時語言幽默有趣,讓人能夠耐心的讀下去。如《白發(fā)蘇州》中,他用一種幽默的風格寫下:“于是蘇州背負著種種罪名默默地端坐著,迎來送往安分度日……反正已經(jīng)老了去吃那種追隨之苦作甚?”如此的行文風格可以說開辟了一種新的散文創(chuàng)作范式,因此此書在首次出版后就受到了熱烈的追捧和歡迎。
《文化苦旅》的語言特色還表現(xiàn)為書中所描繪的并非是“死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余秋雨非常善于將自己的情感與那些沙漠、山水和古跡聯(lián)系起來,這些經(jīng)過千百年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物象,因為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而具有一種靈性之美,讓我們能夠想象這些景觀并非離我們太過遙遠,而是真真切切的能夠體會到。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夠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溝通,這即是作者情感的隱形表露,余秋雨先生寫下的文字好像是歷經(jīng)了喧囂到寂寞的旅行,帶給讀者一場心靈上的洗禮。他的行文風格總是這樣具有詩情畫意,但同時也添加了一絲外放的風骨,品讀此書,總是感覺文字是活的,每一個字都寄托了余秋雨的情感。
二、《文化苦旅》的文化意蘊
一方面是具有較為濃重的人文氣息。此書從題目上都能夠反映出其創(chuàng)作精神,特別是一個“旅”字,余秋雨在自序中就已經(jīng)說出了自己在旅程中的感悟,這和“游記”是不同的,《文化苦旅》并非是依靠描寫所見所聞的方式來論述,也與一般的借景抒情存在區(qū)別,而是讓文章的內涵更加蒼老,這樣的蒼老是因為本書的內容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制約,特別是穿越千年的歷史,從身體的磨練到心靈的沖擊。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事物,再用自己的心寫下感悟:“每走過一處地方,總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全身,讓我無端感動、無端嘆息……我站立于古人站立過的那些地方,用和先輩一樣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靜聆聽和千百年前一樣的風聲鳥聲……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在余秋雨看來,山與水是肯定具有靈性的,借助于對大地的描述,可以在歷史印記中尋求到一定的文化內涵。在這樣的情形下結合天地萬物,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自然和人之間的內在精神統(tǒng)一。是啊,文化即是一場苦旅,要努力堅持走完這場苦旅,才能夠真正領略和感悟到其中蘊含的內容。
另一方面是感悟歷史的哲學魅力?!段幕嗦谩分械暮芏嗌⑽亩继岬搅藲v史與文化等諸多內容,依靠歷史遺跡來闡述自己對歷史文化的追憶,對歷史人物的緬懷能夠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歷史自身的魅力。這不單單可以在此書的很多文章中看到,關鍵在于余秋雨的思想包含了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特別是對社會結構的感悟和理解,可以挖掘傳統(tǒng)文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與意義。另外也能夠從中看到作者對歷史文化的反思,對時代與社會的反思,對人生與人類命運的思考,反映出當代中國眾多知識分子所飽含的那種人文批判精神以及從精神層面出發(fā)的對自我的超越。這樣對民族精神與未來命運的關切,引起了跟多人對此問題的思考。
三、《文化苦旅》的審美情趣
讀完此書我們能夠知道,《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帶著厚重的歷史積淀與民族情感的嘔心瀝血之作,它自身的可讀性并非局限在歷史厚重感,更在于其中包含了余秋雨自身獨有的審美情趣,讓整部作品的美學觀賞性提升了很大的空間。在本書中我們能夠尋找到幾個關鍵詞:寧謐、寧靜與實在,余秋雨先生具有寧靜致遠的審美觀,覺得唯有寧靜才是心靈的歸宿,喧囂和浮躁會導致人墮落,寧靜才是心靈最后的港灣。他提到江南小鎮(zhèn)并非跟其他很多文人一樣描寫他的青石板或煙雨蒙蒙,而是通過對江南小鎮(zhèn)整體的靜謐來寫出自己的童年,說出了自己對寧靜人生的向往。他在書中非常詳細的寫出了江南小鎮(zhèn)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景象,就好像一幅幅生動平和的畫面出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離開寧靜的江南小鎮(zhè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于大城市的喧囂中去,但唯有保持心靈的寧靜,都市中的喧囂與浮躁就不會對我們帶來任何影響,這既是余秋雨先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告訴給我們的觀念。在《江南小鎮(zhèn)》中,他利用非常質樸的文字來給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幅意蘊悠遠的江南景象,讓人心馳神往。而這樣的寧靜也能夠從《沙原隱泉》中找到,余秋雨認為現(xiàn)代人接觸到太多喧囂的東西,當他們接觸到碧綠的泉水和靜默的沙山之后才能夠真正感受到天地之間的永恒。他所抱持的這種寧靜審美觀和我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文化具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儒家提倡的克己復禮,道家提倡的淡泊名利以及佛家所說的拋棄物質苦修,和這種寧靜觀所提倡的理念基本相同?!段幕嗦谩分械摹翱唷奔词沁@樣的含義,余秋雨先生在尋求文化靈魂的歷練和升華的過程中,總是保持著這樣的人生觀才讓自己的精神得以純粹的修煉?!段幕嗦谩分械纳⑽牟⒎鞘菃我坏慕杈笆闱椋渲幸蔡N含了非常一種較為理性的哲思,以作者較為獨特的審美視角把這樣的理性融入到世俗中來,從而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歷史滄桑感。
四、《文化苦旅》的人生感悟
認真閱讀《文化苦旅》之后,能夠感受到文中的內容表達了余秋雨先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種贊嘆與向往,原來生命是這樣偉大,也是這樣的途徑磨難,生命是這樣充滿激情,也是如此的孤獨和寂寞。我們能夠從《文化苦旅》中尋找到一絲無法穿透生命的茫然,也蘊含了一種看透生命的虛無。人生存于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想要自己未來可以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yè),然而在我們老去之后回首這一生,才發(fā)現(xiàn)所有的一切都是渺小的。微小的生命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偉大的生命一樣也會有很多的遺憾,生命一直在等待著我們,歷史也在向我們訴說它們的故事。
如《莫高窟》這篇文章,余秋雨寫下了自己看到莫高窟宏偉藝術后非常震撼的心情:“千年的光陰之后,莫高窟依舊活著,它的血脈、它的呼吸,這是何等強大與壯闊的生命力,一代代藝術家朝我走來,每一個藝術家背后都有著獨特的背景,這里舉行著穿越千年的演出,他們的游行讓我眼花繚亂,莫高窟的神奇之處恰恰因為它是一場盛大的狂歡?!边@樣的描述好像真正將千年之前的標本復活一樣,余秋雨先生忍不住要表達出自己的感悟,以這樣一種飛揚的節(jié)奏描繪著內心的震撼和激情,情感的震撼與藝術的情結與作者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也彰顯出了這樣一種淋漓盡致的抒情特色。又比如說《華語情結》這篇文中中,余秋雨通過山岳來代指語言,從而描繪出語言的博大精深,他在文章中是這樣寫的:就是這種聲音,就是這種腔調,從巫師口中吟唱出來,又從孔夫子口中說下去,從李白口中哼出,在塞北的風沙中響起,在江湖洪澤中響起。這樣的描寫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作者將自己的思考與藝術想象結合起來,同時又把藝術想象借助于理想的方式闡述出來。
五、小結
即便散文并不是余秋雨最為擅長的一種問題,但他對藝術的深入研究和豐富積累,憑借自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研究,讓《文化苦旅》這部作品顯得十分嚴謹和深邃,也帶有較為強烈的藝術美感。閱讀此書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它不管是在寫作風格、寫作手法或者是內容選擇上來說都蘊含了較為強烈的文化意蘊,《文化苦旅》不單單是文壇散文作品的優(yōu)秀代表,同時從中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余秋雨先生對我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深深關懷。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第十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