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固然以課內學習為主,但光靠課內學習這一條腿走路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學得的成果延伸到課外活動中去。延伸學習可以彌補課堂上語文學習內容的有限和不足,使課堂學習的終點成為課后學習、實踐的起點,使學生積累更豐富的語文資源。本文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教學過程,圍繞“如何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的問題,對課外實踐活動的方法與渠道進行了闡述,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教學;綜合能力;提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一定要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實踐越多,知道越真?!边@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課標引導下,我依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膽地嘗試了“將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法。實踐證明,這的確是一條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課外實踐是指在老師的正確指引下,學生自己帶著各自的智慧、興趣和經(jīng)驗,動手去搜集、去扮演、去活動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外延的方法:
一、開展讀書活動
蘇聯(lián)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姬也說:“閱讀在孩子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童年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fā)展?!贝_實如此,兒童期的大量閱讀,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語言的積累作用不可估量。
首先,我在班上設立讀書角,成立讀書小組;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在班里張貼優(yōu)秀讀后感,展示讀書成果。還建議家長多買好書,充實讀書角。為了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引起家長、社會對閱讀的重視,我每月在班上開展一次“親子閱讀征文”活動,促使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交流,一起分享讀書的感受。家校共同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每天中午,學生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在閱讀的海洋中暢游。一個個真善美的故事,一句句耐人尋味的哲理,用人類文化的精品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讓閱讀成為孩子們“詩意棲居的家園”,我欣喜地看到學生都在不斷成長著。
二、培養(yǎng)良好習慣
與閱讀同步進行的還有摘抄和賞析,一直以來我都告訴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時一定要養(yǎng)成“動筆墨”的好習慣。我們班的學生每人都有一本“摘抄本”,學生在閱讀時把看到的好詞好句及時地記下來,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互通有無。每次在寫作之前把摘抄本翻一翻,可以適當引用。到了六年級,我對學生提高了要求,不僅要做摘抄,還要對自己所摘抄的句子進行賞析。起初,這項工作進行得很艱難,學生有點“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于是,我每天帶領學生一起賞析。例如:“每當蒙蒙細雨后,月季花的葉子上沾滿晶瑩剔透的小水珠,花蕾像小孩一樣貪婪地吮吸著水珠?!边@個好句,我們是這樣賞析的:“晶瑩剔透”寫出了小水珠可愛的形態(tài),給葉子增添了幾分生機,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蕾在雨水滋潤下嬌嫩可愛的形態(tài)。就這樣,孩子們慢慢喜歡上了賞析。兩個月下來,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做閱讀時理解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明顯提高了!這也是我的意外收獲。
三、自制古詩卡片
在六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每次古詩課后,讓學生動手制作圖文并茂的古詩小卡片,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內容和感情卻豐富多彩,但畢竟是小學生,語言能力有限,一些美好的意境和強烈的感受并不一定能準確地表達出來。于是我就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讓孩子們在小卡片上用畫筆表現(xiàn)出來。除了書本上的古詩,還有《小學生必背古詩七十首》中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每月在班中舉行“古詩卡片交流評比”活動,讓學生互相觀摩、啟發(fā),在愉快中互學互促共進。這樣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啟迪、審美樂趣得以提高,切實釋放了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學生新奇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老師必須加以鼓勵、保護和正確引導,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
四、創(chuàng)造、挖掘生活中的語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庇绕涫钦Z文教育,更與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我們要重視生活體驗,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在觀察與交往中體驗社會生活。
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挖掘、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語文的能力,要盡可能多創(chuàng)造機會,多留出時間,放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體驗、學習、積累。比如有的孩子利用周末或節(jié)假日出去旅游了,我就讓他們以小導游的身份帶領大家再“游”一次,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表達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進行征文、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在學校爭創(chuàng)“綠色校園”活動時,引導學生寫護綠宣傳語,為校園內植物寫“友情提示語”,寫“環(huán)保倡議書”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去年,我曾和學生在手工課上一起做環(huán)保手提袋,學生從家里帶來廢舊衣物、針線,制成各式各樣的環(huán)保手提袋。然后利用周末,我?guī)ьI孩子們到超市門口散發(fā),同時散發(fā)的還有一份我班學生自己起草的“環(huán)保倡議書”。這是一次難忘的親身體驗,它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操也得以陶冶,當然也產生了無數(shù)篇優(yōu)秀作文。
生活是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源頭活水,“一切生活皆語文”。正如語文大師呂叔湘先生說的,“語文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把“生活”引進課堂,把學生推向“生活”,將小課堂與大社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使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總之,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我們應多渠道、多途徑地圍繞“培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開展教學,加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能讓學生在開放的大課堂中扎實、高效地學習,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和語文能力的真正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