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55-01
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的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而積極探索并實施多樣化的語文作業(yè)形式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切人口。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高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好奇心理,喜歡新鮮刺激的東西,因此,作業(yè)要結合學生實際,積極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在符合教學原則的同時,更加注重開發(fā)高年級學生的潛能。那么,如何進行作業(yè)設計,才能取得有效性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改進作業(yè)設計。
一、走進生活,講究形式多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學習應伸向學生的生活,將作業(yè)設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把作業(yè)設計真正開放,融入生活,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的課內外作業(yè),構建和諧的學習整體,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興趣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口語交流,讓學生在家人面前“顯示本領”,講學校里的新鮮事情、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等等,促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互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guī)椭议L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2.觀察整理,學生往往會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著濃厚的興趣,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在布置之前教師需進行觀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留意觀察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善于思考、隨時記錄的良好習慣。
3.調查搜集,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和調查,有計劃地搜集資料,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入生活,去看,去問,去找,讓學生參與活動,增加親身體驗經歷,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展示的能力。如可以根據課文鏈接和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展開遨游漢字王國、走進信息世界、祖國在我心中等內容的搜集,并開展合作交流、資源共享、去粗取精。
4.動手操作,安排學生動手的作業(yè),做一些小實驗,作一些小研究,進行一些小探索,引導學生體驗過程,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同樣,可以要求學生主動學做一些家務活,或雙休日組織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愛心助殘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良好道德的教育。
二、分層布置,注意因材施教
發(fā)展性教育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在設計作業(yè)時,需要把學生的這種差異作為一種資源來開發(f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設計層次性的作業(yè),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設練習、提高、發(fā)展的環(huán)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yè)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心情的體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背書作業(yè)的設計上記憶好的同學要全背,表現一般的有選擇的背,不擅長記憶的只背重點的段落;也可根據作業(yè)的性質如邏輯性、綜合性、靈活性等因人而異,讓學生感覺受到了尊重,增強學生的自主權,自覺、自主的完成作業(yè)。
三、聯系學生生活,優(yōu)化作業(yè)內容
新課標教材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材的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用各種形式聯系到課外,直接通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這里,我們就可以設計許多向學生生活擴展和延伸的作業(yè)。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一課后,給學生留的作業(yè)是:春天到了,約上你的小伙伴去郊游,去看看花草、樹木、去看看村莊、小河。你一定也能寫幾句贊美春天的話!又如,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一》鼓勵學生認姓氏字,就可以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不但認識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認識本班同學的姓氏,認識身邊最常用的漢字;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激發(fā)兒童隨時注意生活中的漢字,主動識記生活中的漢字,溝通了課本識字和生活識字兩個系統(tǒng)。像這樣,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積極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環(huán)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語文材料中,大量地親身接觸語文知識,激發(fā)興趣。更加主動地參與作業(yè)活動。
四、形式開放,注意發(fā)展個性特長
實施素質教育須承認個體的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差異,促其個性充分發(fā)展,使他們成為全面加特長的新型人才。據此語文作業(yè)需在考慮共性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個性。使作業(yè)能成為發(fā)展學生特長,彌補學生不足的手段。
“順其意而揚長”,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愛好設計作業(yè),引導實踐,以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展學生的特長。如我班擅長寫作的學生組成班級文學組,負責班級黑板報,并鼓勵向刊物投稿;擅長口語的學生組成班級演講組,定期舉行中華經典誦,演講賽,辯論賽;擅長繪畫藝術的學生成立班級美編組,負責教室的美化設計裝點;擅長演唱的學生組成班級演唱組,負責語文課本劇的演出,準備節(jié)日節(jié)目編排;擅長搜集信息的學生組成班級新聞組,定期在板報上向學生發(fā)布校內外的新聞事件……
五、整體聯系,注重提高
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同時,讓學生在課余、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如六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的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課外,我班就組織開展了以此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學生們以《我自豪,我是中國人》、《祖國,我的母親》、《加油,中國!》等為題演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習作水平提高的同時,演講技能也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把語文學科與品德、科學等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盡可能綜合學習和運用知識,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整體提高。
總之,在的實施過程中,老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心中裝著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作業(yè),讓作業(yè)逐步由“重復布置”走向“精心設計”,由“一成不變”走向“大膽創(chuàng)新”,由“信奉統(tǒng)一”到“尊重差異”,由“閉科自守”走向“學科開放”,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