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新的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長期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特別強調理解和表達能力、思維與想象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提問,學生要學會提問。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因此,通過近一年的研修,我們課題組在課堂提問有效性方面,有了新的認識,明確了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一、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小學生有著愛說愛鬧的孩子氣,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語調豐富、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自然就敢用英語大膽發(fā)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
二、充分研究教材,認真?zhèn)湔n,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滲透提問。
課堂提問是師生互相交流的一種形式,師生之間大量的言語交際活動,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機會以提高他們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教師用新穎奇妙的方式,生動簡潔的語言,準確明了的提問,可以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廣泛參與,主動學習:
1. 提問方式要藝術。教師提問時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提問單個學生、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做調查等形式都能使學生活躍在各種問題之中,促進課堂教學。教師提問時要結合語言背景,建立真實語境,運用幻燈片、投影儀、實物或簡筆畫等輔助教具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學生聯系實際,發(fā)揮聯想,開展真實的語言交際
2. 提問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這樣能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也為下一步提問更難的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3. 提問語言要準確、精練、清晰。所提問題必須具體、明確, 表達清楚, 容易理解。因此教師的語言必須規(guī)范、準確, 不應含糊其辭, 或是模棱兩可。
4.選好提問對象。教師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須做到“點面結合”,不能只顧及舉手積極的同學,也要兼顧相對“安靜”的同學。由于被提問的次數和頻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頻頻惠顧”的學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對英語興趣倍增,學習進步明顯;而被“冷落”了的學生,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很容易被挫傷;這樣就導致了班內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
三、以學生為主導,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問。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fā)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fā)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
總之,課堂提問是讓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而不是教師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而進行,更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裝飾。我們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師,不能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頭腦,應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通過有效提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我們應該不斷學習理論,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踐,總結反思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和風格,以吸引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學生會有更大的提高和更高的學習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