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園園??
摘要:常看到現(xiàn)行不少的語文課堂,從揭題導入、過程學習到回顧小結,環(huán)環(huán)相扣,套路滿滿?!敖處熅牡褡羻栴},學生依循琢磨回答”,這已成為一種壓制學生自由探究、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教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嚴重缺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今的課堂更要求從“問導”走向“導問”,教師應科學地引導學生提問。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教師可從“導預習”“導質疑”“導拓展”三個方面入手,分別借助“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來進行闡述“導問”策略,引導學生在“疑而問、探再問、練后問”過程當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
關鍵詞: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自主提問能力
緣起:“我沒有問題”
筆者在一次批閱六年級《語文課堂作業(yè)本》當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道題,要求學生閱讀短文后,“寫下自己的問題”,結果好幾個有個性的學生寫了“沒有問題。”這些學生不會提問,也提不出什么問題。這不由得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學生的提問能力哪里去了?教師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呢?
西方教育是把“沒有問題”的學生培養(yǎng)成“有問題”的學生,而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則是把“有問題”的學生培養(yǎng)成“沒有問題”的學生。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積極的教改精神?,F(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現(xiàn)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該過程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的,它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嘗試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边@無疑在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問題是極其重要的,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
尋因:“沒有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對六年級的107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如下:
從調(diào)查結果看,在我們的教學中,很少有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絕大部分學生不敢提問題、提不出問題、或者根本沒有提過問題。而我們的課堂也極少設計自由提問環(huán)節(jié)。筆者經(jīng)過仔細分析,認為造成學生提問障礙的主要原因有:
1. 畏首畏尾,都是“面子”惹的禍
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思維活躍,提問題也比較積極。那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所以常常主動提出問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高年級,他們的思想負擔也在與日俱增,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tài)中,即便心里有問題也不肯舉手講出來。他們會擔心自己提的問題不好被同學嘲笑,感覺失了面子,特別是性格內(nèi)向和膽小的學生,他們都有這樣的想法:我提的問題會不會太簡單?同學和老師會笑話我嗎?……
2. 呆頭呆腦,都是“能力”作的怪
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喜歡提問題,但卻不知道怎么提問題。感覺老師講的他都懂,自己看書也能理解,不知道問題是怎樣產(chǎn)生的,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產(chǎn)生問題,所以就不知道怎么主動提問題了。也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想問的問題,他們膽子比較大,但在真正表達的時候,卻總是詞不達意,表達不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3. 一板一眼,都是“權威”搞的鬼
調(diào)查顯示,除了六年級學生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原因導致課堂沉悶之外,教師在課堂方面也極少設計自由提問環(huán)節(jié)。在倡導自主學習的今天,課堂時間把控難度增加,對老師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很多高年級的老師又被太多的條條框框給束縛,“小升初”的畢業(yè)考試壓力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更別提在課堂中開展自由提問環(huán)節(jié)了。因此,在六年級的課堂中,教師權威,以教師為主體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對課堂的把控過度,也是導致六年級課堂一板一眼,學生提問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探求:從“沒有問題”到“有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起點,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谏鲜鎏釂栒系K原因分析,要培養(yǎng)六年級學生的提問能力,應該從激發(fā)他們的提問動機入手,筆者以“三單”,即“導學單”“共學單”“延學單”為載體,結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的教學,談談如何培養(yǎng)六年級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
一、 導預習,疑而問——“預學單”的妙用
當下“學為中心”的課堂要求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起點確定教學內(nèi)容,要清楚地知道“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還要明確“學生需要什么”?!耙詫W定教”的理念促使我們積極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努力使得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所得。而“預學單”的出現(xiàn)則為我們“基于學情”教學目標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學生在預習的時候結合預學單來進行信息的搜集、處理、思考、質疑,初步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真實提出自己的疑問,寫下自己讀后的疑問,并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積極性更高??梢愿鶕?jù)本課教材特點,設計預學單,如下表所示:
以上預學單的設計,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了初步梳理,學生根據(jù)預學單提出問題并質疑,不懂的問題會帶到課堂上去,在老師講課的時候能認真思考,有準備地積極提出問題。經(jīng)過具體的課堂實踐,總結出可行的經(jīng)驗,即可以從“預學導思”和“預學質疑”兩方面,具體運用預學單來指導預習:
1. 從“文本結構”開始,導“基礎性”問題
“預習導思”即通過“預學單”中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之帶著問題自信地進課堂,課堂上“有備而來”,增強信心。如“預學單”中的“我會動腦”欄目中的第二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小說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物,再用思維導圖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特點,提前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梳理,使得他們帶著問題來預習課文,使目標更明確,指向更清晰,更激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學生明白了,問題來自于對文章脈絡的關注。
2. 從“不懂之處”起步,導“整體性”問題
“學貴有疑。”學生的提問能力需要長期培養(yǎng)。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借助“預學單”,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預學單以老師引導為主,設計要學生關注的學習起點。學生在課前完成預學單,方便老師掌握學情,同時也讓學生有了問題的源泉。如“預學單”中“我會動腦”欄目中的第三題,讓學生在預習課文之后,把心中的疑問寫下來。于是就有學生這樣寫道:
桑娜心驚肉跳地等待打漁的丈夫歸來,還會想到鄰居西蒙嗎?
沙皇統(tǒng)治的社會里,光靠丈夫一人打漁,這一家九口真能挺過去嗎?
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夠受的了,為什么不想想后果就把兩個孩子抱回家呢?
桑娜一家家境貧困,只能勉強地過日子,怎么有心思把家里打掃得干凈舒適呢?
……
之后,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歸類,告訴學生某個問題有多少人提出,哪些問題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就能迎刃而解,有些問題只是個別學生提出,而有些問題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關注。這樣羅列出來,學生便知道要提“什么”問題。然后,老師對共性問題引導比較,看看誰提的問題最準確,并說說理由。學生在比較中明白了有了問題該怎么表述,解決了“怎么提”的問題。以學生的問題來撬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課堂活力。對于他們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可以以孩子的姓名冠名,如“張三發(fā)現(xiàn)”,以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當然,在學生學習提問的最初階段,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提出好問題,這樣可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極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想提問的欲望。這樣一來,學生提問的因子就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也會因這份被老師選中問題的“成就感”而迸發(fā)對學習新課的熱情。同時也能使學生能夠擺脫心理壓力,不再畏首畏尾,自信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清楚,問題來自于對那些“不懂之處”的梳理和提煉。
由此可見,以這樣的形式來呈現(xiàn)預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讓學生非常清楚地知道預習時要做什么、怎么做,而且還有利于教師站在學生的學習起點,基于學情來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知道問題來自于對文章脈絡的關注,對不懂之處的梳理和提煉。學生也就自然明白問題提什么、怎么提?!邦A學單”上的相關活動設置則為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方法。
二、 導質疑,探再問——“共學單”的引導
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告訴我們,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教師的作用則是把學生想提的問題設置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利用預學單進行信息的搜集后,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共同梳理出“含金量”較高的問題,教師補充與文本(重點)契合的大問題,師生合作完成“共學單”中的學習任務。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共學單向學習伙伴們分享他們解讀文本的過程。而此時,共學單能夠引導學生進入思考階段。在分享的過程中,培養(yǎng)思維能力?;谏鲜隹紤],可以設計以下“共學單”:
我會理解
課文為什么用“窮人”作題目?課文是否只寫了窮人的“窮”?我能談談自己的理解。
我會發(fā)現(xiàn)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他會揍我的!這是鬧著玩的嗎?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嗯,揍我一頓也好!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
從上面這段話當中,我發(fā)現(xiàn),
我還發(fā)現(xiàn)。
我會批注
我從漁夫“搔搔頭”“皺眉”和他最后那句“總能熬過去的”,體會到。
我會運用
桑娜拉開了帳子后,接下來的故事又會怎樣發(fā)展呢?我能結合課文內(nèi)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并且用上“?”“……”“?”,續(xù)寫《窮人》。
在使用這份“共學單”時,引導學生關注“共學單”,同時啟發(fā)思考:為什么確定這些內(nèi)容作為研究話題而不選用其他?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真實的問題是怎么產(chǎn)生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老師為什么補充這個問題,你們?yōu)槭裁礇]有想到呢?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所賦予的深層問題。在“師生共學”這個過程中,教師借助“共學單”中相關題目的設置,引導學生質疑課文題目,質疑重點詞句,質疑矛盾之處,質疑價值取向等,從而習得提出問題的具體方法。
1. 從“課文題目”入手,導“關鍵性”問題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闭n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眼”處入手,容易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共學單”,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如“共學單”中的“我會理解”這一欄,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為什么用“窮人”作題目?這樣在上課伊始便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初讀全文后,及時啟發(fā)引導學生抓住“題眼”——“窮”字后,進行文本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使之逐步形成提“關鍵性問題”的能力。學生知道,問題來自于有意思的課文題目。
2. 從“重點詞句”出發(fā),導“深思性”問題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是教學的重點,也對課文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活思維并解決問題。利用“共學單”,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才能較好地把握課文主旨,也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如“共學單”中的“我會發(fā)現(xiàn)”一欄中的這一活動,筆者根據(jù)桑娜當時凌亂的心理,故意將這幾句話重新排列順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的順序變了,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然后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在本文特有的標點符號上來,引導學生關注桑娜的心理描寫,直指文章重點詞句的學習及寫作方法的探究。以此來展開教學,學生興致盎然,迫不及待投入新課學習。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啟發(fā)了他們的思維。最后得出結論:他們勤勞、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所以,在語文課堂中,借助“共學單”,引導學生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學習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較好的途徑。學生明白,問題來自于文本的語言特點。
3. 從“矛盾之處”探幽,導“牽動性”問題
“在矛盾之處探幽”是指要在語文課堂當中引導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在矛盾之處打破砂鍋問到底。《窮人》一課存有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質疑的矛盾之處,即矛盾沖突。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理清線索,在設計共學單時導出此類“牽動性”問題,把教學活動引向縱深。如“共學單”中的“我會批注”一欄中問道:你從漁夫“搔搔頭”“皺眉”和他最后那句“總能熬過去的”,體會到了什么?請你在文中做做批注。之后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爭論。筆者趁機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下文,設身處地地為漁夫想一想,他當時處于一種什么情景?他會有什么想法?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便打開了。他們終于理解了,在沙皇統(tǒng)治下,窮人過著悲慘的生活卻仍能關心別人。從課文的矛盾之處探幽,用好“共學單”,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起認識沖突,使他們能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參與課堂,從而培養(yǎng)提問能力。學生懂得,問題來自于矛盾沖突之處。
4. 從“留白之處”發(fā)問,導“漸深性”問題
眾所周知,優(yōu)秀的文章總有各種各樣的留白。我們可以抓住這些留白設計“共學單”,啟發(fā)他們思考,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來展開想象與聯(lián)想,引發(fā)對文本的超越。當然,引導學生提問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充分尊重學生,體現(xiàn)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原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語言文字表面的矛盾和抓學生理解的矛盾來設問促思。如“共學單”中的“我會運用”一欄,在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后,引導他們思考:桑娜拉開了帳子后,接下來的故事又會怎樣發(fā)展呢?請你結合課文內(nèi)容,展開豐富的想象,試著用上“?”“……”“?”,續(xù)寫《窮人》。這樣的續(xù)寫使得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靈活運用習得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可以提高他們的問題意識。學生知曉,問題來自于文本留白之處。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共學單”,能更好地點撥、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啟發(fā)他們主動去思考。學生利用“共學單”則能自己提出見解,提高提問能力。讓學生明白,問題分別來自于課文題目、重點詞句、矛盾沖突之處以及文本留白之處。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便能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參與課堂,實現(xiàn)“心理移位”,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三、 導拓展,練后問——“延學單”的拓展
《新課標》提倡課程的開放、教材的開放和重新整合,提倡課堂教學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向課后延伸。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呢?此時,“延學單”的出現(xiàn)便為我們提供了思路。根據(jù)《窮人》一課的文本特點和課后要求,可以設計以下“延學單”:
我會拓展
像這樣同類主題的小說還有《一塊小面包》《何為貧窮》等,我讀完這兩篇文章后,可以說出自己對“貧窮”的理解。
我會探究
搜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資料及作品,認真閱讀,一個月后在班級開展的“列夫·托爾斯泰作品欣賞會”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延學單”除了鞏固知識點以外,還可以設計一些總結性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延學。而語文的學習絕不僅僅只停留于文本,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在后續(xù)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能夠學到更多,提出全新的問題,進行探究延學,從而體現(xiàn)“大語文觀”。
1. 從“同類主題”對比,導“拓展性”問題
在學習完同類文章后,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相同之處,同時拓展學習此類文章,豐富學生的積累,實現(xiàn)文本延學。如“延學單”中的“我會拓展”一欄,引導學生在學習完《窮人》后,開展“同主題”課文的“群文閱讀”,再進行對比學習同類主題的拓展閱讀。這樣既鍛煉思維,又豐富積累,實現(xiàn)文本延學。以這樣的導問來幫助學生得出觀點,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并將新問題引向課外或后續(xù)課程。學生悟到,問題來自于學習需要和視野拓展。
2. 從“作家作品”延伸,導“探究性”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內(nèi)材料,激發(fā)探究興趣,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究延學,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擺脫思維“惰性”。如“延學單”中的“我會探究”一欄,根據(jù)學生的愿望,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搜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資料及作品,認真閱讀,一個月后參加“列夫·托爾斯泰作品欣賞會”交流。學生在搜集資料、開展閱讀、學會欣賞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閱讀欣賞,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特點的認識,在作品欣賞會上討論得出學習“同作家”作品的一些學習方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閱讀小說的興趣,且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的人文價值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時,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動腦,不再“靜待答案”,逐漸擺脫思維習慣上的“惰性”,提問能力得以進一步提高。學生體會,問題來自于對作家和作品的探究中。
所以,在學完課文后,師生共同討論產(chǎn)生的“延學單”,能讓學生清楚地明白問題來自于學習需要和視野拓展,也來自于對作家和作品的探究,并使之能在擁有廣泛拓展興趣的基礎之上進行持久深入地探究。
經(jīng)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僅數(shù)量“多”了,而且質量也“高”了。贊可夫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本錢?!蔽覀円槕抡n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理念,正確地運用“導問策略”,借助“三單”,運用《窮人》這篇課文所衍生的八大策略指導現(xiàn)行的語文課堂,幫助學生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使他們在語文課的學習中也能不斷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自主提問能力。
參考文獻:
[1]賀永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考試周刊,2014(15).
[2]王小平.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學周刊,2013(20).
[3]萬艷麗.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華章,2012(4).
[4]顧向陽.淺談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天津教育,2015(10).
[5]張洪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