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波+陸啟越+范玉鵬
摘要: 大學社會評價機制是保證高等教育社會評價活動有效進行,使其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構造及其運行原理。大學社會評價機制主要包括評議機制、排名機制和認證機制三種類型?!半p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有利于完善政府的宏觀質量管理,為政府的教育決策提供參考;有利于診斷高校的教育質量,為高校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提供依據(jù);有利于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大學建設,為社會監(jiān)督大學發(fā)展提供信息來源。應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評估制度,加強多元社會評價主體建設,提高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以強化大學社會評價機制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管辦評分離;大學社會評價;機制;評議;排名;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6-0026-06
收稿日期:2017-10-2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管理學)一般課題“管辦評分離背景下大學社會評價體系與機制的研究”(16BGL172)。
作者簡介:余小波(1961-),男,湖南安鄉(xiāng)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陸啟越,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范玉鵬,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在我國,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類社會組織逐步發(fā)展成為影響政府決策和推動政府改革的強大力量,各種社會力量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得到認可和重視。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改委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明確表示,遴選確定建設高校堅持公平公正、開放競爭、擇優(yōu)建設的原則,利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采取競爭優(yōu)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tài)篩選的方式進行。因此,深入探討“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的價值與策略,努力發(fā)揮大學社會評價機制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雙一流”建設,是當前理論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社會評價機制的內涵與構成
根據(jù)辭海的解釋,“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生物學和醫(yī)學通過類比借用此詞,指生物體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其間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過程。后來,“機制”一詞被廣泛地用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多指其內部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guī)律。
高等教育社會評價還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目前這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還不多。有學者主要從外部質量評估體系角度進行劃分,把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分為認可評價、認證評價和社會評價三種。其中,認可評價是政府部門對高校設立時所進行的合格性評定,具有強制性和廣泛性。認證評價是指由社會中介組織發(fā)起并具體實施,根據(jù)權威性的認證標準和規(guī)范化的認證程序對高?;驅I(yè)的質量水平進行外部質量審查,成功通過審查則獲得認證。社會評價又稱多元化的市場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學排名[1]。還有學者依據(jù)馬丁·特羅關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變化的分析模型,將高等教育評價模式分為以英國為代表的保證模式、以中國為代表的評估模式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認證模式三種[2]。
筆者認為,大學社會評價是除政府和大學之外的社會力量對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而大學社會評價機制則是保障大學社會評價活動有效進行,使其功能得以實現(xiàn)的構造及其運行原理。依據(jù)哲學社會評價論中社會評價主體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普遍的個人評價、社會輿論評價和權威評價三個基本層次[3],大學社會評價機制可分為評議機制、排行機制和認證機制三種基本類型。
評議機制屬于普遍的個人評價,是高等教育系統(tǒng)之外非官方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家長、校友、用人單位、捐贈人、社會慈善機構等)根據(jù)自身的立場、經(jīng)驗和價值觀對高等教育作出的價值判斷。評議機制沒有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各評價主體可以隨時隨地、自由地發(fā)表對高等教育質量的看法,因而是理性化和統(tǒng)一的社會評價的材料來源,是社會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和最迅速的表達方式。同時,由于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廣泛參與,評議機制能夠比較直觀地反映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期望和要求,是社會評價機制中最貼近社會、最能反映公眾真實感受和想法的評價機制,能有效地匯聚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評價,從而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質量氛圍,喚醒公眾的質量意識,規(guī)范高校的質量行為。
排行機制又稱排名機制,是當前全球最為普遍、最為通用的一種大學社會評價機制。從目前世界各國高校排行的情況來看,高校排行主要是由新聞或網(wǎng)絡媒體、科研機構和民間團體組織實施的,通過使用一整套規(guī)范的評價指標體系和來自大學或者公共部門的數(shù)據(jù),將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基本內容歸結為可比的數(shù)量指標,最后加權匯總后形成的排序。雖然大學排行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批判和質疑,但它不僅仍然存在,并且快速發(fā)展。盡管為學生和家長擇校提供信息服務是大學排行出現(xiàn)的最初原因,但在客觀上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越來越大。首先,大學排行能為社會、政府和高校提供基本的質量信息,有利于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信息的需求,提高政府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其次,大學排行能為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改進提供依據(jù),從而有助于各高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再次,大學排行還有助于引導大學之間的競爭,激發(fā)大學的辦學活力,促使大學不斷提升辦學水平。
認證機制是社會評價機制中最為規(guī)范、最為成熟的機制,最早為美國所確立。高等教育認證是指經(jīng)相關部門認可或授權的社會中介機構,依據(jù)科學化的認證標準和規(guī)范化的認證程序,通過院校自我評價和專家現(xiàn)場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對高校(或專業(yè))的辦學質量和水平進行審查,成功通過審查則獲得認證。作為社會評價機制中最規(guī)范、最權威的一種機制,認證機制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認證機制通過權威的第三方機構鑒定高等院校或專業(yè)的教育質量水平,使達不到基本質量要求的高等院校被排除在獲得信任和“鑒定通過”的行列之外,從而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質量水平。其次,認證機制的作用不僅在于鑒定院?;驅I(yè)的質量水平,還在于診斷院?;驅I(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服務于高校的質量保障和質量改進。再次,認證機制通過后續(xù)考察和周期性復評,對被認證學?;驅I(yè)進行持續(xù)性考察,保證質量認證活動的連續(xù)性,進而推進高校或專業(yè)質量的持續(xù)改進[4]。endprint
二、“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的價值與意義
“雙一流”建設標志著大學發(fā)展由政府選擇性發(fā)展向大學競爭性發(fā)展的模式轉變?!半p一流”建設是大學職能充分展現(xiàn)的過程,是大學學術生產(chǎn)力提升的過程,有賴于大學的綜合改革與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推進[5]。社會評價機制是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管辦評分離”的重要一環(huán),“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有利于完善政府的宏觀質量管理,為政府的教育決策提供參考;有利于診斷高校的教育質量,為高校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提供依據(jù);有利于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大學建設,為社會監(jiān)督大學發(fā)展提供信息來源。
1.有利于完善政府的宏觀質量管理,為政府的教育決策提供參考。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具有濃厚的國家中心模式色彩,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建設帶有很強的政府管制與行政控制色彩,一流大學或一流學科建設主要采用選擇性資助發(fā)展政策而不是競爭性分配方式,這不僅導致高校之間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而且也使得高校之間由于缺乏競爭而喪失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動力和活力[6]?!半p一流”建設的政策導向是“扶優(yōu)扶強”,政策目標是大學以及學科發(fā)展的“百舸爭流”,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必須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來破除大學身份固化,激活大學活力。“雙一流”建設中引入社會評價機制,一方面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政府集權式的管理方式,徹底改變政府部門主導的一元化評價模式,發(fā)展成為一種多元的、以社會評價為主的模式,促使政府對大學的管理從“政府控制模式”轉向“政府監(jiān)督模式”,真正履行好高等教育質量管理者的職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全方位、多角度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高等教育質量信息,建立高等學校和政府、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橋梁,為政府部門的教育管理和決策提供反饋,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決策的科學性。
“一流”是追求卓越的結果,也是“獨具一格”的體現(xiàn)。“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與“雙一流”建設的目標——“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相契合。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政府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高水平大學和學科的差別化發(fā)展,強調為任何具有特色和優(yōu)勢的高校和學科提供公平的財政支持,充分調動院校自我管理、凝練特色的積極性,促進高校個性化發(fā)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必須改變以往的政府評價模式,引入社會評價機制。因為政府部門主導的評價主要體現(xiàn)國家的意志,其評估的目的、內容、方法、指標體系都強調規(guī)范性和統(tǒng)一性,無法兼顧高校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社會的多樣性需求。“高校為了迎合政府部門的評估,必然會將自身的價值取向與政府部門保持一致,這勢必會影響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特色化發(fā)展?!盵7]“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需要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而多樣化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從根本上是要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標準?!盵8]社會評價機制具有主體的多元性、內容的多樣性和標準的差異性等特點,不同于政府教育部門評價的單一質量標準?!半p一流”建設中引入社會評價機制,有利于引導大學向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促使大學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地域特點和自身定位相結合,從而形成個性化的發(fā)展理念,并在個性化發(fā)展理念的指引下,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發(fā)展道路,形成具有“中國個性”的大學發(fā)展模式。
2.有利于診斷高校的教育質量,為高校教育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提供依據(jù)。一流是一個比較概念,世界一流大學是在歷史競爭中形成的比較優(yōu)勢。盡管人們對何謂“一流”的認知還很不一致,但權威的世界性大學排名或學科排名的評價標準中一般都內含了“世界一流”的標準,主要包括實力、貢獻和聲譽等核心指標。從“世界一流大學”核心指標的相關性來看,實力、貢獻和聲譽等指標是一個相互影響、互為支撐的統(tǒng)一體,實力是前提,貢獻是核心,聲譽是保證??梢姡耙涣鳌辈⒉皇菃我蛩鼐€性評價的結果,而是融實力、貢獻和聲譽為一體的綜合性概念[9]。近年來,從各個大學排行榜來看,盡管不同的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數(shù)據(jù)來源各不相同,但權威的國際或國內大學排行榜客觀上對高校的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高校而言,權威的大學排行機構通過建立規(guī)范的指標體系和廣泛收集客觀的數(shù)據(jù)而形成的大學排行榜,它能幫助高校診斷問題、找出差距,進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制定有針對性的大學發(fā)展戰(zhàn)略。同時,高等教育的全球性競爭加劇了院校之間的等級分化,我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實現(xiàn)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就必須具有國際視野,通過對比我國大學在權威的國際大學排行榜所處的地位,分析國際大學排行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找出自身與“世界一流”的差距,這樣才能為“雙一流”建設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從而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雙一流”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質量的持續(xù)改進才能實現(xiàn),這與認證機制自我約束、自我改進、自我發(fā)展的目標不謀而合。作為最規(guī)范、最權威的社會評價機制,認證機制將質量視為一個持續(xù)提高的過程,依據(jù)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規(guī)范的認證程序來判定院?;驅I(yè)的質量水平,并通過后續(xù)考察和周期性復評,對被認證學?;驅I(yè)進行持續(xù)性考察,保證質量認證活動的連續(xù)性,進而推進高?;驅I(yè)質量的持續(xù)改進。認證機制作為一種獨特的高等教育評估和質量保障模式,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實施非政府的教育社會化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形式,并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認證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的一級學科評估。2016年,教育部學位中心組織進行第四輪學科評估,此次學科評估全面對接“雙一流”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扶需扶特扶新”的基本精神,進一步強調選優(yōu)評估,突出“一流”水平,這對加快“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的引導、支持和推動作用。雖然我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與世界上先進的高等教育認證制度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但隨著科學規(guī)范評估制度的建立以及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日趨成熟和積極參與,認證機制在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及“雙一流”建設中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endprint
3.有利于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大學建設,為社會監(jiān)督大學發(fā)展提供信息來源。大學作為一個自組織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具有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能力和屬性。大學的每一次變革都表明大學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而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權力作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基本權力,構建以大學自主權、政府權力、社會權力三大權力為基本構成的權力結構秩序,是優(yōu)化大學治理結構,實現(xiàn)大學治理善治目標的必要條件?!半p一流”建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僅憑政府的一己之力是難以完成的,必須聚集大學、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從而建立一個利益共同體。因此,要積極建構社會參與機制,通過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有效渠道,改變政府對高等教育實施一元化管控的現(xiàn)狀,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同時這也是實現(xiàn)優(yōu)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及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根本保障。而在構建“雙一流”建設社會參與機制中,最為關鍵問題是建立“雙一流”建設的社會支持機制、社會監(jiān)督機制以及社會評價機制,從而構建起社會參與“雙一流”建設的良性生態(tài)系統(tǒng)。
大學作為一種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高等教育評估的實質就是對不同主體利益訴求的一種價值整合的判斷,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有賴于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支持[10]。當前發(fā)達國家已建立完善的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機制,各種社會力量通過評估中介機構、咨詢委員會和董事會參與大學治理,發(fā)揮咨詢、評價和監(jiān)督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大學治理中越來越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和參與。“雙一流”建設中引入社會評價機制,以社會評價為抓手,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并通過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為社會監(jiān)督“雙一流”建設提供信息來源。一方面,社會評價機制將廣大的利益相關者納入到高等教育評價中來,使高等教育評價與廣泛的社會公眾相聯(lián)系,從而有助于溝通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另一方面,社會評價機制通過完善的輿論監(jiān)督和信息公開制度為社會公眾提供“雙一流”建設的運行信息和數(shù)據(jù),從而為社會了解“雙一流”建設的相關信息、監(jiān)督“雙一流”建設提供信息來源,加強社會對“雙一流”建設的監(jiān)管。此外,社會評價機制還可以為“雙一流”建設社會資源的投入提供選擇的參考,引導社會教育投資的流向,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制,多渠道匯聚資源,增強高校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三、“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的實現(xiàn)策略
“雙一流”建設中引入大學社會評價機制,是構建“雙一流”社會參與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激發(fā)大學的改革動力和辦學活力。然而,我國大學社會評價起步較晚,其發(fā)展還不夠成熟,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評價機制在“雙一流”建設中作用的發(fā)揮。因此,必須建立科學、規(guī)范、成熟的大學社會評價制度保障體系,以充分發(fā)揮社會評價機制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建立科學規(guī)范的評估制度。評估制度作為政府規(guī)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其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具有“風向標”和“指示器”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都是在政府部門主導的統(tǒng)制性評估方案下進行,這種政府部門主導的評估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積極作用,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快速推進,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日益突出,亟需建立國家認證體系和質量保障體系,從而形成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實施績效問責的體系和機制。在這種背景下,傳統(tǒng)的政府對高等教育評估的“管制”已使其無法回應并履行評估任務。因此,我們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以政府評估為主的路徑依賴,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實現(xiàn)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從“管制”到“服務”職能的轉變,這是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11]。
在新時期,推進“雙一流”建設迫切需要政府簡政放權,擴大和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將多方面的社會力量引入教育治理體系,調動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教育治理的積極性,落實“管辦評”績效問責機制,而這一切都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為前提。具體到高等教育評估中來,政府在高等教育評估中的職能轉變需要以制度保障供給為體現(xiàn),這個制度保障的關鍵是加強教育法治建設。因此,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政府在“服務”職能的框架下,必須加快評估立法,制定專門的高等教育社會評價法律法規(guī),為社會力量參與高等教育評價提供法律保障,明確社會專業(yè)組織的職責是督導評估、決策咨詢、信息管理、考試認證和資格評審等職能。只有通過教育法治建設,才能克服我國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文化拒斥作用,規(guī)范民間團體的大學評價行為,并促使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大學評價[12]。
2.加強多元評價主體建設。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從事高等教育評估的主體主要是中介性機構。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是一種介于政府、社會和學校之間具有獨立地位的法人實體,是一種專門性的高等教育評估組織。它通過接受業(yè)務委托,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進行價值判斷和診斷,其評估結果往往是影響高校和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jù)。一般而言,成熟的高等教育中介組織在政府管理和高校之間可以起到重要的媒介和緩沖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中介機構可以代表大學向政府施加壓力,影響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介機構又可以幫助政府下達任務,以減少政府與大學之間的正面沖突[13]。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中介組織起步較晚,發(fā)展還很不成熟,普遍存在著獨立性不足、權威性不高、發(fā)展不平衡、缺乏競爭機制和元評估等問題。要使高等教育中介機構真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多元評價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政府部門應借鑒國外有益的管理經(jīng)驗,切實承擔起培育和扶持高等教育中介機構發(fā)展的責任。
“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以改革為動力,主張全面深化高校綜合改革,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進“管辦評”的教育治理體系,積極鼓勵有關組織和專門評估機構進行教育評估,并通過社會影響來推動政府和高校的雙方改革。然而當前,一方面由于我國政府的職能尚未完全轉變,政府各級行政部門還不愿意把有關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任務主動委托給相應的社會中介機構;另一方面,我國現(xiàn)有的專業(yè)評估機構的資質和水平還有待提高,其尚不具備獨立評價高等教育的能力。因此,在加強多元評價主體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制定完善的大學社會評價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鼓勵和支持教育評估中介機構的設立和發(fā)展,并將評價職能逐步轉移給教育評估中介機構,從而加快推進我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同時,高等教育中介機構應加強自身建設,包括評價機構的資歷和信譽、技術力量、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高等教育中介機構只有依靠自身的專業(yè)水準和科學定位,才能突出評估機構的“中介性”特征;只有依靠科學的、權威的、高質量的評估工作,才能提供專業(yè)性科學決策服務。endprint
3.提高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評價指標體系決定著大學社會評價活動的科學性、公正性、合理性,評價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大學社會評價結果的信效度與公信力??傮w而言,評價指標體系是衡量一類社會性事物的標準和尺度,評價指標必須是多維的,一般至少包含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兩大類。具體到大學社會評價中,社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大學社會評價具有主體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樣性等特點,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大眾化的快速發(fā)展時期,高等教育需求多元性特征十分明顯。因此,科學的大學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將高等教育評估理論與高等教育實際情況有效結合起來,根據(jù)不同的評價需求,針對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院校,制定不同的質量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大學社會評價的指標體系在盡量保持指標穩(wěn)定性的同時,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變化和個體需要變化按規(guī)范程序有序進行調整和修正,以不斷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和新需求的變化,從而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推進高?!半p一流”建設過程中,評價標準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當前世界主流的學科評價標準以學術評價為主,即以ESI學科評價為標準,同時也不斷走向學術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之路。以THE、QS、US—NEWS等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大學及學科排名為例,除學術標準之外,同時也將學生滿意度、社會貢獻度等社會評價標準納入其評價指標體系[14]。而當前我國國內社會中介機構,如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校友會,雖然他們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但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內部的認可度卻并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評價指標體系以學術評價為主,沒有兼顧學術評價與社會評價。因此,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中介機構應兼顧學術評價和社會評價兩類標準,并結合高等教育的不同發(fā)展時期、不同發(fā)展階段,應時而變,動態(tài)調整,從而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周光禮.高等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有效性:中國的問題與對策[J].復旦教育論壇,2012(2):10-14.
[2] 趙婷婷,張彥通.高等教育評價模式的理論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8-45.
[3] 陳新漢.評價論導論——認識論的一個新領域[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16.
[4] 余小波,陸啟越,王蕾.大學社會評價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3-38.
[5] 馬廷奇.“雙一流”建設與大學發(fā)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9):9-15.
[6] 周光禮.“雙一流”建設的三重突破:體制、管理與技術[J].大學教育科學,2016(4):4-15.
[7] 賀祖斌.高等教育大眾化與質量保障: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構與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45.
[8] 王洪才.大眾高等教育論: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文化——個性向度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171.
[9] 張敏.“雙一流”建設的國際經(jīng)驗與中國方略[J].江蘇高教,2016(6):60-63.
[10] 尹曉敏.利益相關者參與邏輯下的大學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34.
[11] 吳巖.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與“五位一體”評估制度創(chuàng)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4(12):14-18.
[12] 張繼明,王希普.大學權力秩序重構與大學治理現(xiàn)代化——基于社會參與大學治理的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7(1):27-32.
[13] 楊曉江.國外高等教育評估中介組織的發(fā)展軌跡試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0(4):39-43.
[14] 梁傳杰.高?!半p一流”建設:理念與行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22-28.
(責任編輯 黃建新)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us' clear goal and Dewey's open goal on education and the common point of the two theories. The author applies the theori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and finds out the narrowing of the "role obligation" in the Confucius theory. Meanwhile the Dewey theory cannot guarante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irection of moral standards. However,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wo theories are meaningful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reform. The challenge of the theory to the education of this time makes people realize that good education should giv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collectiv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levance and possibilities of things; innovative thinking enables students to find possible solutions between appearance of things and reality; collective thinking enables students to learn 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fairly and upright. Only in this way can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needed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fucius, Dewey,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goals
(責任編輯 陳劍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