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武 韓 冰 張 璐 楊彩蘭 鄧愛云 雷 鵬 吳增穎
(蘭州大學(xué)第一醫(yī)院心內(nèi)科,甘肅 蘭州 730000)
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的相關(guān)性
楊斌武 韓 冰 張 璐 楊彩蘭 鄧愛云 雷 鵬 吳增穎
(蘭州大學(xué)第一醫(yī)院心內(nèi)科,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探討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BPV)與靶器官損害的關(guān)系及BPV對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影響。方法選擇高血壓患者226例,根據(jù)血壓晝夜節(jié)律,將患者分為杓形組、非杓形組和反杓形組。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測定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標準差(SD)、變異系數(shù)(CV)評估BPV。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計算左心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MI)。頸動脈超聲測定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對三組患者相關(guān)臨床資料、24 h動態(tài)BPV、LVMI進行比較。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法分析頸動脈IMT與BPV各參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采用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影響因素。結(jié)果與杓形組比較,非杓形組和反杓形組LVMI明顯增高(P<0.05〕,且反杓形組LVMI明顯高于非杓形組(P<0.05),Pearson相關(guān)分析表明,頸動脈IMT與24 h SBPCV及nSBPCV呈正相關(guān)(r分別為0.474和0.517;均P<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與年齡、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血壓病程、dSBPCV和nSBPCV有關(guān)(OR分別為1.077、0.090、1.011、1.181及1.132)。結(jié)論SBPBPV變化越大,頸動脈IMT增加越明顯,發(fā)生腦卒中和冠心病的風險越高。
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晝夜節(jié)律;血壓變異性;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
研究表明,血壓變異性(BPV)與高血壓患者發(fā)生靶器官損害的危險性密切相關(guān),BPV越高的患者未來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明顯增加〔1,2〕。左室肥厚和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增加是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重要表現(xiàn)。 本文通過對高血壓及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左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MI)及頸動脈IMT檢查,探討這類患者BPV與 靶器官損害的關(guān)系及BPV對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蘭州大學(xué)第一醫(yī)院住院和門診就診的原發(fā)性高血壓及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226例。男125例,女101例,平均年齡(59.3±10.2)歲,其中單純高血壓患者128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98例。診斷標準:①高血壓患者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3〕的診斷標準,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②冠心病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左主干、前降支、右冠狀動脈中至少1支血管狹窄≥50%。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心力衰竭、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及晝夜睡眠顛倒者。吸煙者是指吸煙≥1支/d且連續(xù)時間>1年。所有入選患者按血壓晝夜節(jié)律分為杓形組、非杓形組和反杓形三組。
1.2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 采集患者年齡、性別、病史、吸煙史等信息,并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
1.3生化指標檢測 由我院檢驗科完成血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及肌酐(Cr)的測定。
1.4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 采用美國偉倫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xué)測定儀(型號ABPM6100)監(jiān)測動態(tài)血壓,每30 min測量1次,6:00~22:00為日間,22:00~6:00為夜間,測試期間可保持日常生活和工作。根據(jù)24 h動態(tài)血壓的檢測結(jié)果,按血壓波動的晝夜節(jié)律來分組,夜間血壓下降率10%~20%為杓形組;<10%為非杓形組;夜間血壓沒有下降,反而不同程度升高為反杓形組;夜間血壓下降>20%為超杓形組。本研究無超杓形高血壓患者。然后以各時間段(24 h、日間、夜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標準差(SD)和變異系數(shù)(CV)作為BPV的指標。
1.5超聲心動圖測量 患者取左側(cè)臥位平靜呼吸,由同一位技術(shù)嫻熟的醫(yī)師采用美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VIVID E9)完成測定。在左心室舒張末期胸骨左緣左室長軸切面測量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和室間隔厚度(IVST)。根據(jù)Devereux校正公式計算左心室質(zhì)量(LVM),左心室質(zhì)量指數(shù)(LVMI)。
1.6頸動脈IMT測量 采用美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VIVID E9)測量IMT。患者去枕仰臥,充分暴露頸部,分別測量頸總動脈分叉前2 cm處頸總動脈后壁內(nèi)膜表面到中膜外表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取雙側(cè)平均值作為頸動脈的IMT值。
1.7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t檢驗及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guān)分析,多元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
2.1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年齡、性別、BMI、病程、吸煙、FPG、TC、LDL-C、HDL-C、BUN、Cr均無明顯差異(P>0.05),在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及β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物使用方面未見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各組BPV和LVMI水平比較 非杓形組、反杓形組與杓形組比較,24 h SBPSD、 24 h SBPCV、 nSBPCV顯著減小(P<0.05)。反杓形與非杓形組相比,24 h SBPSD、 24 h SBPCV顯著增大(P<0.05)。 非杓形組、反杓形組與杓形組比較,24 h DBPSD、 24 h DBPCV及nDBPCV明顯減小(P<0.05)。 三組之間其余BPV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而非杓形組和反杓形組LVMI較杓形組明顯増高(P<0.05);且反杓形組LVMI高于非杓形組(P<0.05)。見表2。
表1 不同血壓晝夜節(jié)律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不同血壓晝夜節(jié)律組BPV和LVMI水平比較
與杓形組比較:1)P<0.05;與非杓形組比較:2)P<0.05
2.3頸動脈IMT與BPV的相關(guān)性 頸動脈IMT與24 h SBPCV及nSBPCV呈正相關(guān)(r分別為:0.474和0.517,均P<0.05)。頸動脈IMT與24 h DBPCV、dSBPCV、dDBPCV、nDBPCV無相關(guān)性(r分別為0.001、0.020、0.017、0.021,均P>0.05)。
2.4冠心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研究對象有無冠心病為因變量(冠心病=1,非冠心病=0),年齡、性別、吸煙、BMI、血脂、血糖、病程、BPV等為自變量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患者年齡、HDL-C、病程、dSBPCV、nSBPCV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影響因素,除HDL-C外,其余均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冠心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BPV即血壓波動的程度,它是人類血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正常人血壓一般呈現(xiàn)晝夜節(jié)律變化,呈雙峰一谷模式,這種節(jié)律適應(yīng)機體活動的變化,可有效保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 。血壓晝夜節(jié)律紊亂,可使心血管系統(tǒng)長時間受到高壓沖擊,促進內(nèi)皮細胞受損,導(dǎo)致靶器官損害發(fā)生。有研究報道,非杓形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明顯增加〔4,5〕。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非杓形和反杓形組LVMI較杓形組高;且反杓形組LVMI高于非杓形組,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本文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杓形組的BPV大于非杓形組和反杓形組,這與Grzegorz等〔6〕的報道是一致的,且反杓形高血壓患者BPV大于非杓形組患者。但這三組患者中杓形血壓者 LVMI最低,這與BPV越低越好的觀點有抵觸。由此可見BPV是正常存在的,它有一定的范圍,但超過這個范圍,就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本研究例數(shù)較少,BPV的正常范圍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IMT增加與粥樣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主要形態(tài)學(xué)改變,是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標志之一。Sander等〔7〕研究顯示,BPV與頸動脈IMT密切相關(guān),其中SBPBPV是I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提示SBPBPV變化越大,IMT增加就越明顯。 BPV增大促進了血管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又加劇了血壓升高和BPV的增加,最終導(dǎo)致腦卒中和冠狀動脈事件發(fā)生的危險增加,BPV可能是冠心病的預(yù)測因素。
1Ko Y,Park JH,Yang MH.etal.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1):2512-8.
2Shintani Y,Kikuya M,Hara A,et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nd the prevalence of carotid artery alteration:the Ohasama study〔J〕.J Hypertens,2007;25(8):1704-10.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923-4.
4張源明,成 娜.動態(tài)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左室肥厚的關(guān)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8;16(8):701-43.
5李天華,于 華.高血壓晝夜節(jié)律異常的左室肥厚及頸動脈內(nèi)膜-中膜厚度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6;14(11):923-4.
6Grzegorz B,Alessia G,Katarzyna S,etal.A new method for assessing 24-h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after exclu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 〔J〕.J Hypertension,2007;25(10):2058-66.
7Sander D,Kukla C,Klingelhofer J,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adian blood pressure patterns and progression of early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year follow-up study〔J〕.Circulation,2000;102(13):1536-41.
R544.1
A
1005-9202(2017)23-5805-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3.024
甘肅省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1308RJZA228)
楊斌武(1964-),女,碩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內(nèi)科疾病研究。
〔2016-08-28修回〕
(編輯 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