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語文課堂教學是激發(fā)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是師生精神共生共長的地方。我校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tǒng)的呆板教學模式,著力優(yōu)化課堂結構,大膽實施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和合導學“五步曲”課堂模式,擴大小組合作的效應,從而讓教師使用最優(yōu)的教學技能,讓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和合導學案”;“四步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和合導學案”的實施讓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細致把握,對課堂教學中的細節(jié)展開了全面預設,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整體灌輸、被動接受的模式,學生則在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下合作探究、踴躍展示、收獲知識。經過近幾年的探索,我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和合導學“四步曲”課堂模式,分別是自學存疑、互學解疑、群學釋疑、測學遷移。下面我就結合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談談自己的做法。
第一步:自學存疑
備課組事先設計課文預習的常見問題,編寫成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學案閱讀教材,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把握教材的重難點,讓學生對本課的內容有大概了解。例如在《變色龍》一課的預習題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變色龍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有什么特點?
2.文章以“變色龍”為題有什么好處?
3.請你閱讀課文,完成下面的判決書。
原告:_________ 職業(yè):_______
被告:________
證人:(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_
審判長:__________
審判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階段設計的幾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增加對變色龍這種動物的認識,對學習本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嘗試分析題目的作用,最后設計的判決書要求學生在深入預習的基礎上,通讀全文并認真思考。三個問題之間注意到梯度,學生自己預習文章后,在第三題的完成上感覺有些困難,這也是教師的預設,即后面要集體分析的重點內容。
第二步:互學解疑
教師在查看預習學案后,總結出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桌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就疑難問題共同研討、取長補短、糾偏糾誤,使疑難內容最大限度得到解決。老師要把握好時間,適時解答學生存在的疑問,拓展知識,開發(fā)思維。比如在《端午日》一課,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來互學。
1.找出文中描寫賽龍舟場面很激烈的句子。
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jié)拍,把船向前劃去;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鐺,把鑼鼓很單純地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jié)拍;每當兩船競賽到激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
2.這些句子有什么好處?
第一個問題,大多數同學都能找出一些,同桌稍微討論下,答案很快就出來。第二個問題,教師引導讓大家互相來找聲音:鼓聲、鑼聲、水聲、加油聲、歡呼聲、掌聲、吶喊聲……學生找出了聲音,就自然而然知道是聽覺角度,從而總結出特點:喧鬧、有節(jié)奏、嘹亮、粗獷等。當然還可以讓學生從動作的角度總結出奮勇爭先、團結協(xié)作、勇往直前、奮力拼搏等特點。
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只要在同桌之間討論,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預習留下來的疑問。
第三步:群學釋疑
面對文章的重難點,教師要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巧妙創(chuàng)設問題,提高參與欲望,這個時候就要調動全班同學的智慧了。在《孔乙己》這課,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魯迅描寫人物非常準確到位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們都知道,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請大家判斷一下孔乙己是怎么死的?
1.毒死的。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中毒很深,無可救藥,病入膏肓。
2.餓死的。自己好吃懶做,坐吃山空。他平時積蓄花光了,也借不到錢。
3.凍死的。衣服少,天氣冷。他穿一件破夾襖,那么冷的天,肯定活不下去。
4.笑死的。自卑,周圍人的冷漠,連小孩子也嘲笑他。
5.打死的。因為偷竊而遭到丁舉人的毒打。
6.病死的。還是這一小節(jié)中,他“黑且瘦,已經不成樣子”,原來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那時已經落魄之至了,現(xiàn)在“黑且瘦”可能就是被打傷了,大病一場,還會繼續(xù)得病而死。
7.嚇死的。剛才掌柜的到派出所報案了,要抓孔乙己還19個錢,孔乙己沒有錢,自殺了。
全班討論時,學生們能夠暢所欲言,有些答案還有新的發(fā)現(xiàn)??滓壹菏且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而又自視清高、自命不凡的讀書人;他好逸惡勞、迂腐麻木、自欺欺人,因而窮困潦倒、飽受凌辱;最后在周圍人的麻木中走向死亡,同時他也是一個本性善良的悲劇人物,值得我們同情。
第四步:測學遷移
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教師引導下再發(fā)現(xiàn)問題,集體討論中解決重難點,講課似乎結束了,在結尾處增設測學遷移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學《窗》這課,最后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這個問題:給本文續(xù)寫一個結尾。這題的答案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所創(chuàng)新地完成結尾部分的續(xù)寫,積極鼓勵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同學。
一份導學案,凝聚著老師預設與生成的智慧,一個個問題的解決,凝聚著多少探討與爭論。在探討與爭論中,多少疑難迎刃而解,多少智慧在師生心靈中閃光,師生知識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感情得到了升華,語文課堂讓師生們感受到了“和合”的力量,可以說和合導學“四步曲”課堂模式提高了語文成績,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也讓學校凝聚了合力,讓廣大師生感受到了職業(yè)的幸福、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