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流中語境使用的差異是中美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從事跨文化研究的霍爾從語境角度將交流分為兩種,即高語境交流和低語境交流。為了加強讀者對高低語境文化差異的理解,本文以中美兩國為例,從社會歷史、宗教哲學和人的內(nèi)在認知過程等角度闡述了高低語境文化形成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影響因素;跨文化
作者簡介:黃鈺雯(1994-),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3--01
一、引言
來自不同文化的群體的交流中,總會產(chǎn)生誤解,這種誤解產(chǎn)生于缺乏足夠的跨文化交際信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在差異巨大的中美文化中,語境的使用在文化交際中極為重要的。美國學者霍爾將交際文化從語境角度分為兩類,即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而高、低語境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中美兩國。相應的,影響高低語境文化發(fā)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二、高低語境的概念與差異
根據(jù)霍爾對高、低語境作出的界定,我們認為,所謂高語境文化,就是在一種文化中,雙方進行言語交際時,話語意義的理解更多的是依靠語境,而不是依靠語言本身;與之相對的,如果交流時更多地依賴于所使用的語言理解意義,而不是交際語境,那么這種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
文化類型決定交際類型。高語境文化交際中,以交際者們共有的文化知識為基礎,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tǒng)習慣、不言而明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交際雙方才能做到理解對方的話語意義,所以高語境交際對言語的作用較為有限,更多地依賴于非語言語境。但是在低語境文化中,信息直接來源于交際語言中,極少需要根據(jù)語境對意義進行推測??傊啾雀哒Z境交際,低語境交際僅需要語言編碼就可以清晰地表達意義。
三、影響中美高低語境發(fā)展的因素
影響不同語境文化形成的因素是多樣的,主要可以從中國和美國的社會歷史因素,宗教哲學因素以及人的內(nèi)在認知過程進行分析。
從社會歷史因素看,中國與美國的發(fā)展歷程不同。比如,中國農(nóng)耕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占據(jù)主流,人們安土重遷,這使得具有相同生活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可以建立在相同的知識背景上,從而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社會體系,一些約定成俗的知識早已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成為心照不宣的行為規(guī)范,最終形成中國自己獨一無二的語境文化特征。而美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民族眾多,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大大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困難,但是移民們?yōu)榱松姹仨毰c他人便捷有效地溝通。來自不同的文化,使得人們交際時也缺乏了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只能借助清晰的語言表達來完成意義的傳達。所以在這樣的文化中,人們只能使用較為直白的表達來實現(xiàn)有效地交際。
宗教哲學是不同語境文化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儒家思想占據(jù)主流,由此衍生了極強的集體主義思想,集體主義社會中,群體的意識較強,人們強調(diào)歸屬感,服從團隊的整體利益。因此在集體主義的社會里,人們從眾心理強,在行為上多注重他人的感受與意圖,而集體主義正是高語境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國文化則受基督教和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個人主義思想十分突出,作為美國最為重要的價值體系之一,集體主義思想始終支配著美國人。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生疏,比起合作,他們更強調(diào)競爭。而這正是低語境文化的突出特點:人與人之間的疏淡關系。
最后,人的內(nèi)在認知過程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對于中國人來說,更傾向于場依存的認知風格,也就是說在認知過程中交際者們更容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把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jù)。因此中國人更加依賴語境因素,也更善于將交流放置于語境中進行理解。與之相對的美國人傾向于場獨立的思維風格。場獨立性是指個體不易受外來因素影響的干擾,更傾向于依賴自己內(nèi)部的參照,習慣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這種思維風格使美國人在交流過程中更喜歡直接了當?shù)姆绞?,對于語境的依賴性較小。
結(jié)論:
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決不能忽視不同文化的高、低語境屬性,要重視它們的不同特征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影響,積極面對語境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交際問題。通過對高、低語境的研究,我們和不同群體進行交流時,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人們不同的交際重點和行為,同時全面的認識不同語境文化中交際的模式和差異。而對于不同交際文化成因的探究也有助于宏觀地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以便增強我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相互理解和預測能力,同時從更深的層次指導我們的跨文化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Hall, E.T. Beyond Culture [M].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Samovar, L & Porter, 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5th ed ,[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Storti.C. Cross-cultural Dialogues [M]. 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 2002:231.
[4]吳楚材,吳調(diào)侯. 古文觀止[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5]徐立生. 跨文化交際入門[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6]楊宏.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 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7]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