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赫然
摘 要:文化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zhì)與精神成果的綜合,而語言身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交流工具,本身也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離開了文化學習語言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學習英語就要認識英美文化。對英美文化傳統(tǒng)背景的認識;相關書籍以及原文名著的閱讀;英美日常生活中現(xiàn)象的熟悉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的欣賞等,都可寓教于樂,增加學生認知的深度和廣度。
關鍵詞:英美文化;語言教學;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3-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91
一、英美文化與英語學習的關系
小學生剛剛學習英語時,都會發(fā)生這樣一個小故事:比如本班的英語老師姓李,在剛開始上英語課的時候?qū)W生見到老師都會叫teacher李,這時候老師就會糾正學生,不應該叫teacher李,而是應該叫Mr,Mrs或Miss李。這就反映出了英語學習與文化學習不均等的問題。在中國課堂上,學生們一般都把自己的老師稱為某某老師,而轉(zhuǎn)化到英語上,同學們自然而然地便會稱某某老師為teacher X,而不是按照英美的習慣將老師稱為Mr,Mrs或Miss。這樣因為 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語學習時的不準確。
其次,對于英美文化背景的學習,有利于我們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更好地交流。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外國人士普遍反映和中國人用英語交流時感覺中國人說話語氣有些硬,這也是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導致的。比如同樣是要一杯咖啡,英語為母語的人士一般問法為 May I have a coffe please。而中國人一般會說Can you give me a cup of coffe?這樣是基于中國人買東西時會說:“我要一杯咖啡?!痹谘哉Z上并無不禮貌的意思,但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會讓人覺得這句英語說得很生硬,從而產(chǎn)生誤會,如果了解了英美文化后,這樣的誤解便會極少出現(xiàn)。
另外,英語里的短語非常多,如果只按字面翻譯,而不懂其中文化背景后面延伸的意義,則根本無法理解其含義。如漢語中的成語“胸有成竹”,直譯過來就是胸腔里有一根竹子,不懂中國文化背景之人乍見到這個成語,便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含義。反觀到英語中,書面語如Red herrings,書面翻譯過來是紅鯡魚,學生倘若在閱讀中見到這個詞,便是聯(lián)系上下文,也無法得知其中的含義。而如果了解歐美文化背景便會知道在北美地區(qū)紅鯡魚是用來訓練獵犬,看獵犬會不會受到氣味干擾而不能搜尋到護理的氣味,因而Red herrings的引申義為干擾項。再如英語口語中“房間里的大象”,在口語中十分常見,意指顯而易見但又誰都不愿談論的問題,若不事先知道短語的意思,則很難領會到談話的內(nèi)容。因而,英美文化背景的學習可以說是英語語言學習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二、英美文化與課堂學習的關系
首先,身為英語教師,應當不只是對英語詞匯和英語語法了如指掌,更應對英美文化背景有著極大的了解。如果想給學生一杯水,那么身為老師,自己應該有一桶水。如果教師在課上單講枯燥乏味的英語語法與英文單詞,課堂便會無聊許多,而如果教師深層次地了解英美文化,就可以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了,而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極大調(diào)動。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常常和語文教材一樣,選取英文名著中的一個片段作為課文來學習,同時將選段中的新單詞作為應掌握詞匯要求學生背誦,從而分析文中語法結構來學習文中語法。而英語語法大體(幾個時態(tài)變化和從句句型)大多已在高中學完。高中課本上的文章還是為讓學生學習語法單詞而作,從文章的角度看文筆會顯得比較稚嫩。但大學英文課本里的文章選段,則全是摘自英文原著的名家名段,其行文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到英語語法和單詞,而是運用本身母語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行文更注意的是文學風格,而句子也不會為了學生方便學習而生搬硬套某些語法。因而,學生在大學學習課文時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事,單詞都認識,語法結構也無甚出奇,但就是總也明白不了課文句子的含義。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情形:同一句話,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的文意推斷,自己的英語水平,再發(fā)揮想象,會有好幾種不同的答案出來。從這里我們就看出了文化背景對于閱讀理解,并且是課堂上的閱讀理解有多么重要。在英美日常生活中的閱讀自不必說,生活中的英文不是中學課本上的文本,為了照顧學生而作,而是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各種說明)或?qū)I(yè)性(如各種學術論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俚語或者專業(yè)詞匯,而這些俚語及專業(yè)詞匯則是很難在課本上學到。專業(yè)詞匯還可通過專業(yè)學習來背誦,而英美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俚語則只能通過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在實現(xiàn)。相對于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本,也不僅僅是背單詞,學語法那么簡單了,大學是學生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的一個關鍵平臺,其教育也不能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而在于深層次的提高。大學英文課本上的文本內(nèi)容不應拘泥于學習其表面,更要學習每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底蘊。
那如何提高學生的英美文化修養(yǎng)?其一自然是閱讀相關書籍。正所謂術業(yè)有專攻,如想快速了解英美文化,除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外,閱讀相關書籍是方便快捷的途徑。也可以觀看英美文化為背景的影視作品,相比書籍中的文字,影視作品的信息量更加生動直觀一些。并且相比枯燥的文字,影視作品娛樂性更強些使學生在學習時不感到單調(diào)而能了解英美人士日常生活時的風俗習慣。
總之,語言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學習語言等于學習文化,而學習一國之文化,則必要學習這一國之語言。在英語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把對文化的學習深入到英語語言的學習中,則既可以調(diào)節(jié)課堂枯燥的學習氣氛,又可以寓教于樂,讓學生的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都有較大的提高,為英語教學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惠蓮.英美文化知識與大學英語教學[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20(4):98-100.
[2] 李麗.英美文化與英語教學[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5(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