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捷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許多地方都在嘗試將研學旅行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研學旅行是融合了社會調查、參觀游覽、資料搜集、集體活動、課題研究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在研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課題通過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順應了“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的教育發(fā)展理念。
其實,研學旅行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在我國古已有之??追蜃颖闶撬谋亲?。當年,孔子從55歲到68歲,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游歷,考察民情并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這可以算作最早的“研學旅行”。在國外,研學旅行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在日本,學校會依據(jù)學生的年齡不同而側重有別,時間一般為期數(shù)天,比如讓學生去集體泡溫泉,把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國會議事堂、東京塔等列為參觀景點等等。在美國,研學旅行是假期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活動,甚至有的高中學校組織學生去南極開展為期3周的探險之旅,讓孩子們在考察南極半島和周邊島嶼,聽取隨行的南極科考專家學習生態(tài)學和當?shù)貧v史。筆者在高中學生時代(1991年),學校曾組織全年段學生到鄉(xiāng)鎮(zhèn)進行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年段長、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同學們一起住大禮堂,吃食堂,下農田,進竹山,一周的時間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逢同學聚會,總免不了談到那段快樂時光。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深感打開學校大門是多么的必須,讓孩子們回歸社會,教育回歸本質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現(xiàn)實工作中,迫于安全方面的考慮,許多地方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么將其一棍子打死,要么將其關入牢籠,遠觀之而不褻玩焉,“雷聲大,雨點小”,致使研學旅行活動的推廣面臨著許多困難和障礙。筆者在工作實際中感覺《意見》的下發(fā)無疑為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了政策保障,但要使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真正開展起來,真正起到育人的實實在在的效果,確實任重道遠,這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相關部門的協(xié)同努力。
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對于學校提出的研學旅行方案不是簡單地“卡”或者“你主辦,你負責”,而應當起到宣傳、監(jiān)督、完善的功能,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將研學旅行寫入每年教育工作要點,納入學校年終考核的依據(jù),促使學校積極參與,讓社會各屆對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有概念;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多種媒體向外界,特別是通過問卷調查、公眾平臺等提高社會對研學旅行的知曉率,從而調動學校、家長積極性,大力支持研學旅行工作;再次教育主管部門要評估整體活動的安全,明確哪一類活動是不允許的,而在允許的活動范圍內,給學校更大的自主權,要對學校的安全預案進行審查,并為學校組織研學活動提供相應的安全服務。
其次,學校是研學旅行活動的具體實施者,要明確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時間、內容及安全要求等,做好安全應急預案,并與學生和其監(jiān)護人簽訂研學旅行安全責任書,確?;顒影踩?、有序、高效。目前,在部分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過程中,研學旅行陷入了“旅游”的誤區(qū),完全把研學旅行承包給旅行社,這與《意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研學旅行既有“研學”,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研學旅行應當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建議在假期組織研學旅行活動,而應當在正常的課時范圍內組織,把課程要素納入研學旅行的實踐過程,規(guī)范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fā)、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研學旅行的活動課程開發(fā)首先要立足教育性,特別強調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tǒng)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要突出實踐性,要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充分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融合,“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親自實踐來激活書本知識,完成從知識到能力和智慧的轉化;再次要加強融合性。筆者曾研讀過北京市八一學校2015年春季高一年級赴南京游學的“探尋文化之根,培養(yǎng)愛國情操”社會實踐手冊。在手冊中,除了常規(guī)的活動簡介、教師和導游通訊錄、學生分組和行程表、注意事項與要求等內容之外,這本50多頁、書本大小的手冊還包括這些內容:介紹學校辦學教育理念的簡介、南京歷史與文化簡述、經行景點的圖片和簡介、好文推薦、推薦課題及“我的活動記錄”表格。其中一些推薦課題給留下了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針對南京目的地的“同為金陵懷古的主題,唐朝的詩和宋朝的詞在這一母題之下的具體表現(xiàn)有何不同”、“查看從北京到南京、南京到北京沿途經過哪些車站,思考交通線路的走向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等。
最后,推動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和努力。社會對學校發(fā)生的一些安全事件要有一定的包容度,不要把一些“天災”而導致的校園安全事件上綱上線,而束縛了學校的手腳;家長可以主動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了解學校在研學旅行方案的實施過程,提出寶貴意見,使活動的安全和品質有更大程度的保障。旅游、教育等部門聯(lián)合成立專門的研學旅行指導機構,規(guī)范服務與質量;旅行社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專門針對研學旅行開發(fā)適合的產品;研學目的地高校學生可以做好青年志愿者工作,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對高中生進行正確引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