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宿州方言的書畫語詞及其文化內(nèi)涵

        2017-12-26 07:50:34
        宿州學院學報 2017年12期

        孟 方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宿州,234000

        宿州方言的書畫語詞及其文化內(nèi)涵

        孟 方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宿州,234000

        宿州人無論是對書畫材料性態(tài)、書畫技法的表述,對書畫家、本土書畫種類、本土書畫名家、本土書畫流派的稱謂,對地域書畫特色的稱譽,還是流傳于此的書畫民謠,都有一些相應的方言語詞,為探討這些方言語詞的文化內(nèi)涵,對宿州本土與書畫有關(guān)的一個動詞——“洇”,宿州人稱謂書畫家的語詞——“寫字(大字)的、畫畫的”“刻戳子(印章)的”,有關(guān)宿州本土書畫種類的語詞——“漢石刻畫(漢畫像石)”“靈璧判子”“鳥蟲書(蝌蚪文)”“梅花篆字”“花鳥字”,有關(guān)宿州書畫流派的語詞——“龍城畫派”,本土書畫大家與宿州有關(guān)的名號——“龍城一士”“宿城二梅”“老汪湖人”,有關(guān)宿州書畫稱譽的語詞——“書畫之鄉(xiāng)”“書法之鄉(xiāng)”“鐘馗畫之鄉(xiāng)”,以及與有關(guān)宿州書畫的民謠進行剖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宿州方言的書畫語詞反映了宿州特有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人們的精神追求。

        宿州方言;書畫語詞;文化

        語言是現(xiàn)實的反映,生活中有什么事物和現(xiàn)象就會有相應的語詞來表達。方言語詞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一般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書畫是識文斷字的文人所做的雅事,在整個書畫活動中所使用的語言自然多為文人雅語,所以與方言無涉或關(guān)系不大。然而,書畫在宿州有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期陶器上的紋飾、漢畫像石、畫像磚上的圖案已顯示出本土先民對美的追求和原始繪畫的風貌,后來從南朝書法家宋武帝劉裕祖孫三代,東晉美術(shù)家、雕塑家戴逵父子,直至發(fā)端于明末的龍城畫派,當代的江淮大寫意畫派,宿州書畫名家不斷涌現(xiàn),影響久遠。宿州市的縣區(qū)亦多有書畫之鄉(xiāng)美譽,書畫成為宿州地方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甚至成為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本地民間的語言交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有了相應的語詞。在這些語詞中有著宿州的歷史積淀,蘊含著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

        1 宿州本土與書畫有關(guān)的一個動詞——洇

        洇是宿州本土一個常用的詞。它本是一個普通的動詞,但與書畫有密切的聯(lián)系。洇,本義是指液體在紙、布或土壤等載體中向四外散開或滲透。運用在書畫上,有表述書畫材料性態(tài)、書畫技法兩方面的意義。

        1.1 “洇”的書畫材料之意

        中國書畫要用能洇的紙、墨(顏料)。書畫特別是國畫所用的紙,不能用一般的紙張,也不能用過于緊實光滑的紙張,要用“吃水”“吃墨”(宿州方言)能洇的紙,如宣紙、皮紙、毛邊紙等具有吸水性的紙。宣紙因制作工藝、吸水性和滲透性不同,有生宣和熟宣之分,在宿州人看來就是一種“洇得很”與“洇得不太很”之分,即水墨在紙上洇的速度快慢、程度大小有別。書畫所用的墨和國畫所用的顏料,顆粒小,水溶性好。無論是藤黃、花青等植物性顏料,還是赭石、朱砂等礦物性顏料,都是水溶性顏料。繪畫時以水為調(diào)和劑,著色(墨)運筆,落紙能“洇”。同樣是繪畫,油畫用較為堅硬的刷筆,蘸著用透明植物油作為液態(tài)載色媒介調(diào)和的顏料(顏料粉加油和膠攪拌研磨而成),在制作過底子的布、紙、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藝術(shù)形象,當液狀顏料干燥后,這種載色劑結(jié)成的薄膜堅固地把顏料微粒粘合在一起并粘附在底子上。而中國書畫則使用能飽含水分的筆,用這些能洇的顏料在能洇的紙上作書作畫,墨、顏料、水在紙上自然融合,“洇(滲透)”在紙里,而不是像油畫顏料“粘附”在載體上。郭沫若認為:“宣紙是中國勞動人民所發(fā)明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shù)的妙味?!闭驗橛媚茕Φ牟牧希袊鴷嬒鹿P才能力透紙背,著墨才分干濕枯潤,用色才有深淺濃淡,才能獨特地表現(xiàn)出造型藝術(shù)中的質(zhì)感、量感、空間感,顯示出中國書畫特有的層次感、通透感和厚重感。正因為用能洇的材料,墨與色溶入不同量的水分之中,逐步滲透,層層暈染開來,在紙上融化出意想不到的變化,呈現(xiàn)各種微妙不同的層次,氤氳一氣,產(chǎn)生濃淡各異的“文章”,賦予畫面以斑斕的色彩、玄妙的墨趣、無窮的變化和渾融的氣氛,才會有“水暈墨章”這種唐代已興的中國畫獨有的民族繪畫語言,才有中國書法、繪畫這兩種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樣式。

        1.2 “洇”的書畫技法之意

        中國書畫要用“洇”的技法。中國書畫的根本在筆墨,而用筆用墨的質(zhì)量及作品最后的效果與用水有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無論書法、繪畫,都講究水的運用。特別是畫中國畫,無論畫人物、山水還是花鳥,往往不是直接蘸著濃稠不化的墨汁、顏料行筆,而是根據(jù)需要讓筆毫內(nèi)含有或多或少的水分,這樣筆落在能洇的紙上墨(顏料)才能洇,才會產(chǎn)生滲化的效果,即一筆下去分濃淡,如此疊加,整個畫面的墨色(顏色)才有層次感立體感。即使在一幅只用單一墨色畫就的“水墨畫”里,也能五彩繽紛,六色兼?zhèn)?,使畫面產(chǎn)生豐富的色彩變化,以完美地表現(xiàn)物象心意,充分表現(xiàn)出中國書畫特有的筆墨韻味,體現(xiàn)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傳統(tǒng)畫論所說的“墨分五色”,實際上,無論紙上的墨色有“干、濕、濃、淡、焦”,還是“焦、濃、重、淡、清”之別,都是由于筆墨中含水量的多少所形成的。而中國畫用墨法中的焦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等,都與筆墨中含不含水、含水多少、怎么含以及筆墨在紙上洇不洇、洇多少、怎么洇有關(guān)。古人說:“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秉S賓虹強調(diào):“畫架之上,一缽水,一硯墨,兩者互用,是為墨法,然而兩者各具其特性,可以各盡其所用,故于墨法外,當有水法。畫道之中,應立水法,不容忽視?!庇谑牵袧娝?、鋪水、沖水、積水、漬水等水法。用水能洇,才有點染、渲染、烘染之法,才有所謂“水暈墨章”之效果。書法的線條雖不像繪畫的物象墨色變化那么豐富微妙,但亦講究濃淡、干濕、蒼潤,使墨色富有變化,元代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爆F(xiàn)代林散之也說: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作書時,筆鋒到處,水墨下注入紙,參以運筆的輕重緩疾,提按頓挫,使筆毫之內(nèi)的水墨在紙上形成了濃淡枯濕燥潤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梢哉f,中國書畫筆墨的變化,除了用筆,就是用水。因此,從這一角度上說,中國書畫的技法很大程度上是用水的技法,是自如有效地控制筆、墨、顏料和水的“洇”的技法。

        2 宿州人稱謂書畫家的語詞

        宿州人對書畫家的稱呼,主要是以對書畫家所發(fā)揮的功用、在社會生活中所承擔角色的直觀認識來命名的。除對有名望的書畫家稱呼為“先生”外,一般稱謂還有以下幾個。

        2.1 寫字(大字)的、畫畫的

        “寫字(大字)的、畫畫的”是舊時宿州百姓對書法家、畫家的俗稱。書法家、畫家經(jīng)常做的事或借以謀生的手段是“寫字(大字)”和“畫畫”,給一般人的印象就是書寫各體漢字、畫人物山水花鳥蟲魚,因此稱呼書法家為“寫字的”,稱呼畫家為“畫畫的”。一如本地人稱教師為“教書的”,稱醫(yī)生為“看病的”,稱廚師為“辦飯的”。又因百姓經(jīng)常見到書法家所寫的字,往往是街頭的牌匾、廳堂上的對聯(lián)、過年的春聯(lián)等,這些載體上的字多是大字,比一般人平常所書寫的字大得多,故又稱呼書法家為“寫大字的”。

        2.2 刻戳子(印章)的

        “刻戳子(印章)的”是舊時宿州百姓對篆刻家的俗稱。在一定形狀的木頭、玉石、金屬上鐫刻特定的文字、圖案或圖樣,用來證明相關(guān)身份的實用性印章、圖章,俗稱“戳子”。舊時百姓文盲多,遇到證明身份、表示確認的場合,自己不能簽名,常常需要“蓋戳”“蓋戳子”。這類“戳子”多用便于隨身攜帶、不易破碎的木質(zhì)、金屬、角質(zhì)、有機玻璃等材料,多以宋體、楷體字入印,注重實用性。而書畫用篆刻多用柔、脆、膩、堅適中,易于受刀,并能表現(xiàn)出特有的金石韻味的石質(zhì)材料,且印宗秦漢,多以篆書入印,講求藝術(shù)性,故名篆刻藝術(shù),又有金石篆刻學。嚴格說來,金石篆刻藝術(shù)和刻“戳子”(印章)是兩個不同領(lǐng)域的概念,而百姓往往對注重藝術(shù)性的篆刻與一般實用性公、私印章的刻制不作區(qū)別,常將篆刻家與街頭的刻字匠籠而統(tǒng)之地稱為“刻戳子的”或“刻印章的”。

        3 有關(guān)宿州本土書畫種類的語詞

        宿州本土書畫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目前被列入省、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就有15種之多,因而也就有相關(guān)宿州本土書畫種類的語詞,下面擇要而述之。

        3.1 漢石刻畫(漢畫像石)

        “漢石刻畫”是漢代藝術(shù)工匠雕刻在墓室、祠堂等石質(zhì)建筑構(gòu)件上的裝飾,它以石為地,以刀代筆,是融合繪畫、雕刻、工藝和建筑藝術(shù)的石刻藝術(shù)品,主要分布在皖、蘇、魯、豫、陜、川、渝等省市。宿州市蕭縣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是漢石刻畫集中出土地之一。蕭縣出土的500多座漢墓中的畫像石刻,很多為國家一級文物。另有位于埇橋區(qū)的九女墳,也保存有東漢晚期畫像石。這些漢石刻畫題材豐富,內(nèi)容廣涉衣食住行、征戰(zhàn)比武、樂舞百戲、神話故事等社會百態(tài),是漢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反映,是研究當時的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的重要文化遺產(chǎn),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它所塑造的形象,無論是現(xiàn)實的人物、動物,還是傳說的神仙、神獸,均雕刻精美,造型或端莊寫實,或想象夸張,都充滿生命力,有著鮮活的性格。且石刻技法多樣,有平刻,有浮雕;表現(xiàn)手法有陰刻,有陽刻??傮w看來,以淺浮雕為主,陰線刻、高浮雕為輔,多種雕刻技法相結(jié)合,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宿州漢石刻畫,線條質(zhì)樸流暢,夸張流動、靈活多變,富有裝飾性,是本地漢代先民高超藝術(shù)技巧的體現(xiàn),風格深沉雄大,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鮮明的地域特征。2008年,“蕭縣石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3.2 靈璧判子

        “靈璧判子”是靈璧鐘馗畫的俗稱。傳說中的鐘馗,是個集人、鬼、神于一體的形象,被民間尊奉為陰陽兩界的判官,主管人鬼的生死去向,于是被人們稱為“判子”。鐘馗畫在唐代吳道子畫過之后,影響深遠。民間歷來視鐘馗為剛正不阿的化身,驅(qū)鬼降魔的神祗,故有懸掛鐘馗畫的習俗。并把鐘馗與秦瓊等敬為門神,鎮(zhèn)宅驅(qū)邪,保佑平安。靈璧鐘馗畫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一是用手工形式繪制,比其他地方年畫或門神用木板印制更自然,更自由,更珍貴;二是有身著官服,手執(zhí)寶劍,劍眉虎眼,闊額虬髯的造型,粗獷雄強,威武逼人的特別面目;三是題材豐富多樣,既有莊重威武的“驅(qū)邪降?!薄版?zhèn)宅神判”“正氣神威”“鐘馗捉鬼”,也有詼諧的“鐘馗醉酒”、喜慶的“鐘馗嫁妹”和“福從天降”等;四是構(gòu)圖突出主體,除鐘馗形象外,其他只做點綴,上方常大片留白;五是繪制方法多樣,有民間、工筆、寫意等畫法;六是著色爽快,大紅大綠,對比強烈;七是有獨特的標記,常在畫面上方正中蓋三方靈璧縣印,呈上一下二正品字形排列,以證其真。傳說靈璧為鐘馗故里,因此民間認為靈璧的鐘馗畫比別處的更加有靈通神,被譽為“靈判”。2005年,靈璧鐘馗畫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3.3 鳥蟲書(蝌蚪文)

        “鳥蟲書(蝌蚪文)”是書畫結(jié)合的民間藝術(shù)。鳥蟲書,也稱“鳥蟲篆”“鳥書”“蟲書”,是先秦篆書的變體。鳥蟲篆筆畫作鳥蟲形,即文字與鳥形、蟲形融為一體,或在篆字旁與篆字的上下附加鳥形、蟲形作裝飾。蟲書,筆畫故作蜿蜒盤曲之狀,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長腳下垂,猶如蟲類身體彎曲。鳥書與蟲書都是以篆書為基礎(chǔ)演變而成的美術(shù)字體。郭沫若認為鳥蟲書是“于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shù)品之習尚,當自此始”[1]。蝌蚪文為蟲書的一種,筆畫改漢字的橫平豎直為柔美的線條,頭粗尾細,形似蝌蚪。秦以后篆字從主流字體地位退出,蝌蚪文也從裝飾紋樣淪落為民間藝術(shù)。現(xiàn)代能書蝌蚪文者少,而宿州有傳承,書寫手法夸張,高古雅致,有新奇的面貌。碭山蝌蚪文被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3.4 梅花篆字

        “梅花篆字”是書畫結(jié)合的工藝品。相傳民國年間,山東惠民人郭敬齋流落宿州蘄縣,將祖?zhèn)鞯拿坊ㄗ衷谒拗萘鱾鏖_來。梅花,俗稱“五?;ā保钍苊耖g喜愛。梅花篆字是在篆字基礎(chǔ)上,將梅花枝干穿插于字里行間,將書與畫結(jié)合,花與字相融,色相艷麗,富有裝飾性,適應人們愛梅、賞字的愛好。因一般人認為不常用的篆書難識難寫,畫梅也非易事,兩者兼能更屬不易,兩者兼容更非尋常,所以過去宿州等地百姓夸獎某人有文化有能耐,常說他“能寫一手梅花篆字”;更有甚者,說某人“雙手能寫梅花篆字”。 梅花篆字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為制作的快捷方便,并適應百姓的文化水平和審美習慣,制作者往往會對作為梅花篆字基干的篆字作“俗化”處理,所書的篆字早已不再是規(guī)范的篆書?,F(xiàn)代,為適應人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識認習慣,制作者則常將篆字轉(zhuǎn)換成帶有一定篆意的簡化字楷書。梅花篆字和碭山梅花篆字分別被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3.5 花鳥字

        “花鳥字”是流傳于宿州等地的書畫結(jié)合的民間藝術(shù),因所書漢字筆畫多用花鳥圖案表示而得名。因字是畫成,故又名畫字。又因字上常裝飾龍鳳圖案,故又名龍鳳字、龍鳳書法?;B字從先秦鳥蟲書發(fā)展演變而來。東漢蔡邕用板筆寫“飛白書”以及歷代藝人用“鳥蟲書”為器物做裝飾時,字的筆畫圖案你增我補,文字筆畫被花鳥魚蟲等圖案所代替,鳥蟲書漸向花鳥字演變。書寫者用毛筆、排筆,更常用木片、竹片等特制的工具,并列蘸上不同色彩,在較硬厚的紙張上行筆,正側(cè)不停變化,橫涂豎抹,上下翻飛,一氣呵成,快速刷出粗細變化盤旋曲折的立體線條。現(xiàn)代花鳥字書寫的內(nèi)容多是人們所熟悉的吉祥美好語句,結(jié)構(gòu)按行書的基本字形組成,字里藏畫,線條流暢,富有節(jié)奏韻律,增強了文字的意趣;形式上生動飽滿有裝飾意味,色彩上紅綠為主,五彩繽紛,艷如彩虹,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整體呈現(xiàn)喜慶吉祥等多種效果,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

        此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宿州書畫還有蕭縣剪紙、靈璧磬石雕、碭山年畫等,市級的還有靈璧剪紙鐘馗、蝶翅畫、埇橋剪紙、蕭縣碳精畫、碭山烙畫等。

        4 有關(guān)宿州書畫流派的語詞

        宿州地處我國南北之間,受各方影響,書風畫風多種多樣,傳承有序、公認度高、影響較大的宿州書畫流派語詞是“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是形成于蕭縣的水墨寫意畫畫派,發(fā)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發(fā)展壯大于清末民初,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傳統(tǒng)。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精美石器、陶器與玉器,說明蕭縣原始社會末期的經(jīng)濟、文化和藝術(shù)較為發(fā)達,可見蕭縣書畫有悠久的藝術(shù)本原。出土的漢畫像石和南北朝畫像磚圖案簡約傳神;唐代蕭窯瓷器上的折枝花鳥繪飾洗練暢達,“顯然受到當時畫風的影響”。宋代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曾到蕭縣揮毫,他追求神似的創(chuàng)作和強調(diào)神韻的理論對蕭縣書畫產(chǎn)生深遠影響。明朝蕭縣知縣鄭恕“能賦詩,善書畫,好古博雅”,扶植當?shù)匚娜水嫾?,許輝祖、王之麟、王國輔等書畫家脫穎而出,在徐淮一帶頗有影響,為“龍城畫派”的形成從理論、隊伍以及作品題材風格上奠定了基礎(chǔ)。清中晚期,蕭縣有吳作樟、張?zhí)健⒙肥a南、侯子安、謝來占、王為翰、袁汝霖、劉云巢等十余位畫家聚集龍城,吟詩書畫,切磋技藝,探尋義理,一些畫家與揚州八怪交往甚密,深受其影響。他們沖破籠罩畫壇的“四王”畫風,追逐時代新潮,藝術(shù)思想趨于一致,技法意趣趨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種師法自然、闊筆寫意的新畫風,“龍城畫派”一時聲聞遐邇,清代《墨林史話》和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以及嘉慶《蕭縣志》等均有記載?!肚迨犯濉份d:蕭縣人能書善畫,蔚成風氣,“作者相望,大雅為群,下及婦孺,均持名教,金石成錄,詩歌升堂”。近現(xiàn)代以來,蕭縣書畫繁榮,名人輩出,成果輝煌,以新文化與美術(shù)運動先驅(qū)王子云為先導,劉開渠、朱德群、王肇民、王青芳、蕭龍士等蕭籍大家,在中國書畫、雕塑、油畫、水彩畫、版畫、美術(shù)考古、美術(shù)教育等領(lǐng)域皆有開拓性建樹,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堪稱現(xiàn)代美術(shù)史之奇觀。自明清以來,水墨寫意畫法成為蕭縣人難以割舍的情愫與傳統(tǒng)。蕭龍士是當代“龍城畫派”的領(lǐng)軍人物,他和歐陽南蓀、劉夢筆、劉惠民、馮雨村、趙宗基、鄭正、閻梓昭、吳燃、卓然、郭公達、歐陽龍、葛慶友、薛志耘、蕭承震等畫友、弟子一起廣收博取,自成一格,形成了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當代“龍城畫派”。一般所稱的“龍城畫派”,特指以蕭縣畫家為主體,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水墨寫意畫風,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以潑辣豪放的筆墨寫實,以個性強烈的闊筆寫意,質(zhì)樸無華,堅勁灑脫,率直豪爽又秀雅含蓄,師古而不泥古,重傳統(tǒng)又師法自然、多有創(chuàng)新,有著“重傳統(tǒng)、重筆墨、重生活”的鮮明特征,隊伍構(gòu)成上則以擁有眾多名家而自成一派[2]。

        5 本土書畫大家與宿州有關(guān)的名號

        出生和活動于宿州的書畫名家眾多,限于題意和篇幅,謹介紹幾位本土書畫大家署名落款與宿州本土地名有直接關(guān)系的稱呼名號。

        5.1 龍城一士

        “龍城一士”是書畫家蕭龍士名字的本意。蕭龍士(1889-1990),原名品一,字翰云,蕭縣人,書畫家和美術(shù)教育家。1925年畢業(yè)于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術(shù)??茖W校,受教于潘天壽、諸聞韻,求教于吳昌碩。后與王子云、李可染等共創(chuàng)徐州美術(shù)學校。并立志畫學,做“龍城畫派”一士,遂易名為“龍士”。20世紀40年代師從齊白石,書畫上追八大石濤,傳揚“龍城畫派”,下啟江淮寫意畫派,擅畫竹、梅、菊、松、蘭草、荷花、牡丹、雁來紅等題材,畫風融南吳北齊于一體,儒雅酣暢,質(zhì)樸淳厚,沉雄老辣。先后任蕭縣師范講習所教師、蕭縣教育局教育委員、徐州藝術(shù)專科學校教師、蕭縣中學教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安徽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安徽省書畫院名譽院長,代表作品有《蘭香四時》《香遠益清》《雄雞唱曉圖》等,出版有《蕭龍士畫集》《蕭龍士蕙蘭冊》《蕭龍士百壽畫集》《蕭龍士百壽紀念集》《蕭龍士書畫集》以及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蕭龍士》(大紅袍)等。蕭龍士為當代“龍城畫派”“江淮大寫意畫派”的領(lǐng)軍人物。逝世時,有挽聯(lián)譽其為“龍城一士,士林鉅龍”[3]1106。

        5.2 宿城二梅

        “宿城二梅”是書畫家梅雪峰、梅純一父子兩人的并稱。梅雪峰(1888—1968),名其藻,字鑒衡,埇橋區(qū)人,書畫家、篆刻家。先后任教宿縣高等學校、安徽省立第四甲種農(nóng)校等。先后任安徽省文聯(lián)理事,安徽省文史館館員。早年長于山水,有巨幅畫作《三峽歸云圖》《瀟湘白云圖》,后以花鳥為主,喜畫梅花、松柏、枇杷、 荷花、水仙等。畫作清麗儒雅,秀潤可人。書法精于篆、隸,篆刻亦有成就,出版有《梅雪峰畫集》等。梅純一(1906-1997),國畫家,幼承家學,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學習,師從呂鳳子、徐悲鴻、陳之佛,潘玉良等人。以花鳥畫見長,作品有《春花秋實圖》《梅花圖》《秋實圖》等。畫作構(gòu)思奇巧、雄渾厚重、蒼勁樸拙、充溢陽剛之氣。先后在宿縣省立中學、崇真中學、宿城第一中學、宿城第二中學、宿州師范專科學校任教,副教授、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宿縣地區(qū)文聯(lián)名譽主席,出版有《梅純一畫集》等。梅氏父子居宿城,以梅姓,皆以畫梅有嘉聲,故有“宿城二梅”之稱譽[3]1107。

        5.3 老汪湖人

        “老汪湖人”是書法家李百忍之別署。李百忍(1927-1999),號蘊威,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埇橋區(qū)解集人,因解集位于老汪湖,故有此別署,以志不忘故鄉(xiāng)的深情。1950年至1952年就讀于華東軍大藝術(shù)系,1957進修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shù)系,師從沈子善。先后任華東軍區(qū)文化部文藝助理員、宿縣地區(qū)文聯(lián)主席、中國書協(xié)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行、草、篆、隸皆能,以行書、狂草名世。他的行草結(jié)構(gòu)奇險、中鋒多變、圓筆方折、塔式方形、三角留白、氣勢磅礴、跌宕天成,別具面目。在書法理論研究上,提出了“二度創(chuàng)作”論(脫化生新和創(chuàng)作生新),出版有《楷書字帖》《書法初步》《李百忍書藝文錄》《李百忍行草書法集》《李百忍書法藝術(shù)》《張旭與草書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我見》等。同時享受國務(wù)院雙份特殊津貼殊榮[3]1109。

        6 有關(guān)宿州書畫稱譽的語詞

        宿州有很多特產(chǎn)特色為人所稱譽,如“中國酥梨之鄉(xiāng)”“中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中國嗩吶之鄉(xiāng)”“中國馬戲之鄉(xiāng)”等,有關(guān)宿州書畫稱譽的語詞主要有以下幾個。

        6.1 書畫之鄉(xiāng)

        “書畫之鄉(xiāng)”是蕭縣的稱譽。蕭縣書畫源遠流長,新石器和良渚文化的玉雕、彩陶,商周青銅器物上的圖案和瑞獸圖像,漢代以形寫神的畫像石刻,唐宋元時期“蕭窯”陶瓷器物上的花鳥蟲魚,為蕭縣書畫奠定了基礎(chǔ)。明清以降,水墨寫意在蕭縣大興,先后出現(xiàn)了吳作樟、張?zhí)?、張逢臣、路蔭南等書畫家,他們都以渾厚豪放的風格見長?,F(xiàn)代畫家人才輩出,有法蘭西學院藝術(shù)院終身院士朱德群,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劉開渠,教授王子云、王肇民、王青芳及安徽省美協(xié)名譽主席蕭龍士等名揚海內(nèi)外、引領(lǐng)風氣的一代大家和眾多名家。受他們影響,蕭縣書畫形成了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愛好者達3萬多人,擅長書法丹青者達數(shù)千人,形成了一支規(guī)模浩大的民間書畫隊伍。書畫社團眾多,各種規(guī)模的書畫展經(jīng)常舉辦,書畫作品風格多種多樣。城區(qū)建有集書畫創(chuàng)作、裝裱、展覽、交易、鑒賞于一體的書畫藝術(shù)一條街。1980年,李苦禪為蕭縣題寫了“國畫之鄉(xiāng)”的贊語,1981年,全國第一家縣級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1993年,文化部命名蕭縣為“中國書畫藝術(shù)之鄉(xiāng)”。蕭縣農(nóng)民畫、蕭縣書畫分別被列入省、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4]。

        6.2 書法之鄉(xiāng)

        “書法之鄉(xiāng)”是埇橋區(qū)的稱譽。埇橋區(q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書法藝術(shù)有淵源、有基礎(chǔ)。因運河之便,宋代歐陽修、蘇軾、蔡襄等文人大家多次行經(jīng)停留,留下詩文墨寶,民間學書之風日盛;明清之交,周廷棟、賈善價、任柔節(jié)、牛北瞻等“埇上四子”及清知州高其佩、李清瑞等的書法名噪一時。受此遺風熏染,埇橋人歷來崇尚書藝,民間能寫善書者眾多。新中國成立前后,有余松嶺、梅雪峰、李亦莊等人書法名揚江淮,之后有劉浚川、孟繁青、王少石、趙琦等知名書法大家。改革開放后,先后走出了李百忍、張良勛、李士杰等三任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埇橋區(qū)現(xiàn)有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20余名,省級會員近200余名,有38個基層書法家協(xié)會分會,會員多達500多人,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書法創(chuàng)作隊伍。具有一定水平的書法愛好者數(shù)千人,居全省之首。2008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授予埇橋區(qū)“中國書法之鄉(xiāng)”稱號[5]。

        6.3 鐘馗畫之鄉(xiāng)

        7 有關(guān)宿州書畫的民謠

        民謠是風俗民情的反映,既有時代性,也有地域性。民謠是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社會生活、社會輿論及社會思潮的民間表達,從中可以“觀風俗,知厚薄”。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謠,內(nèi)容包羅萬象,而有關(guān)書畫的民謠在別處是很少有的。宿州民間流傳的有關(guān)本土書畫的民謠,多是反映風土人情、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順口溜,從中可見宿州人熱愛書畫的風俗,以下?lián)駧桌鲋?/p>

        (1)“家有金銀垛,沒有書畫不為闊”。 流傳在宿州一帶的民謠。垛,指整齊地堆積成的堆,如麥垛、草垛等。家有金銀垛,是說家里經(jīng)濟上非常富足,金銀都堆積成垛了。但在宿州人看來,即便如此,家中如果沒有書畫也只是個土財主,算不上闊氣。可見宿州人對書畫藝術(shù)的熱愛,對以書畫為代表的文化的重視,對精神富有的追求。宿州人把物質(zhì)的富有和精神的高貴分得很清楚。

        (2)“一進屋門亮堂堂,中堂字畫掛滿墻。吳作樟坐中堂,張?zhí)搅袃膳??!边@是在清乾隆時期之后,蕭縣一帶流傳著的一首民謠,從中至少可以看到以下三點。

        第一,宿州的書畫風氣。首先是宿州書畫的欣賞風氣。宿州人熱愛書畫,蔚成風氣,有悠久的歷史,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習俗。人不分尊貴貧賤,在他們所居之處總要布置些他們喜愛的名人書畫?!耙贿M屋門亮堂堂,中堂字畫掛滿墻”,墻懸書畫,官衙府邸會平添些雅致文氣,民居茅舍也會蓬蓽生輝,給人“一進屋門亮堂堂”的感覺。從“掛滿墻”也可見人們不厭其多的熱愛程度。幾百年來,宿州人熱愛書畫的習俗流傳至今,且隨著社會發(fā)展,有愈來愈盛的趨勢,每逢結(jié)婚、過年、蓋新房,人們總愛以書畫相贈,作為最珍貴的禮品,從中可見宿州人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追求。其次是宿州書畫的創(chuàng)作風氣。欣賞活動要以創(chuàng)作及其作品為基礎(chǔ),創(chuàng)作活動與藝術(shù)作品培養(yǎng)了欣賞者及其審美情趣,同時欣賞與需求又促進了創(chuàng)作活動的進行,創(chuàng)作與欣賞是互動的關(guān)系。從民謠的一二兩句的“掛滿墻”,也可以看到宿州出畫家,能書善畫者眾;從三四兩句可以看到,宿州人房間內(nèi)布置的書畫多是本地書畫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欣賞的是有濃郁本地特色偏重豪放厚重一路的作品。吳作樟,據(jù)嘉慶十九年版《蕭縣志》記載:字文潔,號云鄰。尤善書,亦善畫。曾書金陵佛寺“大雄寶殿”四字,徑數(shù)尺,觀者悚然。張?zhí)剑止俺?,號樂園,別名銀嶺山樵。書法師承顏魯公,氣魄宏大,功力深厚,精于花鳥畫,所作栩栩如生,甚得天然機趣。吳作樟與張?zhí)綖楸硇值埽麨猷l(xiāng)親作中堂、楹聯(lián),故一時有“吳作樟坐中堂,張?zhí)搅袃膳浴敝Z。

        第二,宿州的書畫布陳?!皡亲髡磷刑?,張?zhí)搅袃膳??!敝竻亲髡恋闹刑米髌窇覓煸谔梦莸恼虚g,張?zhí)降膶Ψ髌贩謷煸谥刑米髌穬膳裕陀^如實而又通俗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本地室內(nèi)書畫陳設(shè)的格局,這也是古代居室正堂中國書畫懸掛的標配。廳堂布置書畫時,需將尺幅大小、書畫內(nèi)容搭配,不能形制尺幅上中堂對幅同大小或內(nèi)容上書畫清一色。往往正中懸掛中堂立軸畫,兩邊分掛“字對”;或中間懸掛中堂立軸書法,兩側(cè)懸掛“畫對”。從“吳作樟坐中堂,張?zhí)搅袃膳浴边@句民謠中,可見宿州人不僅熱愛書畫,而且十分講究書畫裝裱和懸掛的藝術(shù),體現(xiàn)出宿州人書畫審美的素養(yǎng)和能力。

        第三,畫家各有自己的擅長。相對而言,可能吳作樟更擅長書畫大幅作品,張?zhí)礁瞄L書畫條幅作品。中堂,一般為一整張宣紙,尺幅比較大,需要創(chuàng)作者具有熟練的技法和整體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條幅,一般為一整張宣紙對裁,相對小一些。中堂和條幅,不僅形制尺幅不同,而且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要求也有差異。

        (3)“大寶家里畫案大,全家圍著練書畫。爺爺揮筆《石門頌》,奶奶潑墨蟹魚蝦。爸爸勾染黃山松,媽媽工筆牡丹花。大寶畫幅《八駿圖》,奔向四個現(xiàn)代化。畫鄉(xiāng)人,愛書畫,代代都是書畫家?!边@是一首20世紀80年代之后流傳在蕭縣的一首民謠。從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之后,經(jīng)濟條件變好了,愛好書畫的蕭縣人在家里添置了獨特的家具大畫案,一家三代圍著畫案練書習畫,書法、繪畫,工筆、寫意,花鳥、山水,各有所好,形象地表現(xiàn)了書畫之鄉(xiāng)蕭縣人對書畫的熱愛,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

        (4)“豎用竹,橫用花,鳥魚替換撇捺,點換太陽蝴蝶小花,山水螺線畫其他。”此語為寫花鳥字時,用動物、植物、山水、天體等形象圖案替代漢字筆畫的口訣,也是人們對花鳥字筆畫巧妙地融字、畫于一體的直觀感受。

        (5)“重切畫山,輕掃畫水。輕顫畫龍身,重抖畫螺線,前后錯筆畫成山?!贝苏Z為寫花鳥字時,畫動物、植物、山水、天體等形象圖案的運筆方法,具體方法有切、掃、顫、抖、轉(zhuǎn)、點、錯筆等。

        (6)“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泵坊ㄗ值淖掷镄虚g穿插梅花枝干,筆畫周邊或疏或密圈點鑲嵌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點綴,原本呆板單調(diào)的篆字筆畫變得曼妙搖曳,婀娜多姿,色彩繽紛。此語為人們對梅花篆字花字相融、書畫結(jié)合的直觀感受,也是梅花篆字書寫時要把握的準則及書寫后應達到的獨特效果。

        (7)“頭如斗,國字臉;掃帚眉,鴨蛋眼;秤砣鼻,下端寬;血噴口,獠牙尖;絡(luò)腮胡,耳毛翻;揚正氣,眉宇間。”這是一首流傳在靈璧縣一帶的關(guān)于靈璧鐘馗畫的民謠,概括了靈璧鐘馗畫中鐘馗的面部特點,也可稱為畫鐘馗頭部的口訣。從中可以看到以下兩點:

        第一,靈璧鐘馗畫造形的特點:“頭如斗”,頭大是古代中國人物畫的特點,不像西畫和現(xiàn)代美術(shù)那樣寫實,講求人的頭部與身體“站七坐五盤三半”的比例,尤其是畫鐘馗這種民間尊崇的亦人亦鬼亦神的人物,也要與古代《帝王圖》畫帝王一樣,為突出其威嚴,頭部要畫得大一些;“國字臉”即方正臉型,為中國傳統(tǒng)推崇的男性正派人物的標準面相,使人感覺大度,沉穩(wěn),有力量,通常被認為具有堅毅、剛強、果敢的性格;“掃帚眉、鴨蛋眼”,“掃帚眉”就是眉頭聚在一起,眉尾卻散得很開,像一支掃把的眉毛?!傍喌把邸?,眼形大而圓,且眼珠白多黑少的眼睛,赫然有神。一般認為有這種眉眼的人個性強、脾氣大、性格倔、爽直粗魯,如李逵、張飛等形象都長著這樣的眉眼;“秤砣鼻,下端寬”,指山根豐隆、鼻梁挺直、鼻翼飽滿、端正沉穩(wěn)的鼻型。一般認為這樣鼻相的人,是自信心強,為人正直,寬厚大方,很靠得住的人;“血噴口,獠牙尖”,大而紅的口,長而尖的牙,突出其猙獰恐怖、威武兇猛、讓人望而生畏的一面,強調(diào)其驅(qū)鬼降魔的威力,保佑善良平安的能力,目的在于給陰陽兩界的魑魅魍魎等丑類以威懾;“絡(luò)腮胡,耳毛翻”,從腮幫一直延伸到下巴的胡須名絡(luò)腮胡。歷史上,胡須厚重常被作為男子智慧、氣力、氣概、風度等的象征,如關(guān)公等的形象。耳毛不是順勢而下,而是與胡須一起向上翻揚,更增添形象的氣勢,令人想起中國繪畫史上的“頰上三毛”的故事:“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串嬚邔ぶ?,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碑斎?,絡(luò)腮胡也給人儀容不整、不修邊幅等負面聯(lián)想,這也與鐘馗落魄文人的身份相合。

        第二,靈璧鐘馗畫傳神的要求:鐘馗形象寄托了百姓的美好愿望,是正義、善良的化身,因此無論畫其冠冕堂皇還是衣冠不整,都要有一身正氣。這種正氣在前述臉型、五官、胡須等形的一一描繪中要分別體現(xiàn),正所謂“以形寫神”;同時要“揚正氣,眉宇間”,要求這種正氣須在鐘馗形象的眉宇間集中體現(xiàn),正所謂“傳神阿堵”。從上可見,靈璧鐘馗畫大膽夸張面部五官,面目猙獰,雙目炯炯,鼻梁凸出,強調(diào)形象表情精神,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及后來百姓家大門上的門神年畫異曲同工,這些形的特點、神的要求既符合傳統(tǒng)文化,又適應百姓的民俗習慣和心理需求。

        通過以上的內(nèi)涵解讀及文化透視,可見一地的方言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宿州方言特有的書畫語詞顯示出宿州地區(qū)特有的書畫文化資源和特有的書畫歷史經(jīng)驗,也顯示出宿州百姓特有的風土習俗、精神追求及心理積淀,是宿州社會文化生活一個重要方面的特殊反映。

        [1]郭沫若.周代彝銘進化觀:青銅時代附錄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317-318

        [2]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蕭縣志(1986-2005)[M].合肥:黃山書社,2011: 473-492

        [3]宿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宿州市志(1988-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1106-1109

        [4]宿州文化春秋編委會.宿州文化春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48

        [5]胡秋源,朱紹儉.埇橋書法大觀[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12-13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2.013

        H136

        A

        1673-2006(2017)12-0051-07

        2017-10-09

        孟方(1958-),安徽宿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文藝學,文化學。

        劉小陽)

        毛片无码高潮喷白浆视频|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91| 亚洲国产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久久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桃色蜜桃av影院|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 桃花色综合影院| 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亚洲а∨| 亚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水蜜桃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欧美视频九九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诱惑| а天堂中文地址在线| 四川老熟女下面又黑又肥| 亚色中文字幕| 青青操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av一区| 精品www日韩熟女人妻|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91亚洲欧洲日产国码精品|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做法|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丝袜图片|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丝袜美腿在线视频| 女人高潮被爽到呻吟在线观看| 乱子伦av无码中文字幕| 五十路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日韩成人大屁股内射喷水| 日本少妇被爽到高潮的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六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