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 劉 敏 何 平
(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吉林 長春 130031)
康復運動療法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作用
黃 毅 劉 敏1何 平
(長春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31)
目的探討康復運動療法對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干預作用。方法58例老年T2DM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9例,經(jīng)6個月運動療法干預后,比較血糖控制情況和運動療法干預對血糖和血脂的影響。結(jié)果干預后,干預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1);干預組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1)。結(jié)論康復運動療法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血糖、血脂,干預效果明顯。
2型糖尿?。豢祻瓦\動療法
老年2型糖尿病(T2DM)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運動干預是糖尿病康復治療中最基本的治療方法之一,可以起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運動處方是針對每例患者的個人狀況制定的運動方案〔1〕。本文旨在探討康復運動療法對老年T2DM患者的干預作用。
1.1臨床資料 按國際通用的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診斷標準確診為T2DM的患者58例。年齡60~79歲,平均(68.51±9.67)歲,男31例,年齡(67.83±8.57)歲,女27例,年齡(68.75±8.96)歲。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9例,干預組男16例,女1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初中以上24例;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初中以上23例。入選標準:無規(guī)律的運動鍛煉史;無胰島素治療史;經(jīng)醫(yī)學檢查排除運動禁忌證且自愿參加本項目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差異(P>0.05)。
1.2干預方法 干預組:參照美國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診療標準(2014),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周應保持至少150 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不少于3 d,且不能超過連續(xù)2 d無運動〔2〕。根據(jù)老年患者的個體情況,調(diào)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方式,制訂適宜的運動處方。對照組除藥物及飲食控制治療外,無運動干預。運動處方包括運動類型、運動程序、運動強度及運動量、運動時間、運動頻率等。①運動類型:以有氧運動為主,根據(jù)老年人生活活動習慣,選擇步行或老年韻律體操為主要運動形式,兩種運動形式可交替或配合運用。②運動程序:先慢速步行5 min,然后中高速步行30~60 min,最后再慢速步行5 min。步行速度因人而異,量力而行,身體狀況好的患者,可快速步行,120~150步/min;一般狀況中速步行,100~120步/min;體弱者慢速步行,80~100步/min。老年韻律體操:先做好準備運動或散步5 min,然后做老年韻律體操30~60 min,中等強度為宜,以自我感覺良好,不產(chǎn)生疲勞為度,最后再做整理運動5 min。③運動強度及運動量: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應先從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進入中等強度運動。保持安全運動強度,按靶心率(170-年齡)的簡易計算法為基準,運動中控制心率為最大脈率的60%~70%。④運動時間:餐后1~2 h,因早餐后為一天中血糖含量最高的時間,故以早餐后為最佳運動時間。⑤運動頻率:終止運動超過3~4 d,已獲得改善的胰島素敏感性會隨之降低,運動效果及積累作用就會減少,故建議每周運動3~5次,不應低于3次,停止運動時間連續(xù)不超過2 d。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糖〔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變化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
干預前兩組FPG、餐后2 h血糖、HbA1c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上述指標均顯著下降,且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P<0.01)。干預組干預后TC、TG、HDL-C、LDL-C水平均顯著降低(P<0.01)。見表1。
表1 運動療法干預對血糖和血脂的影響
與干預前比較:1)P<0.05,2)P<0.01;與對照組比較:3)P<0.01
血糖監(jiān)控是考察糖尿病干預療效的客觀必要指標,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通過康復運動療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干預作用效果明顯。國外研究顯示,運動可促進細胞內(nèi)葡萄糖轉(zhuǎn)運蛋白(GLUT)-4轉(zhuǎn)位到細胞膜,從而增加骨骼肌細胞的GLUT-4轉(zhuǎn)位,使骨骼肌細胞增加對葡萄糖的攝取〔3〕。同時,運動能增強脂肪細胞中酶的活性,促進脂肪分解,消耗多余的脂肪,長時間中度有氧運動能降低患者的體脂含量,改善血脂和血糖代謝水平〔4〕。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的運動能夠顯著控制血糖,降低HbA1c、TG、TC水平,提高HDL-C,并降低LDL-C水平〔5〕。
運動能夠通過改善內(nèi)分泌紊亂狀態(tài)、外周組織胰島素抵抗、糖脂代謝狀態(tài)、氧化應激狀態(tài)和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相關誘發(fā)因子等途徑治療糖尿病〔6〕。Bostrom等〔7〕研究表明;新發(fā)現(xiàn)的肌肉因子Irisin為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靶點,運動鍛煉后,骨骼?、笮屠w連蛋白域包含量(FNDC)5 mRNA表達增加,血漿中的肌肉因子Irisin濃度上升,具有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增加能量消耗、調(diào)節(jié)糖脂代謝等作用,從而增強了運動對機體的有利影響。Terada等〔8〕通過對T2DM患者12 w的高強度間歇運動和中等強度持續(xù)運動的觀察研究結(jié)果表明,間歇運動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謝,兩組體脂總百分比減少。運動聯(lián)合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糖脂代謝能力,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力量素質(zhì)和體質(zhì)健康水平〔9〕。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患病人數(shù)已居世界第一位,究其原因是遺傳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社會經(jīng)濟狀況、人口老齡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10〕。糖尿病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高血糖、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高血壓和肥胖等,適度運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延緩及預防T2DM的發(fā)生,同時可以控制血壓和血脂,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突發(fā)和控制死亡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1〕。綜合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糖尿病治療目的已由單純控制血糖轉(zhuǎn)變?yōu)橛行ьA防、緩解癥狀、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運動干預、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及自我監(jiān)測是糖尿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康復運動療法是防治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1李 銳.Ⅱ型糖尿病患者運動療法的研究進展〔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32(6):92-6.
2梁 峰,胡大一,沈珠軍.2014美國糖尿病指南:糖尿病診療標準〔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4;8:1182-90.
3Commitlee PP,Classification A.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suppl 1):S11-61.
4王 姍,何敏學.不同時長有氧運動對代謝綜合征患者生活質(zhì)量、體脂參數(shù)及代謝水平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4):313-6.
5邱山虎,劉莉莉,孫子林.規(guī)律運動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治療效果的薈萃分析〔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2;4(2):73-80.
6徐國琴,陳建才,林文弢.2型糖尿病的運動治療機制研究進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5):65-9.
7Bostrom P,Wu J,Jedrychowski MP,etal.A PGCL-a-dependent myokine that drives brown-fat-like development of white fat and thermogenesis〔J〕.Nature,2012;481(2):463-8.
8Terada T,F(xiàn)riesen A,Chahal BS,etal.Feasibility and prelim-nary efficacy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3;99(1):120-9.
9柯海寶,譚萬壽,陳松娥,等.組合運動訓練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生化指標及體質(zhì)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3):259-62.
10廖 涌.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現(xiàn)狀及展望〔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40(7):1042-5.
11孫子林,劉莉莉.《中國糖尿病運動治療指南》解讀〔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3;33(6):373-5,378.
R587.1
A
1005-9202(2017)23-583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3.037
吉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No.2017262)
1 長春市中醫(yī)院
黃 毅(1970-),男,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臨床康復及康復醫(yī)學教育研究。
〔2017-05-19修回〕
(編輯 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