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立德”來實現(xiàn)我們“樹人”的這一根本目標?具體落腳點就在于“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必須堅定信仰,加強自身政治素質(zh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言傳身教相統(tǒng)一,首先要成為學生的榜樣,要先“修身”,要有良好的師風德風去影響學生。
《道德經(jīng)》分為《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上下兩篇,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代表著作,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
一、“行不言之教”潤物細無聲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中告訴我們:“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老子“大音希聲”的觀點相似,“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言要迎合乎自然法則,要言之精,言之少,言之潤物細無聲。一個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個“善言”、“善行”的人。作為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師,我們教育培養(yǎng)的是未來從事學前教育的教師,這些學生以后工作是從事學前教育工作,他們面對的是年齡約為3-6歲的學前兒童。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喜歡模仿大人,在幼兒園中,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孩子們沒有分辨好壞的能力,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因此,幼兒園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前兒童起著深遠的影響。我們會影響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又會影響他們的學生。可見作為教師,我們的言行是多么的重要,我們要用正確的言行去感染我們的學生——那就是“行不言之教”潤物細無聲。
二、“不善者,吾亦善之”海納百川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認為,善與不善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不能一味指責不善,而是要以包容萬物的胸懷去善待不善。我們的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市,他們的成長學習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不同,肯定會有所謂的“問題學生”,面對這類學生,老子告訴我們不能一味著眼于他們的缺點,而要以寬容、包容萬物的方式去對待他們,幫助他們。將他們的不善轉(zhuǎn)化為善。
我從事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課的教學,鋼琴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是一件既熟悉又陌生的樂器,樂譜上大大小小的“小蝌蚪”密密麻麻的排列著,八十八個黑白琴鍵以相同的排列方式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學習鋼琴不僅要求左右手協(xié)調(diào),更要求手眼協(xié)調(diào),如果課上不認真聽講,課下不積極練習,是很難掌握這一門技術的。去年,我新接過來的大二年級的學生中,有個別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不認真練習。后來我了解到,這些學生是在大一的學習中沒有打好基礎,到了二年級學習更復雜的樂曲時,他們已然跟不上進度,上課聽不明白,于是他們就選擇了隨波逐流、得過且過。他們的“不善”也并非是真的“不善”,《道德經(jīng)》告訴我們要用“善”去幫助“不善”。了解這一情況后,我對這類學生更用心,單獨對他們講解鋼琴的基礎知識,幫助他們快速趕上進度。
但是有一些學生還是有抵觸心理,并未全然接受我對他的幫助,我也有過急躁的情緒。當我靜下心來讀《道德經(jīng)》時,老子在第八章寫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海納百川,最有包容性、滲透力和親和力。水至柔,則克剛。于是我認識到,與學生硬碰硬的方法并不可行,我轉(zhuǎn)變方式,轉(zhuǎn)而像水一樣,以“柔”的方式,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內(nèi)心的需求,有的放矢,反倒效果更好。
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方能立德樹人
作為高校教師,應緊跟形勢,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等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在習總書記的此次講話中,多次強調(diào)“立德樹人”。我國自古以來,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的標準就是“德才兼?zhèn)洹?,而且在無數(shù)先賢的論述中,“德”也總是放在“才”之前。所以“立德樹人”自始至終都是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道德經(jīng)》是主要是論述“道”和“德”的瑰寶?!兜赖陆?jīng)》第五十四章說到:“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認為,培養(yǎng)真正的人,唯有以道修身,身化為道,他的德才會真實,所謂為家為國,首先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后再自然而然發(fā)展。
大學時光中對教師最深刻的記憶,并不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是師生互動中的某一個細節(jié),是從教師身上看到的做人原則,是從教師的行為上看到的人性亮點,正是這些細節(jié)不僅讓我們記憶深刻,而且更有可能成為影響我們自身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除了學識之外,正是其“人格魅力”。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在無形中塑造了青年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追求。
如何以“立德”來實現(xiàn)我們“樹人”的這一根本目標?具體落腳點就在于“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必須堅定信仰,加強自身政治素質(zhì),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言傳身教相統(tǒng)一,首先要成為學生的榜樣,要先“修身”,要有良好的師風德風去影響學生。教師是學生的鏡子,我們要求學生按時到校,我們首先要以身作則;我們要求學生積極上進,我們首先就要做到恪盡職守。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把教書育人的職業(yè)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和開拓者。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