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存洪
現(xiàn)如今,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家長要想方設法為孩子選學校,甚至砸下重金早早地購買“學區(qū)房”;進學校后,要托關系為孩子分個好班級,挑班主任,選任課老師。好不容易安頓下來后,又開始以“審視”甚至“挑剔”的眼光看教育,稍不滿意就找校長“談判”,找教育主管部門“投訴”,給媒體打電話求“曝光”,甚至聚眾“上訪”。雖然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折射出的一些問題值得深思。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入世”之后教育被定位于服務行業(yè)。既是服務行業(yè),就得與其他服務行業(yè)一樣接受消費者的監(jiān)督和評價。在當今“維權”意識日增的情況下,消費者買個杯子、碟子還要維權呢,更何況是教育消費?但內(nèi)在的原因更耐人尋味:教育界自己把自己整得很被動,喊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口號,諸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對此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也作過討論。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做法,諸如教室安裝攝像頭,全天候對家長直播。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為了推進教育公平,致力于改善薄弱學校,努力使各學校的辦學條件趨于一致。1964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授權詹姆斯·科爾曼教授組成研究小組,開展一項全美范圍的學校資源調(diào)查,目的在于驗證學業(yè)成就與學校資源的關系。1966年,科爾曼向國會遞交了《關于教育機會平等》的報告,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爾曼報告》,調(diào)查結果與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它粉碎了“學校質(zhì)量差異造成了學業(yè)成績差異”的傳統(tǒng)觀點??茽柭慕Y論隨后也被其它的許多研究所證實。法國學者羅歇·吉羅更是直接將這層“窗戶紙”捅破了,他說:“如果教學方面的因素對知識級差有很大影響的話,那么,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里學習的學生,因而受到同一類教學,加上他們過去受到的教學也多半相似,勢必應該取得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也是十分接近的一些成績。但眾所周知,情況并非如此。差別普遍較大。這也許是最確鑿的證據(jù):校外因素之威力?!闭f得直白一點,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同一個老師教,教同一門課,教同樣的課時,同一份試卷考試,同樣的評分標準,為什么最后考下來有的95分,有的59分,甚至還有5.9分的,能單純從老師身上找原因嗎?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家長!英國著名的“曼徹斯特調(diào)查報告”指出,關系教育成就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環(huán)境之內(nèi),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是社區(qū)和學校兩項因素總和的兩倍。勒文在《學業(yè)成就的預斷》一書中,收集了1953-1961年間有關學業(yè)成就的研究文獻19篇,其中13篇指出二者具有密切的正相關??梢哉f,大部分研究均證實學生的學業(yè)成就與家庭環(huán)境有關。
我無意為老師開脫什么,只是每次看到家長氣勢洶洶地質(zhì)問老師的時候,總覺得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聲音太弱小、太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理虧似的,好像學生成績不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越是這樣,家長就越是得理不饒人,越是盛氣凌人。近日在網(wǎng)上看到兩篇文章,標題分別是《有些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自己當豬,卻望子成龍》《平凡的你為什么不能容忍平凡的孩子》,文章說的是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與自己甘于平凡的關系,一些家長三四十歲,人正當年,正是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好年齡,卻胸無大志,不思進取,上班得過且過,下班喝喝酒、打打牌、吹吹牛。同樣,在處理與老師的關系上,也是這個情況,自己缺位或失當,卻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這是很沒有道理的。任何時候,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此外,我更想說的是,學校也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動不動就“越位”“過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