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600)
【摘要】眾所周知,學文與悟道是語文教學的兩項基本內(nèi)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使學文與悟道得以巧妙地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收獲知識,而且規(guī)整言行,從而全面地提升語文涵養(yǎng)和個人素養(yǎng),可謂教學“真”語文。
【關鍵詞】學文;悟道;融合;提升涵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高中語文教學注重的是通過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將學生的言行、思想與優(yōu)秀作品寫作者的言行、思想進行融合,從而達到學生個體素養(yǎng)的提升。在教學中,我對文道統(tǒng)一的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由文悟道,精雕細刻
由文悟道是教學的初始階段,從小學時教師的傳授到初中時教師的引導,再到高中時教師的啟發(fā),都在沿用這種教學模式,希望學生通過這種模式能從文章、所學知識中體悟人生的道理,增多德育的修為。在高中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則轉(zhuǎn)移到了通過教師的點滴啟發(fā)讓學生自行“悟道”上。
(一)咀嚼言辭,激發(fā)內(nèi)生
柳宗元曾提出“文者以明道也”,我們也常說“文以載道”。就語文學科而言,對一篇文章的學習、領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體味文章中“載道”的言辭。因為很多作者在寫文章時,尤其注重對言辭的加工,通過言辭的內(nèi)涵、寓意等來隱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故在教學中,我經(jīng)常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的一些特殊言辭進行細細的“咀嚼”,通過啟發(fā),偶爾零星的提示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體悟,從而自行獲得文中的“道”。
蘇教版“向青春舉杯”板塊中的《沁園春·長沙》,是毛主席的一篇代表詞作,通過這首詞,編者想讓學生真正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偉大胸襟,體悟青春年少時激流勇進的氣概。因此在對這首詞進行講解時,我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和體悟能力。課堂上,針對詞中的一個重點詞語“獨立”,我?guī)ьI學生進行細細的品味:“文章中的‘獨立’一詞,大家可以想象出怎樣的場景?”學生議論紛紛,而后有人代表小組發(fā)言:“詩人一個人站在寒秋之中,身影雖孤寂,但面對祖國的大好山川,胸中仍有無限的抱負和斗志,他正在對祖國的宏偉藍圖進行勾畫?!蔽覍Υ诉M行了簡單地點評,也認為詩人的這個詞語用得恰到好處,既能給人以形象感和畫面感,又能使讀者領悟到作者偉大的思想和撼人的氣魄。而后動員學生自己從這首詞中找出自認為值得咀嚼的詞語并進行賞析,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被調(diào)動起來,最終通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爭辯、體悟后,將文中的“道”基本挖掘出來。
在言辭的分析上,我通過讓學生“細細咀嚼”這種方式,使學生在零星提示下自行品味的過程中達到了感悟的目的。對于感悟,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再多,也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先學著照貓畫虎,進而激發(fā)內(nèi)生,加強自身的鍛煉,最終自行獲“道”。
(二)品咂情感,心智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獨特的情感和寫作意圖,對于學生而言,如何使他們對這種獨特情感進行“品咂”,準確地辨別出情感的類型、情感的實質(zhì)內(nèi)容以及情感背后的言外之意,從而與作者達到心智上的共鳴,是我一直研究的教學內(nèi)容。在實際教學中,我經(jīng)常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對文章的情感進行挖掘,然后進一步思考作者表達這些“道”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不辜負作者的苦心經(jīng)營。
蘇教版中的《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通過細細咀嚼言辭,我們知道他借此表達了對北平的熱愛和思念之情。對于這種名人作品,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因為它們寫得比較成熟,分析的價值和意義較高。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解讀文章時體驗情感,與作者心智共鳴的能力,我上課時,和學生一起對文中一些類似于這樣的語言:“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討她老人家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語言是不夠表現(xiàn)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揭露到外面一些來”進行了咀嚼、品評,學生通過我零星的啟示,自己發(fā)現(xiàn)了老舍通過此文想表達對北平的熱愛和思念之情。按常理學生通過自己對文章言辭的咀嚼能將文章解讀到如此地步已實屬不易,理應知足,但如果真正就此自我滿足,那老舍先生苦心孤詣隱藏在文中的心智就不得見天日了,同時這篇文章也就幾乎失去了寫作和閱讀的價值了。眾所周知,此文寫于1936年,正值日本侵華戰(zhàn)爭開始時期,華北、北平一帶告急,在青島教書的老舍先生在此時寫下這篇散文,肯定不僅僅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喜愛和想念之情,應該還有強烈的家國意識,即對北平未來命運的擔憂;希望大家奮起抗爭,來保護美麗的北平、美麗的中國。而我們編者選編這篇文章肯定也是“另有所圖”的:希望我們的讀者也能像老舍先生一樣愛家愛鄉(xiāng)愛國。所以在此時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讓學生與作者達到心智的共鳴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這樣,古今中外的名品才能影響時下、光照千古。
文章的感情是豐富的,學生的感情也是豐富的。作為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專業(yè)水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并盡力使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同步,進而形成一種心智上的共鳴。
二、由道解文,步步為營
由道解文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突破與融合,用初讀獲得的“道”反過來對文章進行再次解讀,從而將文章解讀得更加到位、透徹,使讀者與作者達到更默契的共鳴。在文章中,學生對于文章道理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作為語文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并適當加以引導,使學生在得“道”的基礎上、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能夠體味內(nèi)涵,浸入文本,步步為營,深入領悟。
對文章內(nèi)涵的體味是分析文章的較高階段。通過體味,將獲得的些許感受融進對文章的再次分析中,浸入文本的品讀中,這是深層解讀文章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帶著“靈魂”去品味“肉身”,從而在體味中將文本解讀得更加到位、更透徹。
蘇教版選文《勸學》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在近些年來的課程改革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中飽含著學習的意義和努力學習的道理,這些道理對于今天學生的實際學習也很有幫助,作者和編者都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對本文的理解,在思想上有一些觸動。在講解中,我先重點引導學生對本文的內(nèi)涵進行體會,通過文章的內(nèi)涵再來進一步細細地對文本進行推敲,這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家知道作為高中生想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致內(nèi)容和情感態(tài)度并非難事,但想將所有重點字詞都解讀到位卻近乎癡人說夢。但如果懂得借助“體味內(nèi)涵,浸入文本”的方法,成功的概率將大幅提升。如對“勸學”中“勸”字的理解,我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問題引導:“請根據(jù)你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思考‘勸’的含義?!睂W生很快發(fā)現(xiàn)本文的內(nèi)涵是想勸誡學生好好學習,通過這種內(nèi)涵的輔助,認為“勸”意為“勸勉”。由此可知,通過對文章整體內(nèi)涵的體味,有助于學生對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更好的把握,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品讀。
三、衍支遷移,鏈接領悟
衍支式的文章完全領悟起來更難。學生在分析時,由于思維不夠?qū)挘菀讓⑽恼吕斫獾帽容^狹隘,從而無法通過“文”來對既得的“道”進行補充和鋪墊。針對這一類型的文章,我教授學生分析法,通過此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式訓練,使學生能夠真正領悟。
蘇教版必修一的《師說》是一篇含有衍支寫法的文章,這篇文章在初分析時,大多學生都認為這是一篇講“為人師表”的哲理性的文章,與他們的生活無太大關系。但只要對文章進行細細品味就會發(fā)現(xiàn),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都在講“為人”的道理。在教學中,我通過這篇文章,重點引導學生對“師”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理解。課堂上,我先讓學生進行自讀體會,通過自身的想法來把握文章。鋪墊結(jié)束,我?guī)ьI學生直接進入另一正題:“同學們,大家對于‘師’有怎樣的想法?它代表哪些人?”“‘師’代表老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薄昂芎?,那么你們是‘師’嗎?”“不是(是)?!睂W生的回答開始不統(tǒng)一了,緊接著教室一片安靜,大家沉默了,我知道他們都在認真地進行思考。接著,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拔覀円部梢允抢蠋煟灰梢越o別人解答做學問、為人處世方面的問題,都可以是老師?!睅追昼娺^后,我聽到了學生這樣的回答。通過這個回答,我知道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對文章內(nèi)涵的看法又得到了一定的拓展。
衍支式的文章并不多見,但是仍是比較典型的文章。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講,引導學生學會解讀這種類型文章的方法,從文悟道,從道體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對文章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以達到鏈接性的領悟也是不可忽略的。
文道統(tǒng)一思想越來越被廣泛使用,針對修文和悟道兩個方面,我們必須“兩手抓,兩手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主體,對“分析、領悟”的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最終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將文與道在思想中統(tǒng)一,全面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鄭虹.文道統(tǒng)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完善的個體[J].師道,2010(4).
[2]朱惠明.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文道統(tǒng)一”[J].安順學院學報,2014(7).
[3]田玉玲.語文教學中的文道統(tǒng)一[J].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6(4).
[4]鄧祥彬.語文教學應重視“文道統(tǒng)一”[J].讀寫算,2014(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