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華,武岡市安樂中心學校語文教師。
喜歡是最高的境界
鐘世華,武岡市安樂中心學校語文教師。
專欄
冬至前后,即使是處于北緯27度左右的湘西南,北京時間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都還不能叫全亮。所以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趕到教室時,早到的學生還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為喜歡的緣故,一到學校我就愛往教室走,并且要讓早到的學生一齊朗讀語文課本上規(guī)定要背誦的東西,除了以備考試,也謂之做晨課。這樣讀一陣子書,就又進來一個背書包的學生。這個學生一進教室就加快了腳步,并很快找到語文書,翻到同學正在讀的那段內(nèi)容,加入到晨課的行列中。后來的學生又依樣畫葫蘆地加入進去,直到把最后一個空位填滿,這個時候早讀課的上課鈴聲大約也就要響起來了。
這些時間里我在干什么呢?我就一直在感受這種讀書的氣氛與味道。它與教室外面幾堆小朋友打打鬧鬧的氣氛不同,也和別的教室里小組長檢查家庭作業(yè)或者教師趕早講課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里,這種讀書的氣氛頗討人喜歡。更何況在學生讀的東西里,偶爾還有像“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及“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的好東西。
平心而論,學生們的書是讀得越來越好,因為有一個書讀百遍的道理在那里。書讀多了,不僅其義自現(xiàn),其味也自現(xiàn)。而對于這樣一種氣氛與味道,據(jù)我所感受,學生們也還是比較喜歡的。這里面除去朗讀本身的樂趣,以及如同佛門弟子做早課或者尋常百姓做晨練的氣氛,一場書讀下來,大概也就相當于做了一次有關(guān)口、舌、眼、耳、腦以及五臟六腑的徒手操。更何況對小學生來講,在幾種讀書的方式里,他們對朗讀特別是集體齊讀還情有獨鐘——對很多小學生來說,背誦課文是他們所不喜歡的,但是每個早上一遍的集體朗讀下來,要背的東西也就不經(jīng)意地背下來了。
而因為大家都還算比較喜歡,我也就不至于因為要做這件事情而落到只顧自得其樂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師說,他很樂意教學生做題,給學生補課,對于這樣的說法,我當然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又說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是不快樂的。做一件事情,學生們都感覺不快樂,只有教師和學校是很快樂的,這算怎么回事呢?
在做學問的問題上,喜歡與快樂是最高的境界,這個意思并不是我說的,是孔子說的。我是一個不大喜歡孔子的人,但是因為他說的這個意思,我就很佩服他。一個把知書識禮擺在無上位置的老先生,都會承認喜歡與快樂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我只能說,他實在是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發(fā)自內(nèi)心的好話。除此之外,我想強調(diào)的是——
第一,能夠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別是能夠維持一些事情長久地做下去的,是對這些事情的喜歡。
第二,在制度、法規(guī)、責任、道德以及權(quán)力、政績與利益等東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憑對這些事情的喜歡去做。而就一所學校來看,需要這樣憑喜歡去做的事情會有很多很多。
第三,雖然說做喜歡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因為比喜歡更能夠出成就的還有人的天賦,但我想猶太人肯定不是沖著諾貝爾獎去讀書的,同時也不見得是為了要拯救他們的民族而讀書,而是他們喜歡讀書,覺得讀書這件事還算比較快樂,就像一些中國人覺得打麻將這件事情還算比較快樂一樣。雖然就喜歡的東西來看,兩者之間有等級差別,但里面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人活在世上總是要有所喜歡的,所以有人說要是喜歡不了等級比較高的東西,人就喜歡等級比較低的東西去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總而言之,對每一個人的每一件事來講,喜歡總是最高的境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