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怡芳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幼兒園
讓科學探索自由飛舞
——淺談科學活動中幼兒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
文/黃怡芳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心幼兒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這說明了幼兒科學教育不應局限在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幼兒樂于探索的意識和相應的探索能力,這也意味著教師在幼兒科學活動中,作為兒童發(fā)展的“支持者”,由單純的知識“傳授人”轉變?yōu)橛變簩W習的“引路人”,要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主動學習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器。如何打破舊的教學模式,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主動探索能力,我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的智力活動都依賴于興趣?!迸d趣是幼兒自覺學習和發(fā)展的動力,是幼兒探索、創(chuàng)造的源泉。沒有興趣,幼兒就產生不了好奇心,更談不上主動探索學習?!毒V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尋找生活中的科學活動內容。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鄙顬橛變褐鲃訉W習提供了很多契機,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對科學進行探索也能從現實世界中孩子最為常見、熟悉的事物開始,如花草樹木、小動物、水、石頭等這些最貼近孩子生活的東西入手,有意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探索,使得孩子感受到科學并不是陌生、遙不可及的,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作為教師,應成為教育的有心人,要善于引導幼兒去捕捉孩子身邊的科學,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濃厚的興趣,支持、幫助他們在主動探索中獲得知識。
2.呵護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精心呵護與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及其相互關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探究環(huán)境,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幼兒樂于探索。
(1)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良好的心理氛圍是指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要盡量為幼兒創(chuàng)設愉快、輕松、自由的探索氛圍,讓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敢說、想說、喜歡說,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他們可以不受集體活動的限制,自由自在地操作,隨心所欲地表現,這正是激活幼兒探究行為的前提。
(2)完備的物質環(huán)境:幼兒科學教育不是“教”科學,而是“做”科學。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材料,讓幼兒擺弄、探究、體驗,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實踐證明,幼兒對科學活動特別感興趣的原因,主要是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首先,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fā)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從中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激發(fā)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在“燈泡亮了”的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有塑料帶、電線、燈泡、電池、繩子等,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試驗,試試用哪些材料才可以讓電泡亮起來。在活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大部分幼兒都會主動去選擇材料,興致勃勃地進行實驗。選擇將電池、電線、燈泡連接的幼兒,燈泡很快就亮起來了,幼兒欣喜萬分。
其次,要為幼兒進行探索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教師應該從幼兒學習的角度出發(fā),把支配時間的權利適當交給幼兒,讓他們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開展有意義的研究活動。仍在“燈泡亮了”的活動中,有的幼兒發(fā)現實驗結果與他們預想的大相徑庭,他們便會主動檢查自己的材料或連接方法是否正確。孩子們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中,保持著較高的探索欲望,他們逐漸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使電泡亮起來的”。活動整整持續(xù)了一個上午,幼兒充分享受到了發(fā)現的樂趣與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兒童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的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作為幼兒教師要有一雙慧眼,要善于觀察幼兒的探索行為,從點滴小事或偶發(fā)事件中捕捉教育的契機,讓幼兒的科學探索行為更加積極和深入。
1.探索在質疑處。
古人云:疑為思之始,學之端?!坝懻撡|疑”是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梳理思維、積累經驗、得出結論的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應貫穿科學活動的始終的。
一切探究、發(fā)現、創(chuàng)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師在活動中應善于激發(fā)幼兒質疑問難,引導幼兒以問題為線索,不斷探索新知,將幼兒的探索活動引向深入,讓幼兒迸發(fā)出更多創(chuàng)新的火花。如在“有趣的不倒翁”這個活動中,在我們教室的藝術架上擺設一個很為精致的不倒翁,在平時,孩子只知道這個放在高處的玩意很漂亮。有一天,保育員老師在擦洗藝術架時不小心把不倒翁碰掉在地上了,孩子的疑問也就隨不倒翁的掉落而產生了?!捌婀?,它怎么倒下后自己又能豎起來?”“里面是不是有魔術呢?”“里面是不是裝著彈簧呀?”……孩子們圍著不倒翁輪流地擺弄它,看著它倒了又能自己豎起來時,他們都很奇怪并充滿疑惑。我并沒有急于向孩子解釋那些枯燥無味的原理和不倒翁之所以能自己豎起來的原因,我能做的就是為孩子準備材料,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去解決他們的疑問,讓幼兒在問題情景中去思考、去尋求答案。
2.探索在嘗試中。
幼兒最感興趣的莫過于能親身探索、發(fā)現事情的真相,去驗證自己的猜想了?!白鲋袑W”的核心思想也便是讓所有的孩子有機會親歷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通過實驗驗證的過程去獲取科學的知識??茖W不是空想,也不是瞎想,任何想法都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如在“吹泡泡”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有的孩子們猜想不同形狀的工具便會吹出不同形狀的泡泡來。我并沒有馬上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他們把好奇心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動力,鼓勵他們從多角度發(fā)現,每一種工具都嘗試一下。通過他們自己的體驗和觀察,孩子們都發(fā)現,原來不管是什么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的。這樣的探索過程不僅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從中獲得正確的經驗。
3.探索在受挫時。
教師應大膽讓幼兒經歷挫折,甚至失敗。面對幼兒操作中的失敗,教師不要馬上糾正,而是要相信他們有能力認識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在不斷嘗試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裝電池”的活動中,喆喆小朋友也把電池裝好了,可玩具汽車就是不動,他氣餒極了。在旁的我并沒有馬上指出他的錯誤,而是很有耐心地啟發(fā)他去觀察一下別人的方法。經過一番研究,他才發(fā)現電池正負極裝反了,于是喆喆立刻改正過來,玩具車動了,他成功了!成功的喜悅激發(fā)著孩子更為強烈的探索欲望,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
幼兒是科學活動中的主體,但是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對幼兒的個性發(fā)展起著促進和轉化的關鍵性作用,教師的支持、引導能夠使幼兒從“接受學習”變?yōu)椤鞍l(fā)現探索”式學習。
1.明確操作要求——完成探究的關鍵。
皮亞杰指出:“無心地操作物質材料不能算主動的學習。”幼兒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活動,其效果要遠遠優(yōu)于盲目的活動。為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保證幼兒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在“什么東西會滾”中,我要求幼兒把自己猜測會滾的東西放到斜坡上測試,看誰會自己滾下來。孩子們很清楚地接受指令后,便認真地開始自己的實驗測試,通過實驗,很順利地找出了會滾的物體
2.適時表揚鼓勵——注入探究的動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奧妙在于——兒童在一個好的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庇捎谟變洪g個別差異的存在,每個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的時間有快有慢,對結果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只要在整個過程中,孩子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么,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于不愿探索的幼兒,教師要用語言來激發(fā)他們“你來試一試”“你一定能試成功”等。對于接受能力差的幼兒,應耐心啟發(fā),循循誘導,用“你再想想”“你再來試試”等親切自然的話語,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喜歡探索活動。
3.互動交流討論——提升探索的經驗。
每次探索后,要讓幼兒充分討論,讓幼兒各自說出在探索中的發(fā)現或感受,使幼兒在交流討論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在“壘高”活動中,當孩子們三人合作壘高時:有的幼兒指揮別人,“你幫我拿積木,我來壘高”;有的聽從別人;還有的與同伴爭吵“我來壘,你壘不好,倒下來了”……活動后我請壘得最高的小組代表發(fā)言:“我們三人先商量,再分工,一個拿積木,一個壘高,一個記錄……讓孩子們互相介紹成功的經驗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們合作的方法,當孩子們再一次進行合作壘高時,我觀察到剛才失敗的那幾組孩子們也開始商量分工了,最后終于也把積木壘得又高又好??矗⊥ㄟ^操作、交流、再操作,孩子們自己積累了合作的好方法,然后幼兒在正確方法指導下再進行探索,使學的知識印象深,概念清。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總之,幼兒的天性是好奇、好問、好探究,教師要明確科學活動的目標,真正走進童心世界,讓幼兒在自主活動學習中去探索、去嘗試,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科學探索中自由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