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配權
北京林業(yè)大學(以下簡稱“北林”)?是不是學種樹的?幾乎所有人在聽到北林的名字后都會這樣想,不說別人,就連我自己,在入學之前也多多少少存在這樣的想法。實際上,北林的確以林學為特色,但若因此認為北林只有林學的話,那可真是太小瞧北林了。北林作為全國重點大學,除林學、生物學、林業(yè)工程等特色專業(yè)外,其他專業(yè)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像風景園林、城鄉(xiāng)規(guī)劃、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金融學、園藝、會計學、英語、藝術設計等專業(yè)也都頗有名氣。也就是說,北林不是只種樹,而是提供了育種、認樹、栽樹、養(yǎng)樹、醫(yī)樹、防火、管理樹、賣樹、畫樹、砍樹以及加工樹的一條龍服務,是名副其實的綜合性強校。
北林被稱為“中國林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最高學府”,校園內(nèi)植物種類繁多,且大多長勢很好,這些植物不僅起到了綠化、美化的作用,更是研究學習的好對象。很多人走進北林,第一句話就是:“不愧是林業(yè)大學,樹可真多!”此外,北林的植物大多都有自己的“身份證”,如果看到哪株植物身上掛著二維碼,拿出手機上去掃一掃,就能獲得它的基本信息。在北林,可以一邊信步閑游,一邊學習植物常識,保你休閑學習兩不誤。
說起北林,很多畢業(yè)的校友都會談到銀杏大道,那是他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自小南門走進北林,迎面而來的便是道路兩旁那67棵銀杏,它們自1954年北林遷址肖莊開始便一直生活在那兒,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北林人度過了他們最珍貴的青春。
挑上個好天氣在北林漫步,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陽光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灑在地上,放眼望去,藍天白云、繁花似錦、綠草如茵,若是再有個人工湖……說到這,北林人一定都想到下文了。若用一句話來證明自己是北林人,那么,這句話很有可能就是“炸掉半導體,還我人工湖”,多少年來,這句話一直在北林口口相傳。若要詳談此事,還須從北林的歷史講起。
1952年10月16日,北京林學院于西山大覺寺正式建校,這就是北林的前身。1954年11月,學校遷往現(xiàn)址肖莊辦學。面對一大片沼澤地,全校師生辛勤開墾,一磚一瓦壘起宿舍樓,挖石造湖,積土成山,植樹種花,建立起了教學科研基地——植物園。
好景不長,隨著文革開始,1969年,北林被迫離京,遷至云南。從昆明、麗江到下關……四次搬遷,兩度更名,學校曾一度瀕臨解散。但北林人沒有放棄,堅持奮斗,直到1978年,學校得以返京。
北林人回到故土,看到的卻是美麗的植物園付之一炬,花木被毀被伐,山被鏟沒,湖被填平,這片地區(qū)最美的地方被徹底毀滅,北林曾經(jīng)的驕傲蕩然無存。學校的大片土地已被其他單位占據(jù)。經(jīng)過爭取,研究生院搬走了,但半導體研究所卻依舊占據(jù)著我校40.5%的土地,植物園無法重建,于是北林人把各種植物引種到校園,“我們的植物園沒了,就把校園變成一個大植物園吧”。
如今,北林擁有占地1.2萬余畝的后花園——鷲峰國家森林公園,它不僅是學校重要的科研、教學基地,同時也是國家AAA級景區(qū)。北林校園雖不大,但有全國林業(yè)系統(tǒng)三分之二的院士在這里誕生,10萬名綠色人才從這里走出。適地適樹的首倡者沈國舫、中國水土保持事業(yè)奠基人關君蔚、梅國際登錄權威陳俊愉、風景園林大師孟兆禎、三倍體毛白楊之父朱之悌、中國園林專業(yè)創(chuàng)始人汪菊淵等大師皆是北林出身。
三峽工程生態(tài)恢復,汶川地震災后重建,舟曲泥石流治理,南方冰凍雨雪災害災后重建,中國生態(tài)屏障建設……都能看見北林人的身影。如今的北林正如當年梁希先生所希望的那樣,一步步朝著“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的夢想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