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幼麗
【摘要】在生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使整個過程出現(xiàn)一些潛在的或者正面臨的危機,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的化“危機”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危機;動機
【基金項目】本文曾獲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我與新課程”論文比賽二等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55-02
生物的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在倡導探究性學習的基礎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但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必須要能夠做到教學過程的各種要素要協(xié)調、均衡、融洽,這就必然要求教師需掌握嫻熟的教學技巧,再通過課堂的一系列活動使得學生能夠自然的融入到新課程中,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使整個過程出現(xiàn)一些潛在的或者正面臨的危機,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的化“危機”為學生學習的“動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融洽的師生關系增加學習動機
在以往的生物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更多地使用單向傳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即教師作為傳授者向學生發(fā)出信息,但不許學生過多的提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郭繼東(1992)以初中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6%的學生與教師缺乏最起碼的溝通,87%的學生不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訴教師[1],當然對你所執(zhí)教的學科的興趣會大打折扣。因此在生物的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不融洽是造成學生生物學習的一個潛在的危機,但良好的師生關系將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的良藥,要達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理解學生
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要了解學生,善待學生,經(jīng)常使用“換位思考”,理解學生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良好前提,很多教師往往以自己的眼光去猜測學生的心理活動,這樣往往會造成兩者之間產生誤會,從而加劇矛盾,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決定了理解的程度,也可能就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道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在經(jīng)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同時你對學生理解得多,他們也會加強對你的理解,誰都知道自己不會去喜愛一個陌生人,而對于熟識的人,特別是如果與自己有很多共性的情況下,就會提高他們學習你學科的喜愛度,所以,這是一個提高學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
(二)語言交往
有研究表明,學生是最喜歡和那些耐心、開朗、活潑和教法好的教師交往,而語言在師生交往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教師在課堂上采用什么樣的語言,以及用怎樣的語氣講話,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曾記得筆者在一次同一天聽到兩個生物教師所執(zhí)教的兩節(jié)生物課中,他們采用的語言的使用方式使得學生呈現(xiàn)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
案例1:該教師是在提問中無意的抽到了做在后排的一位男生,那位男生在那么多聽課教師在場的情況下,站起來之后一句話都不說,保持著絕對沉默的狀態(tài),好像他要和這位老師作對的情勢,但此教師并沒有發(fā)火,而是面帶微笑的說“是不是還沒準備好呢?好,先坐下吧!”事情到此并沒有結束,在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這位教師在其他同學討論時,輕輕的走到這位同學身邊,悄悄的跟他說:“好好看書,等下老師要提問你哦,而且我相信你會回答得很好的!”,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提問了這位學生,出乎意料的,他回答得真的很好,比第一次的表現(xiàn)強多了,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而且接下來的時間里,他聽課異常認真。
案例2:另外一位老師則是采用這樣的語言交往方式:上課剛開始幾分鐘,她發(fā)現(xiàn)還有一位男生在教室后面的位置上吃東西(這位學生的膽子真大,有這么多聽課老師的情況下,還敢這么吃),這位老師非常生氣,馬上停下自己的講課內容,嚴厲的訓斥到:“上課不能夠再課堂上吃東西,不然會影響老師上課!”,本來在認真聽課的同學,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后排的男生身上,目光齊刷刷的掃過來,男生被看得很沒面子,于是前面還一邊聽課一邊吃東西的他,接下來的時間就完全改變了,一直在下面做著其他小動作,沒有參與課堂的任何一個活動。我想,如果當時該教師能夠輕輕走到他旁邊,小聲的告訴他不要吃東西,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以上的兩個例子說明了與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是相當重要的,恰當?shù)恼Z言可以增強他們學習的動機,而不恰當?shù)膭t會給他們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與學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
在生物教學中,跟學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對于高高在上的老師往往缺乏親近感,如果教師能夠改變以往自己的教室內的位置,走近學生,與他們進行近距離的交流,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或其他方面遇到的問題,那么學生立即會對你產生好感,會喜歡你,會對你說出心里話,這種方式在實踐過程中都是有效的,而且可以解決很多誤會,有一天,我布置了一些家庭作業(yè),讓他們完成,等到第二節(jié)課時,我詢問他們作業(yè)完成了沒有,很多同學都高興的舉手,這時我發(fā)現(xiàn)只有一位同學沒有舉手,怎么回事?作業(yè)都不能及時完成?本想發(fā)火,但還是控制住了,后面走近他小聲問他為什么,才知道昨天他因為生病請假了,難怪會沒完成作業(yè),還好,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不然這個學生肯定會恨我的。
因此教師要能夠全面地與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則會很喜歡你,也很信任你,也因而會更加喜歡你所教的科目,學習動機就會相應加強。同時有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自覺性和堅持性也會增強,從而更加樂意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2]endprint
二、通過學生的課堂問答化“危機”為“動機”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逐漸取得的成效,學生在這過程中的改變就是思維越來越活躍,有時甚至可以說得上是海闊天空,但這種思維也并非一無是處,教師要順勢利導,使他們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讓這看似“危機”的思維轉換成學習的“動機”。
現(xiàn)在說說學生在課堂上的所產生的問題的類型和解決的方式:
(一)為了引起其他同學或者老師的注意
有些學生頭腦非常靈活,但由于天性愛玩,因此他們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不是放在學習上,造成學習成績與其他的同學根本上無法相提并論,也從此被老師列入了差生的行列,但他們的表現(xiàn)欲往往都很強,因此在上課時,他們?yōu)榱四軌蛞鹜瑢W或者老師的注意,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或者老師在提問時,他們也會很高興的舉手,然后做出的回答會讓你意想不到。
例如在學生水中生活的動物時,重點是講魚類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功能,當我講到魚的背鰭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背鰭有什么作用嗎?”下面有學生舉手,一看是平時愛搗蛋的學生,但是我都會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的,“老師,有許多營養(yǎng)的?!?,看來今天的回答不錯,懂得從另外一個方面來回答,難道還知道背鰭中有膠原蛋白?“你怎么知道有營養(yǎng)呢?”“因為貝奇野菜汁嘛!”全班哄堂大笑!他也收到了意想的效果,“對了,野菜汁里確實有多種營養(yǎng)的,但你知道這些營養(yǎng)都包括那些嗎?”,他一下子暈了,老師怎么不罵我呢?
他們已經(jīng)被老師罵習慣了,沒有罵他反而覺得奇怪了,接著我就意味深長的跟他說:“不知道,是吧?所以更應該學好生物了,不過你知道野菜汁有營養(yǎng)還是值得表揚的,同學們,你們說對不對?”“對!”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老師機智的處理,也為該同學的表現(xiàn),在接下來的生物課堂上,他再也沒有出現(xiàn)前面的情況,都是非常認真的學習。
學生的這種行為往往是在希望他人關心、認可、友誼與支持的需要基礎上產生的,其目標是獲得他人的贊許或許可,如積極提問是為了得到教師或同學的稱贊,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問題通過靈活的方式給予轉化,變成他們學習的動機,使他們明確自己為什么而學習,并能夠持之以恒地尋求相關的信息,從而使學習成績提高。
(二)靈機一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海馬的爸爸也有子宮嗎?不然它怎么也會生海馬?”這是學生在學習魚類的課后練習時提出的問題;“兔子會像鳥類一樣換毛嗎?”,這是在學習哺乳動物時提出的;“雞是鳥類嗎?如果是的話,為什么不會飛?”,這是他們在學習鳥類之前提出的,說明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細菌的莢膜會刺人嗎?”,這是學生在學習細菌結構時,發(fā)現(xiàn)書本上細菌的結構示意圖中的莢膜是一個個向外突起的尖尖的結構,于是馬上提出的問題。
學生在課堂上靈機一動的問題非常之多,這是他們思維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很多教師認為這些學生怎么盡提一些與課本知識無關的問題,因此往往不予理會,這時提問的學生就會覺得老師不重視自己,從而造成情緒低落,進而影響他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因此這種潛在的危機如果不解除的話,將會影響學生的后續(xù)學習。針對以上這種情況,教師要明確這也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體現(xiàn),學習積極性是學生的一種自覺的心理狀態(tài),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大腦皮層處于最佳的活動狀態(tài),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學質量,使教師的輸出的信息轉化成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但同時也要注意對思維進行靈活控制,因為初中學生的思維自覺性還不高,這時往往需要教師加以靈活控制,才能達到鍛煉思維、發(fā)展思維的目的。
(三)經(jīng)思考后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蝦、蟹既屬于甲殼動物,又屬于節(jié)肢動物?”這是學生剛學完節(jié)肢動物時,發(fā)現(xiàn)書本上說到蝦、蟹屬于節(jié)肢動物,而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已學過蝦、蟹屬于甲殼動物,從而發(fā)現(xiàn)的問題;“蟻后是靠什么給其它螞蟻傳達命令的?”“雞為什么吃東西的速度快,排便的速度也快呢?”“冷光與其他的光有什么區(qū)別?”在發(fā)酵現(xiàn)象的演示實驗中,實驗使用的是溫開水,學生會提出為什么不用“自來水”或“開水”?甚至有一位學生說“老師,用無菌的蒸餾水可以嗎?”
他們經(jīng)過思考后提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這時教師可以停下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點撥,讓師生雙方行動協(xié)調,思維同步,也就是說學生有“疑”的,正是教師所講的,從而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利用他們這時提出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探究,讓他們課后通過自己查資料等一些途徑進一步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或者還可以設置有利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思維導入,并靈活地控制好探索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出更大的主動性和有意性。
(四)惡作劇式的回答
在課堂上有惡作劇的提問者不僅僅是一些差生,有的學生雖然比較好學,課堂上也能夠專心聽課,但有時也會將問題進行惡作劇化,如筆者在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節(jié)課時,講到“有的真菌體內含有大量的酶,可以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這時有一位學生就提出“如果我要將面團分解成葡萄糖的話,往里面吐口水是不是就可以了呢?”,我一下子感到很驚訝,怎么會想到“吐口水”,想著就感到惡心,可是一轉我馬上想到他的用意,于是就乘熱打鐵:
“那你知道口水中有哪些物質呢?”
“分解淀粉的淀粉酶?!?/p>
“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什么呢?”
“麥芽糖?!?/p>
“口水中有分解麥芽糖的物質嗎?”
“……”
“即使有的話,你有那么多口水嗎?”
“……”
“因此,如果要將淀粉轉化成葡萄糖的話,光靠一點口水是行不通的!”
于是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成功化解了危機,學生這時也為自己的惡作劇難不倒老師而感到羞愧,同時也佩服老師的處理機智。
向課堂上出現(xiàn)的這種情況,教師往往要“將計就計”,讓學生“無計可施”,但若此時教師感情用事,對他們進行訓斥,往往會使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從而走入另一個極端,因為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厭惡經(jīng)常訓人、情緒不穩(wěn)定、缺乏知識和修養(yǎng)的老師。
三、突發(fā)事件引發(fā)的危機的有效轉化
在教學中,生成性的事件是一直存在,因為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課堂。突發(fā)事件是教學過程中完全不在教師和學生意料之中發(fā)生的事件,但在生物的課堂上往往會發(fā)生很多的突發(fā)事件,特別是當教師帶著準備的一些活生物教材進教室時,發(fā)生突發(fā)事件的可能性更大,因為這些活的生物有著它們自己的“思想”,如在初一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時[3],有一組的同學發(fā)現(xiàn)鼠婦并沒有往陰暗的環(huán)境中移動,而是集中在有光線的地方;又如在上節(jié)肢動物這一節(jié)時,我借了班上學生自帶的材料,兩只裝在空礦泉水瓶中的蝗蟲,后來在講解過程中發(fā)現(xiàn)它們兄弟倆從給它們呼吸的孔中飛走了,引起了班上學生的一陣陣尖叫,諸如此類的突發(fā)事件在生物的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如果教師不能運用自己的機智加以解決,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師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應該保持冷靜,弄清楚事情發(fā)生的真正原因所在,及時調整原來的教學方案,利用自身的教學機智進行處理,特別是像鼠婦這樣的探究實驗,如果沒有將問題講解清楚,將會給學生留下知識模糊的隱患,教師在解決的過程中,還可以記下學生此刻思維的閃光點,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完美,就像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p>
四、討論
在生物的課堂教學中,引起危機的事件還有很多,特別是像前面提到的在課堂上學生會產生很多有關的問題,但老師如果一個個解決的話,上課的時間難免會比較緊,所以有些問題必須放到課后進行解決,但由于中考升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在課后還是愿意把大部分時間發(fā)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個重點科目上,這就使得生物的延伸課堂的作用變得微乎其微了。
參考文獻
[1]郭繼東:《初中師生關系的調查與思考》,《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2]朱正威,趙占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M].福州: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