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怡然
【摘要】二胡被譽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通過傳承和后人的改進,二胡的音色可柔美可凄涼可歡快,成為了音色圓潤、雅致的民樂。二胡曲目的風格主要有四種:傳統(tǒng)樂曲、古典、地方性樂曲和現(xiàn)代新創(chuàng)樂曲。二胡有多種手法,十分復雜,比如,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顫音、墊指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頓弓、跳弓、顫弓、拋弓等。只有掌握正確的演奏技法,才可以更細致的演奏好樂曲。
【關鍵詞】二胡藝術;特征;歷史;傳承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91-02
一、二胡發(fā)展歷史及其發(fā)展過程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琵琶胡琴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經(jīng)開始流傳。到了宋代,又將胡琴稱為“嵇琴”。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到:“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自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有了馬尾胡琴[1]。其實到了近代,人們才將胡琴更名為二胡。二胡自身有著包容性強的特點,不僅匯集了大量不同風格的樂曲,而且和許多樂器都可以組合,為人們演奏出許多美妙、動聽的樂曲。早在清朝時期,二胡就成為了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北廣大的農村地區(qū),人們在辦紅、白喜事的時候二胡往往會配合嗩吶、鑼等撐下整個宴席的音樂。半個多世紀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經(jīng)過不斷的傳承和后人的改進,二胡的音色豐富,兼柔美與凄涼、歡快與高亢,既可在民間場所成為???、更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如2016年就在東京成功舉辦的盛世華音第二屆中日韓國際二胡大賽就將二胡演奏技術進一步推向了世界舞臺,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之美。
二、二胡的傳承及個別二胡名家創(chuàng)作風格
在當代二胡不斷受到人們重視的同時,二胡曲目的風格也變化多樣,我個人認為大致可分為四種:傳統(tǒng)樂曲、古典樂曲、地方性樂曲和當代新創(chuàng)樂曲。而在二胡風格變化多樣、呈現(xiàn)形式豐富的背后有許多奉獻的人,首推華彥鈞①及其創(chuàng)作的《二泉映月》,提起二胡,眾人都耳熟能詳?shù)那恐痪褪恰抖吃隆?,《二泉映月》將二胡與身俱來的凄美,柔美之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有時可以達到“聽者落淚”的效果,當然《二泉映月》不僅是二胡民間演奏技巧的代表曲目,同時也是傳統(tǒng)樂曲的代表?!抖吃隆凤@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xiàn)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作品獎”[2]。
除了《二泉映月》,還有一首曲子有著古典樂曲的韻律,以二胡基礎手法給聽者展現(xiàn)出除夕之夜的舒適、美好之感,那就是劉天華②先生的《良宵》。劉天華先生與華彥鈞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因為他自幼受到清末新學的影響,中學時便以學習西洋銅管樂器,后來又學習作曲和小提琴演奏,可以說接受過頗為全面的西方音樂訓練[3]。正是因為如此劉天華先生創(chuàng)作出的不少曲目中有與西洋樂器結合的例子,而且他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二胡獨奏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二胡只是配樂的狀態(tài)。1927年,劉天華創(chuàng)辦了“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了《音樂雜志》,參與創(chuàng)辦了“愛美樂社”。首次使五線譜準確記錄了梅蘭芳的唱腔,出版了《梅蘭芳歌曲譜》。劉天華先生在創(chuàng)作二胡的同時也學習了琵琶而且將它與二胡結合起來,比如《空山鳥語》③中第四段的三連音快速連奏就運用了琵琶的指法,對于二胡技巧的發(fā)展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劉天華先生曾提出“有人認為胡琴上的音樂,大都粗鄙淫蕩,不足登大雅之堂,次誠不明音樂之論。要知道音樂的粗俗與文雅全都在演奏者的思想與技術及樂曲的組織,故同一樂器上,七情倶能表現(xiàn),胡琴何能例外?”[3]
無獨有偶,二胡大師劉文金先生與劉天華先生有著相似的想法,他認為應該:“將外國的作曲理論技術,與我國民族音樂的傳統(tǒng)方法,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更好的有機融合在一起。”他的創(chuàng)作拓寬了二胡的演奏音域。其主要貢獻在于,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結構為基礎,合理運用西方音樂的并列[4]。而且不僅如此,劉文金先生也將我國其他民間古典樂器與而互相結合,在創(chuàng)作中大膽創(chuàng)新,拓展了二胡所能呈現(xiàn)出的原有音律,深化了二胡的表現(xiàn)力,他的樂曲屬于民族性格外加現(xiàn)代新創(chuàng)樂曲。劉文金先生不僅很好的傳承了二胡藝術并且將它不斷發(fā)揚光大,讓人們在中西方音樂互相學習、借鑒方面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后來的二胡演奏者們等都對這一創(chuàng)新進行了發(fā)揚光大。
三、二胡的代表指法及創(chuàng)新
因為有許多二胡名家有功之士對二胡的演奏技巧進行了中西交融等改變,所以二胡中不僅有模仿古典樂器彈奏之曲,也有模仿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比如,由提琴改編的作品《流浪者之歌》、《陽光照耀著塔庫爾干》等。因為第二首曲子改變演奏版本過多,所以我們對《流浪者之歌》的手法進行分析。二胡與小提琴雖然都屬于弓弦樂器,兩者之間也有著很多共同的特性,但不同之處還是顯而易見的。兩者最明顯的區(qū)別就在于弦法不同,弦法不同則左手技法也不同[5]。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二胡可分為左右手兩只手許多種技法,比如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顫音、墊指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頓弓、跳弓、顫弓、拋弓等。雖然如此,將四弦的樂曲改變?yōu)閮上覙非廊挥须y度。《流浪者之歌》又稱《吉普賽之歌》表達了吉普賽人熱愛生活、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二胡在演奏這一類曲目時采用了固定調讀譜法并且利用左手的指距與弦法關系保證音準。例如二度音程常用相鄰的手指來演奏較為便利,如1、2指;三度音程就往往使用隔指演奏,手指感覺更松弛,如:1、3指。而和弦是多個音程的組合,因此設計指法時要根據(jù)音程度數(shù),考慮好指距關系。
有時候人們認為二胡只有左手指法之說而右手沒有指法,其實并非如此,在不同類型的弓的轉換之中,手法也會有變化,而且除去剛說的幾種右手指法外,右手還有一種指法——撥。在《賽馬》中為了展現(xiàn)清脆的馬蹄聲就有用到撥這一指法。撥,即撥指,手指向外挑動琴弦的動作。撥指具有策動琴弦震動發(fā)音的作用,主要以食指或中指表現(xiàn),用于動態(tài)方式。此指法借鑒與民族彈撥樂器[6]。二胡是一種左、右手合作的樂器,左手拉弦右手拉弓,二者相輔相成。如果只壓弦不拉弓,或只拉弓不壓弦都是奏不出動聽的音樂的。二胡演奏的這種配合之理也適用于生活當中,中國人向來講究合作、和諧。二胡也正是應證了這種道理。
劉天華、華彥鈞兩位奠定了二胡藝術的基石,從不同風格、不同角度出發(fā)都對推廣二胡起到了極大的奉獻作用。劉文金先生則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將二胡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然后在更多的二胡演奏者的努力下二胡有了更廣的演奏平臺。從剛開始的胡樂、胡琴身份到只能在民間小范圍流傳不被人重視、再到如今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民間樂器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并會演奏。二胡的發(fā)展史可以說是歷經(jīng)千辛萬苦,但現(xiàn)在就是苦盡甘來,二胡還會有更好的空間。
四、結束語
中國二胡藝術的民族特征明顯,二胡藝術正以自身的規(guī)律和社會價值而存在,并出現(xiàn)多樣化的發(fā)展格局,使二胡藝術有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將不斷探索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讓我們的民族音樂燦爛而輝煌。
注釋:
①華彥鈞(阿炳):民間音樂、正一派道士。隱患眼疾而雙目失明。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②劉天華:1895——1932是一位“中西兼擅、理藝并長,而又會通其間”的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
③《空山鳥語》:二胡著名曲目,標題采自唐王維的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
參考文獻
[1]《二胡的由來》中國古典網(wǎng).
[2]于偉芹,《淺析二胡曲二泉映月》河南農業(yè),2011-04-15,(08).
[3]譚永局《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及其二胡藝術》2008-327卷3期.
[4]鄭穎《淺談劉文金的二胡創(chuàng)作》.
[5]卜曉媒.中央音樂學院學院報2012年第一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