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逵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53-01
化學實驗能讓人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樹立正確的自然科學觀。因此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藥追求化學科學發(fā)展,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還應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積極、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實驗不僅要做而且還要想,實驗過程要注意先動腦、后動手,手腦并用,只有動手作過的實驗,才能從中體會到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農村中學正處于生源高峰期,一個教師很難在實驗課堂上全面輔導學生,可加強同事之間的合作。實驗課時可邀請2-3位化學老師一同輔導學生實驗,并與學生之間展開問題討論。
一、注重實驗過程輔導,提高實驗效果
例如:在做實驗室制O2的實驗,我們幾個化學教師同時進課堂。把一節(jié)課分為三個時段,開始首先讓學生檢、裝、固;教師觀察把錯誤做法展示給全體學生,再由學生討論得出正確的做法。接著開始給高錳酸鉀加熱,這時候學生馬上產生問題:什么時候收集,收集好了怎么辦?指導教師在旁引導小組學生進行討論,最終讓學生得出解決方案,并按要求收集兩瓶氧氣。教師從旁指導學生完成木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這樣一方面提高學生實驗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終生難忘。
二、將部分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
例如實驗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我按照教材設計好裝置然后讓一學生上臺演示,由于該同學取的白磷較多產生的熱使玻璃管熔化堵住管口,氣球沒有膨脹,瓶內氣壓過大有一部分白煙散逸導致實驗失敗。我并沒有批評他,而是和其他同學一道幫助分析原因,并且讓另外一個學生成功的演示該實驗,幫助同學們得出正確的結論。并且我要求學生回去思考有沒有辦法避免類似問題的發(fā)生、他果真回去認真思考、查閱資料并動手設計,終于設計出了把氣球通過另一只玻璃管插上,把原來的玻璃管換成玻璃棒這么個辦法。試想,如果沒有自身實驗失敗的經驗是很難產生這樣的設計的。
三、將一些化學問題通過實驗呈現(xiàn)給學生
在實驗探究CO2的制法和性質時,素質好的學生很快按要求完成了需要探究的實驗,我沒有讓他們離開實驗室而是要求他們做他們想做的實驗,于是有的學生用排水法來收集CO2氣體,發(fā)現(xiàn)還能收集到CO2氣體;有的學生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還繼續(xù)通CO2氣體,結果發(fā)現(xiàn)變渾濁石灰水又變澄清了;有的學生向變渾濁的石灰水中滴加稀鹽酸,結果發(fā)現(xiàn)變渾濁石灰水又變澄清了;有的學生把剛生成的CO2氣體直接通道用紫色石蕊浸泡過的干燥小花上,結果干燥的小花也變紅了。這些問題我沒有立刻回答他們,而是要求他們回去思考,第二天上課,我把這些問題拿出來讓同學們討論回答,由于問題來自于自身實驗或者自己的同學實驗,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積極,有些問題很快找到了正確答案;有的問題我稍加點撥,同學們立刻就能解決了;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在分析時他們聽的出奇的認真。
四、實驗過程中強化問題討論,提高探究效果
在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研究的探究過程中,一些學生遇到了同一個問題,即打開止水夾后,觀察到進入集氣瓶中水遠遠少于集氣瓶容積的1/5(有些集氣瓶中甚至沒有水進入),從而導致實驗失敗。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原因,而是讓學生們暫停,召集幾個小組的學生共同討論交流。很快學生就從反應前后廣口瓶中壓強變化情況明白了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各種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種解決辦法:(1)裝置氣密性完好;(2)紅磷要過量;(3)要等廣口瓶冷卻到室溫后才能打開止水夾;(4)不能直接用木炭、蠟燭等物質來代替紅磷進行測定等等。學生在這種即時的、隨機的交流中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大家都能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對他們開放性思維習慣的形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都有積極的意義。
第一個提出“核裂變”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費里施曾指出:科學為了對“為什么”作出回答,不斷地從無知向有知進軍,是在求知欲的推動下得,興趣是創(chuàng)造力的原動力和維持力。由此可見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化學實驗,要精心設計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實驗探究,利用學生對學習化學的獨有興趣,將學生的主體活動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動中學、做中學、樂中學、趣中學。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素質的形成過程,把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本質內涵,在主動、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思、有所為、有所得,使學生的學習水平、科學意識、人文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等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