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洲洋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我國教育改革工作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基礎教育機制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如何設計有效的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成為小學科學教育者關心的重要問題。鑒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形成科學素養(yǎng)展開詳細探究,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科學核心素養(yǎng);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問題研究
引言:
為了能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發(fā)展,全面強化新市民群體子女的教育教學質量,更好的滿足我國教育部門所提出的課程教育改革需求,盡可能將更多精力放在基礎教育改制過程中,積極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結合目前現有的教育問題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以全面推動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小學作為我國基礎教育機制的重要組織架構,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要認真落實并履行各項制度要求,有效的調整教育實踐方案,在科學教育實踐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有效的教學機會,促進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選擇科學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學生角度來看,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剛步入學齡階段,剛剛接受規(guī)范式的基礎教育,無論其思維認知能力,亦或是動手能力都是有限的,很多小學生在生活中甚至都沒有使用過工具。因此他們在參與科學實踐活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問題,為了能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尤其是面對新市民群體的子女強化其動手能力,教育者應為學生盡可能多的提供實踐機會,在反復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引導小學生認識電的一課教學時,當學生剛接觸電燈或者電池時會產生茫然的感覺,這時教師就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電池、導線、電燈泡這些物品。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過這些物品時,再為這些學生布置學習任務,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認知能力。
二、精心設計課堂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
從目前小學生科學教育現狀來看,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思維,促進小學生形成科學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這對健全小學生的認知模式,提高其科學動手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而言,科學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自我學習和實踐探索過程中,應用科學知識形成的思維能力,體現在學生的行為和認知過程中。面向小學生進行的小科學課教學設計具有多種有趣的實踐活動,教育者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例如,在教授學生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鸚鵡站在樹上的姿態(tài)照片,然后引導學生用紙來制作一只鸚鵡,并促進學生想辦法使這只鸚鵡站在鉛筆上。當學生通過有效的反復實驗后,發(fā)現鸚鵡總是會掉下來,接著教育者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紙鸚鵡掉下來的時候會頭先著地?”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學生會尋找使這只鸚鵡站在鉛筆上的方法,根據教材內容,教師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多個教學小組,使學生在小組內探討學習問題,這樣能使學生通過探討掌握正確方法,通過回形針固定鸚鵡,使鸚鵡能有效地落在鉛筆上。這樣能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使學生掌握探討問題的科學化方法,促進其形成科學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課內外科技教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教學活動過程中,如果想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就必須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使學生更好的參與實踐活動,尤其是針對新市民群體子女進行重點教育,使其更好的掌握科學的探索方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在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過程中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有效的創(chuàng)新課內外科技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實踐活動場景。使學生更多的將創(chuàng)新思維應用到生活與實踐中。例如在教授學生《有生命的物體》這一課程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為全面仔細的認知與了解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教師可以引導和組織學生到自然界中觀察事物、理解事物。除了可以引導學生走入自然界之外,還可以在家長和教師的幫助下,組織社會調查活動,可以對生活中的各種生命體進行調查和描述,最好能引導學生以更為積極的熱情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中,使他們學會更多有益的技能。此外,小學科學課老師也可以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從學生生活的小處著手設計教學活動,例如,城市的汽車停放問題、自行車停放問題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所在的小區(qū)為核心,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調查了解城市交通的重要性。
四、結語
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對其成長認知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促進其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具備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就要根據小學生的自我學習的特點,有目的的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自我實踐鍛煉提供機會,使學生能夠零距離的感觸社會,接觸自然,形成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具備科學化的認知思維。
參考文獻:
[1] 張玉平.科學概念思維:小學科學課探究的內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04):57-60.
[2] 周振宇.淺談小學科學課創(chuàng)新教育[J].教育探索,2016(07):15-17.
[3] 王少霞.關于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研究[J].學周刊,2018(0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