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春
我們以為,“但自痛悼而已”(《詩集傳》)的《詩經(jīng)﹒氓》,其實是一首愛情至上的不朽悲歌。
在我們看來,《氓》的女主人公就是中國上古時期衛(wèi)國的一位為愛而生、為愛而活、因愛受傷的奇女子、傻女子。她相信愛情,追求愛情和個性自由,為真愛瘋狂,最后也因這份真愛而遍體鱗傷,但她有怨無悔。
一、積極主動,為愛瘋狂
她與氓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從小就埋下了愛的種子。長大成人后,在愛情追求上她積極主動。她的擇偶標準就是有無真愛,并不在意身份地位財產(chǎn)之類。所以,盡管“氓:流亡的民。詩中的氓,可能是一個喪失土地流亡到衛(wèi)國的人”(王秀梅譯注《詩經(jīng)》第82頁注①,中華書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但她認定氓就是她足以托付終身的人,就不再去管什么門當戶對,只要將他緊緊抓在手里。趁著氓到她家來“抱布貿(mào)絲”,就與他談情說愛,談婚論嫁,“謀”起倆人的人生大事來。顯然,他們已墜入愛河。她為真愛瘋狂,“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每次見面難分難舍,纏綿悱惻,無話不談,“載笑載言”,分手時依依不舍,“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送了一程又一程。分別之后,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不見復關(guān),泣涕漣漣”。氓說我跟你門不當戶不對的,我配不上你,她說,沒事,“爾卜爾筮,體無咎言”,我倆八字這么相合,一定會幸福美滿的,我這里毫無問題,只是“子無良媒”,還是請個好媒人來吧,在我父母那走走過場,保管沒事的。氓說我家里窮,嫁給我你會受苦的,她說,沒事,“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何況我倆都有一雙手,餓不死人的。氓說我已多次求你過門了,你總不爽快,是不是你有了什么變故了呀?她說,哪會呢?“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不要性急嘛,反正我早已是你的人了……次次卿卿我我,回回纏綿悱惻,“信誓旦旦”,如膠如漆,她就是一個為愛而生的人。
二、為愛付出,任勞任怨
嫁到氓家后,女主人公為愛真誠付出,任勞任怨。氓家底實在太薄了,“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她從娘家?guī)淼呐慵?,只能應付一陣子。但為了真愛,她挺住了,“女也不爽”,對愛毫不動搖。她覺得,只要有真愛在,就是天天喝涼水心也甜。恪守婦道,勤儉持家,“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有愛相伴,雖苦猶甜。她就是一個為愛而活的人,是愛讓她堅強,是愛讓她堅持,真愛就是她的全部精神動力,就是她的一切。只要有真愛在,她就不會倒下。
三、為了真愛,豁出一切
宗法社會,與家庭決裂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不受“父母之命”,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無異于與整個家庭甚至整個家族決裂,是得不到家人認同、家族保護的。這一點,女主人公不可能不清楚。但她要追求自己的真愛,追求個性、自由,不管那么多了,整個地豁出去了。她大膽地去愛,勇敢地抗爭,毫不動搖,絕不妥協(xié),哪怕婚后出了問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甚至整個家族都不理她。她唯一在意的就是氓,只要氓真心實意,一輩子對她好,她就心滿意足了。她當然知道,不為家人所容,自然難為家族所容;不為家族所容,也自然難為社會所容——她要對抗的,不僅是家庭、家族,更是整個社會。她當然知道,這后果是很嚴重的。但她不去管它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為了真愛,她什么都可以不顧,什么都敢去做。
四、敢愛敢恨,有怨無悔
她愛氓,是因為她認為氓值得她愛,她傻傻地認為氓也會像她這樣死心塌地地愛她。她和氓走到一起,只是因為有真愛在。愛情至上,為了真愛,她什么都可以付出。自然,也正因為她堅守愛情至上,所以一旦沒有了真愛,就失去了再呆在一起的根基。后來,氓變了心,“士也罔極,二三其德”,還動不動施行家庭暴力,“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背叛了誓言,背叛了愛情,已無真愛可言,女主人就覺得,如果再強迫自己跟氓呆在一起,只會讓自己痛苦,“及爾偕老,老使我怨”,那就堅決分手,“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干脆利落,盡管心中有痛,也有怨,但決不乞求,絕不后悔!這就是我們的女主人公,一個敢愛敢恨、有怨無悔的愛情至上的剛烈女子,她用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人格,唱出了一曲愛情至上的不朽悲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畫上了濃墨色彩的一筆,知我罪我,任憑后人評說。
五、真愛前行,以啟來者
進入父系社會,婦女地位急劇下降,失去了獨立自主,失去了個性自由,戀愛自由、擇偶自由的權(quán)利。但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沒有渴望,沒有祈求,沒有反抗。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先進的婦女先后勇敢地站了出來,苦苦追尋,奮起抗爭,甚至犧牲性命?!睹ァ返呐魅斯绱?,《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如此,《紅樓夢》里林黛玉也是如此,真是前赴后繼,代代相承。男權(quán)社會,婦女要爭得自由解放(包括愛情婚姻自由),當然離不開男同胞的同情與努力,但婦女自己也是絕對不能缺位的。這就是《氓》女主人公、劉蘭芝、林黛玉們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所在。正是她們的前赴后繼,她們不斷橫流的淚水,甚至壯烈而悲慘的犧牲,一點一點地喚醒了人心,一步一步地博得了同情,最終才獲得了婦女的覺醒、獨立與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