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雙喜
會講故事
之所以將“會講故事”視為高潛力人才的特征之一,是因為能講出好故事的人往往在工作、創(chuàng)業(yè)、人際交往中也是眾所矚目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為自己撰寫出令人贊嘆的人生故事。
人的一生都是由故事組成的。美國女作家拉克瑟說得好:構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故事是傳授思想最好的方式?!妒ソ洝贰豆盘m經》《金剛經》《楞嚴經》都是借助故事來傳播思想;中國古代的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等,更是借故事弘揚主張的高手。
故事,因其鮮活生動、寓理于情而便于記憶,易于傳播,容易引發(fā)共鳴。故事也具有很好的說服效果,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曾說過:“人們總是想借助情境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故事把要講的道理隱藏于情境之中,讓受眾從情境中品味其中的道理,給人留下思考空間,喚醒人的內心情緒?!?/p>
人們更愿意接受自己品出來的道理,而排斥別人灌輸給他們的道理。并且故事的隱喻性可以讓講故事者借助故事的主人公表明立場傾向,把思考空間和決策的掌控權留給聽者。用隱喻故事驅動別人思考、引導別人改變,是古今中外許多“名嘴”慣用的方式,比較膾炙人口的事例如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等,都曾收到奇妙的說服效果。
故事還可以迅速打開聽眾的心門,如果故事足夠吸引人,聽眾會非常樂于與他人分享,甚至像病毒一樣在社交網絡上廣泛傳播。一個好故事可以讓商品銷量提升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可以讓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yè)起死回生;可以讓一顆即將枯萎的心重新燃起希望。
毛澤東非常善于講故事。自1938年開始,他不斷地講愚公移山的故事。當時,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毛澤東很擔心單憑一時熱情加入抗戰(zhàn)隊伍的人沒有持久抗戰(zhàn)的心理準備,經受不了長期艱苦卓絕斗爭的考驗。于是毛澤東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說明“抗戰(zhàn)一定要勝利,這是堅定的政治方向,不怕任何艱苦困難要堅持著,不要半途而廢”的道理,這也是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次比較集中的現實引申。
習近平總書記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倡導者,也是踐行者。十八大以來,他在十幾次出訪公開演講中喜歡講故事,有時還不止一個。這些故事不僅拉近了中外民眾的心理距離,同時也向世界形象地傳遞出中國觀點和中國態(tài)度,極具說服力。正所謂,“講好故事,事半功倍”。
無論是開公司,還是談戀愛,最容易成功的就是會講故事的人。在創(chuàng)業(yè)領域,很多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都是講故事的高手,如張瑞敏、馬云、任正非、王健林等。喬布斯無疑是全世界企業(yè)家中最會講故事的人,在過去30年里,他已經把產品發(fā)布和展示發(fā)展成為一門藝術。所謂流水的總統(tǒng),鐵打的講故事高手,美國總統(tǒng)幾乎都是深諳故事營銷的“老司機”。
要講好一個故事是不容易的。要將所表達的思想融入到生動有趣的情景當中,把復雜的理論、想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這需要有非常強的思維能力。所以,會講故事的人一定是思維靈活、風趣幽默的,一定是開朗活潑可愛的,他肯定是那種相處起來如沐春風且情商很高的人。
筆者在招聘咨詢顧問的時候,經常拋給應聘者幾個關鍵詞,讓他們把它編成一個故事,以此來判斷其素質水平。有的人講出來的故事缺乏邏輯性,有的人講出來的故事不僅符合邏輯,情節(jié)還比較精彩,甚至還有較好的修辭。這方法還真管用,通過這項測試招聘進來的人都表現的不錯。
即使是把現成的故事講出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可以講得很精彩,有的人講出來則干巴巴的,毫無意趣。筆者的一個朋友,每次他說“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時,總是會想起其中的情節(jié),自己先笑個不停,等他笑得差不多再慢慢地把故事講完,大家早就沒了興趣。
善于提問
人的一生中會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要在解決那些問題之后,才能求得自身目標的實現。解決問題一般會有三個階段:發(fā)現、分析和解決。一個人的能力也由此可以概括為: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個方面。通常,那些知識面廣、有較多實踐經驗、在某個方面有較深洞見的人才能提出不同尋常的問題。這個提問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因此,善于提問的人通常能力提升得非???。據此,可以將善于提問這一優(yōu)秀特質作為判斷高潛質人才的重要特征。
要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發(fā)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這實際上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自古及今,無數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為什么只有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因為他提出一個問題:蘋果為什么會落地?也就是說,善于提出問題才能發(fā)現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問題的提出經常比解決更重要……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一個新視角考慮老問題,這些都需要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而且意味著真正的進步?!?/p>
凱文·凱利認為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耙粋€好問題值得擁有100萬種好答案。一個好問題挑戰(zhàn)現存的答案。一個好問題創(chuàng)造了新的思維領域。一個好問題是科學、技術、藝術、政治、商業(yè)領域中創(chuàng)新的種子……”因此有人認為,提問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
在面試過程中,問對問題能夠幫助面試官挖掘到應聘者真實有效的信息,從而挑選到合適的人;指導下屬工作時,問出一個好問題能夠幫助下屬快速理清思路,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通過“提問”的形式向成員傳達意思,要比下命令更容易實現組織真正的目標……
在電視劇《羋月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羋月當上太后時,外有異邦虎視眈眈,內有臣子造反。羋月對偽裝成御林軍意欲刺殺她的禁軍發(fā)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按理說,禁軍要造反行刺,羋月本該責問他們?yōu)槭裁匆旆矗瑧{什么造反,但羋月沒有。她先問的是,你們?yōu)槭裁匆敱侩y道當兵就是為了要造反嗎?她用一連串簡潔的問話把氣氛烘托起來,然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以之利,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日本企業(yè)高管教練粟津恭一郎指出:提問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觀察那些成功人士我們會發(fā)現,他們都具備很強的“提問能力”,善于向自己和別人拋出有創(chuàng)造性、有價值、有新發(fā)現的問題,從而促成新的行動,最終導向成功。提問者要有足夠的思考,它不僅是一種善于學習的能力,更是一種善于從已知中發(fā)現未知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過程如下:提問→發(fā)現→思考→行動→成功。
你可以回憶一下,在小時候的同學或玩伴當中,那些愛提問、會提問的好奇寶寶,長大后能力都很強,在職場上都有不凡的表現。
筆者跟隨許多銷售人員去拜訪過客戶,發(fā)現能夠成單的銷售人員往往善于通過提問與客戶進行互動,他們的提問多能引出客戶的痛點,但又讓客戶容易接受。
有一次,團隊的一個顧問寫了一個方案,這個方案無論技術思路、排版還是內容結構都非常不錯,看得出來他花了很多心思??赐曛?,筆者問了他一個問題:客戶的需求是什么?他愣了一會兒,然后省悟過來:“哎呀,這個還真沒有深入挖掘呢!”接著他跑回去給客戶打電話,和團隊成員討論修改。最終這個方案成功中標。客戶評價說:你們的方案很有針對性,完全切中了我們的需求。
不同的提問能營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圍,帶來不同的效果。王健林總是詢問項目的進度,萬達廣場才能創(chuàng)造出從拿地塊到營業(yè)只需18個月的神速;馬化騰一直詢問產品的用戶體驗如何,騰訊的產品才能做到極致……
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提問能力水平呢?
首先,要看其是否能根據事情提出合適的問題,提問是否有針對性,是否能把握重點、切中要害。比如,面試要用行為化或情景化等開放式問題;輔導下屬需要提出探詢式的問題;向領導請示工作要用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不同的提問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其次,提問是否選擇了合適的時機和場合。假設上司詢問無法達成銷售目標的下屬:“你覺得怎樣才能達成目標?”根據地點和場合的不同,這一提問的回答難度將大相徑庭。如果在工作以外的場合,下屬會覺得上司只是禮節(jié)性地問問;但如果上司特意占用會議室,以一對一的形式向下屬認真詢問,下屬一定會覺得上司是真的很重視這件事,自己必須要嚴肅對待。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到分公司視察,組織員工召開一個職業(yè)發(fā)展的座談會,老板發(fā)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之后,問大家有沒有什么問題,現場一時鴉雀無聲。這其實非常考驗大家的提問水平——提出太難或太敏感的問題,會讓老板難堪,下不了臺;提出太簡單的問題,又會顯得自己沒水平。全場安靜了一分鐘后,一位經理舉手提了一個問題:“請問老板,聽您講話發(fā)現您對很多前沿的知識都非常了解,您平時都看些什么書,能不能推薦幾本適合我們的書?”這個問題就問得非常巧妙,一來打破了尷尬的局面,二來問題也不難回答,同時也不會顯得自己沒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