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清,朱 堅
細菌性腹水266例腹水菌種構成及其耐藥性分析
周 清,朱 堅
細菌性腹水;抗菌藥物;耐藥性
細菌性腹水是腹腔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主要發(fā)生在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外科手術后及腹腔透析患者等。隨著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細菌的耐藥機制日漸復雜[1],給臨床抗感染藥物的選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筆者通過分析266株致病菌的種類及耐藥情況,為臨床抗生素使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對象 選取2012-05至2016-03在我院進行細菌性腹水治療的266例為研究對象,男169例,女92例,年齡34~72歲,平均(53.26±5.12)歲。
1.2 方法 臨床醫(yī)師無菌條件下行腹腔穿刺術,抽取患者腹水10 ml至血培養(yǎng)瓶中,及時送檢。將所有患者的腹水樣本使用美國BD公司Phoenix 100型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進行鑒定,藥敏試驗采用法國梅里埃生物公司藥敏試劑,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藥敏分析。
1.3 結果
1.3.1 病原菌檢測情況 266例中共檢測出致病菌266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166株(62.4%),以大腸埃希菌(72株,占27.1%)和肺炎克雷伯菌(36株,占13.5%)為主。革蘭陽性菌78株(29.3%),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6株,占9.8%)和腸球菌(26株,占9.8%)為主。真菌22株(8.3%)。菌種構成比與國內(nèi)其他相關報導一致[2-4](表1)。
1.3.2 病原菌的耐藥性分析 通過細菌的耐藥性分析,革蘭陰性桿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性最高,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氨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率低,其中亞氨培南的敏感性最高,第3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于第4代頭孢菌素(表2);革蘭陽性菌對利奈唑胺、萬古霉素高度敏感(耐藥率為0),腸球菌耐藥率比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高(表3)。
表1 2012-2016年住本院266例腹水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表2 2012-2016年住本院266例革蘭陰性菌耐藥率比較
表3 2012-2016年住本院266例革蘭陽性菌耐藥性比較
腹腔感染常發(fā)生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外科手術后及腹膜透析患者,其病原菌的分布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對于臨床醫(yī)生治療時抗菌藥物的選擇有重要價值。自發(fā)性細菌性腹水較多見于肝硬化失代償期及肝衰竭患者,是終末期肝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認為導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水的原因是肝硬化患者腸壁淤血水腫,腸黏膜屏障作用削弱、腸道菌群紊亂、吞噬細胞與白細胞吞噬作用下降、腹腔積液中抗菌物質(zhì)缺乏,腸內(nèi)細菌過度繁殖等多種原因[5-6]。也有相關文獻[7,8]報道,消化道出血及腹水蛋白是肝硬化腹水并發(fā)細菌性腹水的獨立危險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院腹腔感染的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62.4%),主要為大腸埃希菌(27.1%)和肺炎克雷伯菌(13.5%)。藥敏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氨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藥率低,第3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于第4代頭孢菌素,對氨芐西林高度耐藥。革蘭陰性菌對β-內(nèi)酰胺類耐藥的主要機制是產(chǎn)生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SBLs),它可以水解青霉素類抗生素,使該抗菌藥物失去抗菌活性,是導致細菌耐藥的主要原因[9],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氨曲南影響較小。如腹水培養(yǎng)出大腸埃希菌,首先要鑒定其是否ESBLs陽性,針對陽性病菌,建議使用添加酶抑制劑的抗生素或碳青霉烯類抗生素[10,11]。近年來,由于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使產(chǎn)ESBLs菌日益增多,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比不產(chǎn)ESBLs菌高,給臨床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本研究中,革蘭陽性菌占29.3%,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腸球菌為主。在耐藥性分析中對利奈唑胺和萬古霉素敏感,對其他抗菌藥物均有較高的耐藥率。腸球菌占全部病原菌的9.8%,已成為腹腔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耐藥性高于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與以往文獻[12]相似。有研究報道,主要由van A介導腸球菌耐藥[13],針對其多重耐藥、耐藥率高的特點應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盡早明確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綜上所述,對于腹腔感染的患者應及時進行腹水培養(yǎng),盡早明確病原菌的感染種類以及耐藥性,根據(jù)其分析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但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需要一定的時間,故臨床醫(yī)生應熟悉引起細菌性腹水的病原菌種類,在腹水培養(yǎng)結果明確之前可根據(jù)經(jīng)驗選用廣譜抗生素兼顧革蘭陰性菌和革蘭陽性菌[14],待藥敏結果出來后再換用敏感的抗生素,以防耐藥菌的形成。此外,晚期肝硬化使得肝功能嚴重受損而導致腹水發(fā)生,盡管針對該病進行了相應的治療,但是腹水的癥狀不會完全消失,有時甚至可能會成為頑固性腹水,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進行綜合性治療。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可明顯降低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病死率[15].
[1] 李朝霞.抗生素的過量使用與細菌耐藥性關系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13):147-148.
[2] 羅開忠,曹 偉,雷建華,等.慢性肝衰竭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腹水培養(yǎng)及病原菌耐藥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5,22(1):97-99.
[3] 湯立冬,王 宇.肝硬化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腹水標本的菌種構成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5):3944-3945.
[4] 林奇龍,陳瓊娜,李春兒,等.肝硬化并自發(fā)性腹膜炎的菌譜及耐藥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2014,29(3):301-302.
[5] 沈桂月,易建華.原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診治與預防[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3,30(8):575-576.
[6] Trikudanathan G,Israel J.Association between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in cirrhotic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Int J Clin Pract,2011,65(6):674.
[7] 胡利萍,依巴萬力·艾拜都拉,努力比亞·阿不都克尤木,等.肝硬化腹水并發(f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1):29-31.
[8] 張玉江,張仕嶺,王巧林.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并發(f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臨床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7):441.
[9] 卜 昕,張文瑾,范振平,等,肝硬化并發(f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感染161例的細菌種類及耐藥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12,6(13):177-180.
[10] 李莎莎,高學武,譚 林. 42例肝硬化腹水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病原菌的耐藥情況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3,38(1):45-47.
[11] 童學成,姚玲娣,徐天敏.肝硬化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腹水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4,25(4):593-595.
[12] 郭晶晶,王慧珠,賀文艷,等. 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敏感性分析[J].Labeled Immunoassays﹠Clin Med,2015,22(9):830-834.
[13] Pourakbari B,Aghdam M K,Mahmoudi S.High frequency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faecalis in an Iranian referral children medical hospital[J].Maedica(Buchar),2012,7(3):201-204.
[14] 黃利華,張 英.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預防與治療進展[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4,17(4):348-351.
[15] 熊清芳,余瓊華,戴列軍,等.肝硬化自發(fā)性腹膜炎患者血漿、腹水ICAM-1和趨化因子檢測及其意義[J].咸寧學院學報,2010,24(1):23-26.
R446.5
周 清,本科學歷,技師。
314001,武警浙江總隊嘉興醫(yī)院檢驗科
(2017-06-11收稿 2017-09-21修回)
(責任編輯 梁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