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力資本是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資本、勞動又與這二者息息相關的新概念,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資本、勞動這兩種理論探究其與當代人力資本理論之間的關系,并客觀地評價當代人力資本理論,指出其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巨大作用。
西方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最早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闡述,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中首次提出了人的才能與其他任何種類的資本同樣是重要的生產手段的觀點。美國的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發(fā)展了早期的人力資本理論,建立了現代人力資本理論體系。當代人力資本理論是人力資本理論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成為經濟發(fā)展的內生變量。通過探究馬克思的資本和勞動,我們可以找到當代人力資本理論與以馬克思主義資本、勞動的關系。
一、對馬克思主義的資本、勞動的概念解析
1.馬克思主義的資本概念
馬克思對資本的研究整體上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論述。第一,資本表現為一種社會關系。馬克思將資本的物質形態(tài)劃分為原料、工具和生活資料,這些物質產品不會自發(fā)的成為資本,只有在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存在的時候才能稱之為資本,它們是在特有的生產關系中生產出來的,并再一次用于新的生產,成為資本的物質形態(tài),這些物質形態(tài)本質上就是價值,所以表象上資本是價值,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第二,資本具有價值增值的作用。資本是通過勞動這種手段來實現價值的增值的,在生產過程中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勞動力的價值還產生了剩余價值,成為資本不斷積累的主要形式,所以馬克思將資本看作是一種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如果資本不能帶來剩余價值,它將無法實現循環(huán)積累,也就不會存在持續(xù)的生產關系。第三,資本是具有剝削性質的。資本無償的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的生產變成一種資本積累的手段,由此滿足資本家對價值增值的需求,但是資本的這種增值并不是自行產生的,需要勞動力出賣勞動,資本家預付資本的一部分是工人的工資,但是資本家支配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是多于工資的部分,資本的這種支付最終形成了剝削。
2.馬克思主義的勞動概念
馬克思最早對“勞動”做出概念規(guī)定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勞動”這個概念分為哲學和經濟學兩個層面來論述,在哲學上他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同時透過資本主義社會看到人的勞動發(fā)生異化?!皠趧印痹诮洕鷮W領域中的探究是馬克思研究的重點,經濟意義上的勞動被馬克思稱為“雇傭勞動”,他將勞動力和勞動做了區(qū)分,這是十分重要的進步。勞動力即人的勞動能力,人是腦力與體力結合的物質基礎,是勞動實施的載體,勞動力作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并且可以進行買賣,而勞動是勞動力發(fā)揮作用的一種生產過程,它不是商品,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接下來我們再討論“雇傭勞動”,它成熟于資本主義社會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標志,是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必要的組成部分,工人作為勞動力出賣自身的這種能力,資本家獲得了對工人的支配權,即獲得了勞動力商品的全部使用價值,雖然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不能彌補工人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價值。
二、人力資本理論形成的過程及內涵
人力資本理論源于西方,前后大致經過了三個主要的發(fā)展階段。人力資本思想初始階段發(fā)生于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學派的代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他先注意到了人的才能、智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固定資本,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可以提高經濟效率,先前對人力的投資可以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提高利潤予以回報。法國的古典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同樣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將人力資本劃分為三類:普通的一般工人性質的、專業(yè)性技術人員的、企業(yè)家具有的創(chuàng)新性的,每一種人力資本因投入不同而回報有差異性。約翰·穆勒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對勞動生產率的重要作用,人的能力同機器一樣重要,也應該被看作是國民財富的一部分,而人的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育,教育力度的增強成為國民財富增加的有效手段。
西奧多·舒爾茨是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他將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是對人的投資,能夠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從而提高資本回報率。他發(fā)現二戰(zhàn)后各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數據表明了物質資本的投入遠沒有國民收入增長的快,并且日本和德國這樣在戰(zhàn)爭中受到嚴重損壞的國家竟然也能快速發(fā)展起來,這使他意識到了人力資本的存在。他認為對人力的投資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但是舒爾茨只把人力資本看成一種外生變量,這一點存在著缺陷性。
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本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與舒爾茨不同,采用了數學模型的分析方法,以人力資本為核心,探究其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從而建立了經濟增長模型。具體的有羅默的模型,他將知識型和專業(yè)型的人力資本看作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盧卡斯模型,證明了人力資本的增長率和其投入的產出率成正相關關系,并將人力資本看作是內外部因素結合的結果。從早期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人力資本到現當代人力資本實現了由宏觀到微觀的轉變;由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向起決定作用的轉變;由受束縛的勞動力向由自主選擇權的轉變。
三、馬克思主義的資本、勞動和當代人力資本的比較
1.馬克思主義的資本和勞動的關系
勞動在階級社會產生之前是人類自覺自由的生命活動,在資本得到普遍的存在之后,勞動成為一種強制活動,束縛著人的類本質,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的在向資本轉化。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資本與勞動是對立的,他通過剩余價值理論說明了這一點。勞動力和勞動的概念有明顯區(qū)別,資本為購買勞動力支付給工人工資,獲得了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并隨意支配其使用價值,但是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價值交換并不是等價的,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創(chuàng)造了剩余價值。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勞動者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一無所有,而資本家通過生產資料剝削勞動者,使資本統(tǒng)治了勞動,最終導致資本和勞動的根本對立。另一方面,勞動在向資本轉化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資本的一部分。勞動向資本的轉化是在生產過程中完成的,勞動是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生產過程的,它在生產過程結束后轉移并創(chuàng)造了價值。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他將勞動力看作是可變資本,勞動者在生產出自身價值的同時生產出了資本家追求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在獲得勞動者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同時獲得了之前的預付資本也獲得了額外利潤,這部分利潤成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再生產勞動力的資本。勞動向資本的轉化不只是資本內容的豐富,也是資本家與勞動者關系的再生產。
2.當代人力資本理論與資本和勞動的關系
傳統(tǒng)的理論將資本單純的看作是物質資本,不存在人力資本這個概念,首先系統(tǒng)的對人力資本進行論述的是亞當·斯密,他認識到人的智力、知識、技能和體能在提高生產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從這一點來看人力資本不可否認的成為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克思認為資本首先是一種社會關系,一種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具有增值性,而人力資本也具備了這些特征。首先,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背景下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數據化、信息化的社會生產越來越需要具備專業(yè)技能、良好體能的勞動者,所以無論是勞動者對自身進行投入還是社會、企業(yè)的培訓都是為了滿足提高生產效率的需要,是社會與人的、人與人的關系的生產。其次,人力資本也具有增值性,勞動者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識可以提高勞動力的價值,也能提高生產效率帶來更多的剩余價值,只不過人力資本是對生產過程中的可變資本的質量的提升。
長期以來,人的勞動被看作是一切勞動者與生俱來的同種能力,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使人們意識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馬克思認為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為了使用勞動力進行剩余價值的生產,在他看來人力資本形成是被動的。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都是勞動者主動選擇的,勞動者對自身技能、體能的投資是預期到了未來可以獲得更多收入,勞動力的這種行為使得他們的價值多于普通勞動力,伴隨的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剩余價值的增加。馬克思的勞動和人力資本都是凝結在勞動者身上,在人類自身生產和在生產過程中都需要有所投入的,但是馬克思將勞動者勞動水平的提高當作是自然積累的過程,人力資本理論者卻認為這是社會選擇、發(fā)展的結果。
四、對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的評價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對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的評價
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符合當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趨勢,人才競爭、科技競爭成為經濟全球化競爭的主要形式,勞動者知識增加和技能的提高使經濟更快速的增長,所以當代人力資本理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一,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發(fā)展首先彌補了之前人力資本理論的缺陷,對經濟增長給出了更充分的解釋,它將人力資本看作是受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并且通過數學模型找到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第二,當代人力資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并不沖突,而且對利潤做了新的解釋,馬克思將價值看作是勞動的凝結,這里的勞動指的是勞動者普遍具有的一般性勞動能力,人力資本也是一種勞動能力,但是這種勞動能力是勞動者知識、智力、技能和體能的總和,但是二者并不是相對立的,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而人力資本中的勞動成為生產要素的一部分。第三,當代人力資本理論為研究人口問505JFylRwSMNU1NLAgeny5RaXZcBXD9TEG06dMsif7I=題、教育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領域。但是,人力資本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對人力資本的投入不能以實物形態(tài)表現出來,只有當投入生產中才能看到其對生產過程的影響,這就存在著難以計算的缺陷,雖然一些數學模型也說明了這其中的關系,但是具體的數量還是難以計量。其次,人力資本的主體是人,而人的各種知識、技能、情感是受到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如果社會沒有提供運用人力資本的環(huán)境,人力資本的投入就是浪費的,所以人力資本的投入和使用需要考慮綜合因素。
2.當代人力資本理論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啟示
結合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現狀,人力資本理論對我國產生了一些重要的啟示性作用。第一,我國存在人口眾多、基數大的國情,人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產力發(fā)展有重大意義,人口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經濟的發(fā)展速度,為此要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廣度和深度,將重點放在提高人口素質上,將單純的調節(jié)人力資源改為投資人力資本,完善人力投資的相關制度政策。第二,教育投資在人力資本投入中所占比例最大,對社會生產的影響最深遠,教育投資的增加可以從廣度和深度兩個層次上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我國應堅持完善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第三,充分利用市場在配置資源中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利用市場對人的優(yōu)勝劣汰刺激人力資本投資,在廣大青年人才中形成良好的競爭態(tài)勢,同時,人力資本的發(fā)展也要符合實際情況,按照市場需求進行人力投資,避免人力資源的浪費。
(作者單位為首都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