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改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都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轉變,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成了當前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普遍關注的問題。筆者將結合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目的和任務,提出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措施,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參與度;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目的及任務
素質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承擔著教學、育人的雙重目標,即除了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道德水平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從而為學生日后走出學校、走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其獨特性,也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普遍性特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拓展閱讀材料,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知識世界的欲望,充分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參與度。
二、提高語文教學參與度的措施
(一)利用情境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
近些年來,情境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到教學活動中。經過充分的實踐證明,情境教學模式能夠將知識與具體情境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樂趣和知識的實際運用。例如對于一些生字詞教學,大可不必采用“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提前將生字、詞抄寫到黑板上,然后讓學生先討論這些字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字體構造、讀音等,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利用教材、教輔工具等盡自己最大能力去解決未知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小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的能力。一些多角色的課文,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臺表演;有教育意義的寓言,可以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其中蘊含的哲理,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體會思考的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立,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進而提高教學活動的參與度。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中
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太“散”,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對多的教學模式,而學生之間基本限于一對一,甚至一對零的討論、交流形式,不利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也往往限制于教師一個人講,學生被動地聽。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建立顯得非常重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建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形成“師—組—生”的教學組織層次,既有利于教師分配教學任務,也能夠將學生組織到一起討論問題。例如可以組織閱讀小組、古詩詞朗誦小組等,建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注重對語文“美”的教育和對學生觀察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承擔著對學生傳授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責任,通過學生對古詩、經典文章節(jié)選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品評課文能力、閱讀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學習自信。例如在《鳥的天堂》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朗讀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一氣呵成等,讓學生從語言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讓學生上臺朗誦,還可以讓不同小組之間進行朗讀競賽,看哪個小組讀得更有氣勢,更有感情內涵,從而提高教學參與度。再比如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反復品味“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終年潺潺的環(huán)繞引導村莊”一句中體現出來的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讓學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僅僅限于對學生成績的約束,只重結果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利于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例如對合作學習小組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作業(yè)完成情況、回答問題積極性等各方面的綜合考量,要覆蓋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文化自信。例如在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小組表現、組員的表現進行綜合性點評,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師生間的互相評價與溝通,也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方式。
(五)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主要需要教師的努力,要求教師多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更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相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語言會引起學生對教師、對學習的反感,因為小學生心智仍不成熟,更需要正面的語言鼓勵。教師要充分把握好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為學生構建一個和諧、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成長和道德素質的提高。
三、結語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保持創(chuàng)新意識,多進行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致力于提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質疑和思考,抓住任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機會,讓僵化的課堂活躍起來,讓每個學生都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上學習語文,從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秀英,徐新影. 小學語文精讀課教學中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的教學策略[J]. 求知導刊,2016(12).
[2]韓占芳.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 學周刊,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