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寧靜致遠,用在語文教學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當然,這里所說的“靜”是指沉浸文本、靜心思考。不追求表面上的活潑熱鬧,只求得能有個人獨到的感悟和體驗,從而打造有效的語文教學氛圍。那么,寧靜的境界如何營造?致遠的目標如何實現(xiàn)?筆者以為下面幾種做法可作借鑒。
一、要學會做一名善于等待的老師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些言論:“當堂清”、“月月清”、“問題不過夜”,一段時間以來,在這種言論的導向下,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當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如果學生低頭不語,課堂陷入沉寂,教師往往會迫不及待地循循善誘出答案。這樣做,對其他學科效果如何,筆者不敢妄下結(jié)論,但就語文學科而言,講究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多東西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悟,有時甚至要經(jīng)過很多年,當學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積累了一定的人生經(jīng)驗時,方能有所領(lǐng)會。記得陶行知先生講過: 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去主動吃米。喂雞如此,課堂教學更應(yīng)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主動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盡力解除束縛學生的枷鎖,解放他們的腦、手、腳,讓他們大膽體驗,體驗閱讀,體驗創(chuàng)造,學會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因此語文教師要學會做一名善于等待的老師,給學生一個觸摸文本的過程,給學生的自由思考、獨立探索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教育不能“強按牛頭喝水”,在學生沒有靜下心來思考的情況下,就讓學生做出反應(yīng),這只會養(yǎng)成學生過于浮躁的心態(tài),使得學生急于求成。因此一位教育家說得好:“教室里寂靜,說明學生在集中精力思考,要珍惜這樣的時刻?!?/p>
二、多媒體技術(shù)要使用得當
多媒體技術(shù)是如今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科技手段,它不僅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具有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因而大受師生的歡迎,它的出現(xiàn)為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氣息,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多媒體技術(shù)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合時宜地濫用多媒體技術(shù)也給課堂帶來了弊端。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在烈日和暴雨下》,短短的四十五分鐘課堂,幾十張幻燈片輪番轟炸,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蓱z的孩子們不要說靜心思考,用心領(lǐng)悟文本,連用筆記的時間都沒有,你看,一會兒是正音、正字,一會兒是情境朗讀,之間又穿插著作者簡介、故事簡介、背景介紹,甚至還節(jié)選了電影中的幾段錄像,演員們的表演確實惟妙惟肖,但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多媒體課件中的文學形象往往是單一的,這樣做是否取代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呢?這樣的一節(jié)課之后,留在學生心底的波瀾還會有多少呢?老師精心制作的課件只能是美麗的幻影,除了使課堂五彩繽紛外,對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探究的能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shù),把上課變成了講座,變成了放電影。殊不知多媒體技術(shù)只是教學的輔助,它主要是發(fā)揮問題和結(jié)論的呈現(xiàn)功能。
語文教學歷來注重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學生只有寧靜地閱讀,寧靜地思考,才能走進文本,感知文本。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給學生一個自由遐想的空間,讓他們真正成為思考的主人,而不是在課堂上任由老師牽著鼻子走。浮華熱鬧的多媒體背景下是否也要考慮給學生營造一個寧靜致遠的綠色空間?
三、要讓學生帶著心寧靜地思考
語文科程標準明確倡導合作探究、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因而不少語文老師把這種學習方式當成至寶,似乎一節(jié)課沒有合作討論就落伍了,跟不上先進的教學理念了。尤其是公開課、示范課,有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成了一種評價標準。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語文老師動輒“分小組討論兩分鐘”,雖然課堂上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熱熱鬧鬧,學生看起來也很開心,但究竟討論了些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少了討論前個人的靜心思考,因此有些學生的討論是漫無邊際的,海闊天空、信馬由韁,說不到點子上,甚至少數(shù)思維敏捷的學生霸占了話語權(quán),小組中的其他學生只能淪為聽眾,達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當然,筆者在這里并不是要否定合作探究、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只是要提醒各位語文老師在學生共同探討之前不要忘記給學生留下自主思考的時間,個性閱讀的空間,試想學生們連與文本對話的機會都沒有,又怎能在小組討論時說出新穎獨特的見解,如此,個性化的解讀只能是一個美麗的肥皂泡,美則美矣,卻瞬間即破。如若把學生們合作探究的學習成果比作浩蕩大河、參天大樹,但若缺少了學生探討前個人的的潛心思考,也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了學生寧靜思考的“靜界”,再熱鬧的討論也生動不起來。
四、要學會創(chuàng)設(shè)“于無聲處聽歌聲”的情境
讀書是學生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的前提,如何讀就成為了課堂教學的關(guān)鍵,一般說來,朗讀最容易出彩,因而成為了語文教師的最愛,很多語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讀書經(jīng)驗,利用朗讀以聲傳情,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中,朗讀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有效性。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另外一種讀書方法——默讀,就很容易受到忽視,因為默讀時課堂靜悄悄地,好似處于“無為”狀態(tài),給人感覺不夠活潑、生動、精彩,以至于讓人忽視了平靜海面下的潮流暗涌,其實學生此時平靜的、默默的讀書,頭腦中卻是風起云涌,他們正沉浸于文本之中,靜心思考,觸摸情感,使文中景、景中情清晰地展現(xiàn)在頭腦中,為下面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基礎(chǔ)。
默讀的重要性,古人早已有所認識。朱熹曾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倍叭街?,心到最急?!弊x書心到即為默讀,默讀時可以做到集中精力,用心專一,它不僅能增強記憶力,牢固掌握知識,還能安靜地思考,并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文本進行咀嚼、琢磨。默讀把讀與思有機結(jié)合起來了,讓學生用心領(lǐng)悟文本,體驗情感,從而“唱響”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shè)了“于無聲處聽歌聲”的境界。
總之,寧靜,可以創(chuàng)設(shè)語文課堂美好的境界。靜界,讓語文課堂更為生動、精彩,卓有成效。筆者相信,給學生一片寧靜的、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的思維會插上隱形的翅膀飛揚起來,帶給我們意料不到的驚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