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大井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摘要】“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主題。在很多時候,“朗讀”教學淪為“矯正字音”的手段。本文從傳統(tǒng)語文和“接受美學”理論出發(fā),指出了“朗讀”教學的重要性,確立了“朗讀者”就是“創(chuàng)造者”的觀念,并從教學實際論述了如何在“朗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意識”。具體提出了兩點:一是“捕捉朗讀者的寫作視點”;二是進行“讀·悟”的寫作遷移。
【關鍵詞】朗讀;滲透;有感情;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九年義務教育四個學段的“閱讀目標與內(nèi)容”,全都明確寫入“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因此,“朗讀”已成為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主題。弄清“朗讀”的內(nèi)涵,了解其實現(xiàn)的途徑,是上好語文課的專業(yè)必須。近年來,筆者從寫作的角度,對“朗讀”教學做了一些研究,也收獲了一些認識。現(xiàn)在總結(jié)出來,以饗大家。
一、“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傳統(tǒng)
朗讀,《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是“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簡單地說,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課文。課堂需要瑯瑯書聲?!墩n程標準》所要求的“朗讀”,還加入了三個“定義”,即“正確”“流利”“有感情”。這幾個修飾詞,實際是要求“朗讀”融匯“誦讀”。即在“朗讀”教學中,更關注學生的個人體驗,強調(diào)學生自我的內(nèi)化。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說過:“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爾?!闭b讀的妙用在朱熹看來,就是通過“口念”達到“心領”。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國文是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币髡b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
葉圣陶先生還這樣要求我們,學生“讀”,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可見,真正的“朗讀”,其核心還不在于“讀出聲”,而是引領學生“用心”去感受文本,更好地熟悉文本,并將知識、情感內(nèi)化?!袄首x”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文本的“創(chuàng)作”的過程。作者的“文本”因擁有了讀者的“眼光”而生動發(fā)光。
在教授二年級課文《動手做做看》時,我讓學生“角色朗讀”。學生在熟讀文本后,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孩子說:“郎志萬老師真的很有趣,會教學生這樣特別的內(nèi)容,我好想學校也有這樣的老師”;有的學生說:“伊琳娜媽媽懂得引導孩子,伊琳娜后來的成功應該感謝她的媽媽”。這些閃光的語言,就來自孩子“朗讀”的感受。這是“朗讀”帶來的神奇變化,也是學校需要時刻飄逸“瑯瑯書聲”的最好注腳。
二、“朗讀者”就是“創(chuàng)作者”
在許多人眼里,“朗讀者”不過是“傳聲筒”,是“無聲文本”的“有聲”呈現(xiàn)。但是,按照現(xiàn)在的“接受美學”理論,任何“信息接受者”都不是被動接受的,都會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自我觀照、詮釋。這種觀照、詮釋,就是主觀融入的過程。因此,“朗讀者”對文本的“朗讀”,絕不是“鸚鵡學舌”,它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袄首x者”實際上也是“創(chuàng)作者”。
抱有舊觀念去進行“朗讀”教學,“朗讀”往往被簡化成“說普通話”,矯正字音的手段。事實上,過去很多時候,許多人都是這樣做的。在我看來,“朗讀”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朗讀”教學有一塊寬闊的地域。“朗讀”教學應該關注“讀”,以及“讀”后面的“創(chuàng)造性”。那就是讓學生把“讀”和“知”;“讀”和“情”;“讀”和“思”,“讀”和“悟”等結(jié)合起來。
“讀”和“知”,就是讓學生在“讀”中明白文本寫了什么,文章結(jié)構(gòu)如何,人物誰主誰次,重點詞句在哪,等等?!白x”和“情”的結(jié)合,就是學生“讀”課文時,既要對作者的基本情感、態(tài)度有所了解,也應在“讀”時隱含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比如:“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文中的情節(jié)的起伏對應,足于傳達自己對文章的了解?!白x”和“思”的結(jié)合。“讀”的時候,把自己的思考,甚至“疑問”融進其中。明了處,輕舟已過萬重山;疑惑出,幽咽泉流冰下難?!白x”和“悟”結(jié)合。葉圣陶先生說,這是“讀”的一種可貴的境界。讀者對研究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自己的東西了。比如,那些讀熟的詞句便會妥帖地藏在胸中,和讀者生活中相似的境遇組合,變得有血有肉了。
因此,“朗讀”教學,不僅僅是“讀”,它實際是語文的綜合性能力,包含著念、聽、理解、鑒賞、創(chuàng)造等語文能力?!袄首x”教學,應該在“讀”中看到“寫”,應該在“讀”中滲透“寫”的意識。
三、捕捉“朗讀者”的寫作視點
在“朗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意識”,關鍵是要捕捉“朗讀者”的視點。要在教學中,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朗讀者”,讓他們不僅“讀書”,而且看到“文字后面的寫作”。
當前的“分析為導向”的“朗讀”教學,嚴重地阻礙“朗讀者”的視點。“朗讀者”往往陷于“生字詞”“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支離破碎的文本中。滲透“寫作意識”,必須轉(zhuǎn)變觀念,改變重點,把“朗讀”的重心轉(zhuǎn)到“關注文本怎么寫”,“讀者綜合感知”。
我在實際教學中,特別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情景教學。
第一,關注“朗讀者”對文本“畫面化”。文字是抽象的,但是它所表達的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生活的場景,就是文字的還原。學生如果能透過文字,進行“畫面”還原,便突破了“文字的遮蔽”,回到了與自己相連的“生活”。“生活”就是“讀”“寫”的交匯處。當“朗讀者”能把“文字”還原“生活”,就為他把“生活”轉(zhuǎn)換為“文字”找到了一條坦途。常在這樣的路上“行走”,自然容易“熟門熟路”。等到學生真正作文的時候,就不至于“陌生”“無助”。
比如三年級課文《蜜蜂引路》,我引導學生“朗讀列寧觀察蜜蜂,找到養(yǎng)蜂人的家”這段。我會讓學生熟知“列寧的路徑”,然后再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朗讀”時,不僅可以字正腔圓,而且能夠如“天氣預報員”一樣,邊“讀”邊“指點”畫面。課外,我布置學生寫“讀后感”,學生的寫作效果很好。
第二,關注文本“怎么寫”。“朗讀”教學,不能只是引導學生知道“寫什么”,還必須關注“怎么寫”。關注“怎么寫”,可以讓學生明白文章的“選材”“結(jié)構(gòu)”“表達方法”等寫作“干貨”。經(jīng)過多次的引領,學生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寫作時就不至于“抓耳撓腮”。
比如三年級課文《可貴的沉默》,課文內(nèi)容分三部分:孩子們在父母祝福自己的生日中雀躍,場面是喧鬧的。當老師問孩子們“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和“是否為父母生日祝福”時,孩子們沉默了。最后,“孩子們探尋如何獲知父母生日”和“父母贊美孩子們?yōu)樽约鹤YR生日”,場面又恢復了喧鬧。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內(nèi)容并不復雜。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提問,即“怎么寫”,對孩子來說,便具有很好的“思考價值”。
我就是這樣做的。在“朗讀”時,我告訴學生:課文“喧 鬧—沉默—喧鬧”是行文的節(jié)奏。而且這種節(jié)奏呈現(xiàn)出“強—弱—強”的文字布局。課文中,詳寫的是“喧鬧”。但是,為什么課文中的老師卻不喜歡詳寫的“歡樂”,而獨獨享受著弱弱的“沉默”?經(jīng)過我這樣的提問,學生“朗讀”得更認真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開始會琢磨文章的“詳略”問題。
第三,重視通過“朗讀”,積累詞句。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遍喿x材料的積累,對寫作的作用是被古今中外證明了的妙法。因此,我在“朗讀”教學的時候,特別關注“熟讀成誦”“熟讀而記”?!渡倌觊c土》中的閏土“月下看瓜”的片段,很美。我的做法是——讀,再讀,比賽讀,表演度,讀到學生都“朗朗上口”。這時再讓學生說說其“妙”,什么環(huán)境呀、外貌呀、動作呀、少年的活潑呀,許許多多的“寫作之妙”,都如“倒豆子”一樣從學生嘴里蹦出來。
四、把“讀·悟”遷移到寫作
現(xiàn)在,許多人都關注“讀寫結(jié)合”“讀寫遷移”。雖然這里面的“讀”,很多是泛指“閱讀”。但也有不少人認識到“朗讀”可以遷移到“寫作”。我在“朗讀”教學中,特別注意把“讀”和學生的“知”“情”“思”“悟”結(jié)合。在我看來,其中最需強調(diào)的是“讀·悟”,它是“寫作意識”最核心觀點。寫作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其創(chuàng)造之光產(chǎn)生的動機、背景、條件等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需要“悟”——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朗讀”教學中,點燃、保護、延展好學生的“感悟”,即“靈光”,是我教學中一直的堅守。具體來說,有這樣一些做法:
第一,關注“那些婉轉(zhuǎn)的節(jié)奏”。在“朗讀”教學時,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聆聽“朗讀節(jié)奏”。當聆聽到“節(jié)奏輕重緩急,和文中的情節(jié)起伏對應”,我就會在此欣喜地停留。讓“朗讀者”告訴我們,他朗讀時的情感把握。很多時候,這是“難忘時刻”。學生能說出許多屬于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比如,在《桂花雨》中,學生會描述“自己由游客,變成主人,最后變成‘浸滿桂花香氣的人’”;在《搭石》中,學生會說出“山間的溪流是時間,搭石是時間中的記憶,越回憶,越悠長”。
我所教的學生都有一本“感悟本”。我經(jīng)常要求學生用心朗讀某些文章,然后記錄下自己的“感悟”。這本“感悟本”,記下了學生許多很有生活氣息的“畫面”,是學生通過朗讀文本,升華自己生活的歷史。
第二,字斟句酌,講究音韻。好的文章,自然是富有音韻的?!袄首x”教學,教師們都重視“音韻”,我也如此。很多時候,我不講任何話,只是讓學生先“朗讀”,自己閉目靜聽,這語言美嗎?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后,基本能分辨出語言的優(yōu)劣。畢竟,語言首先是靠聲音取勝的。
學生對語音的這種感悟能力,正是其綜合能力。它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像“音響師”一樣。擁有這種的能力,完全可以“聽音辨文”。我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這種能力,也注意運用這種能力。在“習作”教學中,學生寫好作文后,我并不急著給學生“點評”,而是要求他們先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讀出聲來,“聽音辨文”。實際教學中,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生自改”作文的辦法。
第三,教材的選文,有不少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在學生“熟讀”后,它們成了學生寫作時進行模仿的好材料。雖然當下有不少人對“模仿作文”持反對意見。但是,我卻是贊同“模仿”作文的。任何一個學習者,他在早期都應該潛下心來走進所學的領域中。模仿,就是走進去的諸多辦法之一。
學生通過“讀”,對寫作的規(guī)范性意義重大。著名學者周振甫先生在《論誦讀》一文中說,讀熟了字句妥帖的文章,習熟于種種變化的句式和虛詞的安排,到寫作時,自然不會出現(xiàn)生硬不妥的句子,運用虛詞,也在知其所以然中漸漸合乎規(guī)則了。
在實際教學中,我的教學效果也印證了這種說法。我常常會利用一些“經(jīng)典文章”,在學生“熟讀”基礎上進行模仿,一次、二次,學生慢慢由生疏,再到文從句順,再到有些屬于自己的變動。許多學生因此愛好寫作,許多學生因此感悟到寫作之道。
“朗讀”教學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定有一條與“寫作”相通。前人的理論也總結(jié)了這點,本人的教學實踐證明了這點。不過,在“朗讀”教學實踐中,本人也感受到了不少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諸如,目前的“朗讀”教學如何更好地融合“單元寫作的要求”;“朗讀”教學如何更好凸顯其獨立性,而不僅僅作為一種“手段”存在,等等。
參考文獻
[1]周朝陽.文本細讀,催生教學智慧——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文本細讀的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10(7).
[2]盧凱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學刊,2010(18).
[3]咸高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8).
[4]楊再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5]王尚文.語感論(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