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加良 浙江省督學、義烏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
家校合作中邊界問題的思考
文 / 胡加良 浙江省督學、義烏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
家校關系是現(xiàn)代教育治理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現(xiàn)代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與家庭共同承擔孩子成長的責任,家校和諧、團結協(xié)作,才能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而現(xiàn)實中,家校關系緊張乃至形成沖突的現(xiàn)象著實不少,或緣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或緣于家校合作中的邊界模糊而相互越位。學校與家長的關系是學校公共關系的重要方面。學校聽取家長的意見,家長尊重學校,在育人觀念、方法上取得共識,共同完成育人目標,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tài)。協(xié)商確立家校合作的規(guī)則,在于厘清家校合作中的邊界。家校只有通過科學的合作才能深化相互信任,才能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空間。
區(qū)別于以往松散型家校合作,現(xiàn)代教育中家校的合作不僅日趨緊密,而且一改以往學校大包大攬的狀況,出現(xiàn)了家長過度參與、越位的現(xiàn)象。這給現(xiàn)代學校管理帶來較多的困擾及不必要的糾紛。學校與家庭在共同育人的過程中,分工要清晰,職責要厘清,合作要到位。一旦家校在合作中邊界模糊,尤其是家長僭越就會損害整體教育活動的規(guī)則和效率,就會產生誤解,影響家校合作的效率,它意味著雙方都無法按常識和理性培養(yǎng)孩子。要解決這些紛擾,關鍵在于厘清家校在合作中的關系。一是主次有別。在共同育人的過程中,家校育人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教育工作當以學校為主,因為學校育人是專業(yè)的,有計劃的,而家庭是輔助的,隨機及生活化的。二是側重點不同。家校在教育孩子中各有側重,學校重知識教育,而家庭側重人格養(yǎng)成。家庭與學校在育人過程中是分工與協(xié)作的關系,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系統(tǒng)教育,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是學校工作的支持者與同盟軍;學校期待家庭配合并幫助指導家長,學校的指導要體現(xiàn)專業(yè)、理性、善意與包容。因此,如何厘清家校合作的邊界,尤其是明確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職責邊界更為重要,這是現(xiàn)代學校管理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家校應是一個共同體,應該建立在教育理念基本認同與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家長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配合完成交給的合作任務。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是家校團結協(xié)作的基礎,家長通過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從而理解學校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共同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致而艱巨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家長的良好配合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也是家校合作的情感基礎。通過家校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家長不切實際的教育期望,提高合作實施教育的水平,降低育人成本,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然而,家長的積極參與并不代表著可以自由任性,應有基本規(guī)范。
家長要盡責而不越位。家長配合學校要在制度的框架下,明確職責,并盡到相應的責任。學科知識教學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學校的專長,家庭教育不宜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或重復,或加深,或拓寬學科知識教學,家長可在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化發(fā)展方面,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等做些引導工作,以彌補學校班級授課制與集體教育之不足。當然,家長對學校的具體教育事務也不能隨意參與或干涉,特別是學校內部管理中的教學管理、業(yè)務安排及人員安排等專業(yè)問題進行越位干預,應分清學校在教育工作的主要地位及家長在教育中的輔助地位,做到積極參與而不越位。
家長幫忙而不添亂。家長配合學校的主要形式就是為幫助學校解決辦學當中的困難,發(fā)揮各自的資源優(yōu)勢,為學校提供教育資源或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特別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協(xié)助學校確定良策,促進孩子健康發(fā)展。作為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要在學校整體的工作框架下,聽從學校的安排,避免想當然式的“好心辦壞事”,給學校添亂。
家長積極配合而不敷衍。家長要依據共同商定的家校合作規(guī)程與育人方案,在為學校解決困難與孩子的教育中履行家長的職責,完成學校交給的任務,確保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同時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來自學校方面的專業(yè)指導。作為家長要認識到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是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的重要部分,是家校教育合力形成的基礎。家長在配合工作中不能敷衍塞責,不能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馳,否則就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家庭與學校以促進孩子們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標,家校合作就是一項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雙向活動,學校努力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是家校合作成功的關鍵。成功的家校合作,既要雙向配合,也要邊界明確。家校合作規(guī)則的非僭越性,規(guī)定了家校不得越過各自的職責邊界,去干涉對方領域的活動。越過邊界,必然帶來教育秩序的錯位和混亂,從而導致雙方的不信任,甚至沖突。
家校合作中,并不是將家長變成專業(yè)教師,教師也不能完全替代家長的角色,而是要厘清家校教育各自職責。
不能把學校教育責任無限延伸。學校承擔了教育工作的絕大部分,要設計出既符合社會需要又適合學生特點的培養(yǎng)目標,要對所有學生負責,在培養(yǎng)過程中共性必然多于個性。學校教育雖有其專業(yè)性,但并不代表可以把所有的教育任務承擔下來,而無視家庭在教育孩子中的責任。同樣,家長不能對學校的教育期望值過高,將學校教育的責任無限延伸,把教育孩子的全部責任都推給學校,而忽視家庭在培養(yǎng)孩子品德、個性等方面的作用。這就需要通過家校有效溝通,明確家校在育人中各自的責任。
教育任務不宜過多推給家長。學校有責任對家長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規(guī)等方面的專業(yè)指導,以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的品質,協(xié)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步伐,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但隨著學校競爭的日益加劇,有很多學校將本身要完成的教育任務轉移到家長身上。集中表現(xiàn)在很多學校布置了超越學生能力的作業(yè),或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更多的是要求家長批改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或糾正孩子的作業(yè)錯誤。甚至還有少數(shù)教師將應由學校完成的教育活動、后勤事務推給家長。如此將教育任務過多轉嫁給家長,勢必會加重學生及家長的負擔。作為合理的教育分工,家長是教育的合作者而非學校教育任務的簡單分擔者,更不是教師的教學助手,需要明確的是家長在教育任務的參與角色中是督促者、支持與鼓勵者。
家長不能越位干涉學校具體教育事務。學校教育有其專業(yè)性,教師懂得教育規(guī)律,有成熟科學的教學方法,這不是一般家長所能比的。家長不干涉具體的教育事務應是家校合作的一條重要規(guī)則。家校在孩子的教育中處于不同的角色地位,承擔著不同的教育職責。家長要有這種規(guī)則意識,要清晰認知自己的有限與相對性,不越位干涉學校的具體教育事務。同理,對于教育效果,家長要認識到教育過程的特殊性,避免用自己的標準主觀、片面判斷學校教學工作的成敗。
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力量,兩者在共同育人的過程中既要突出各自的教育特點,又要加強合作。要在磨合中走向和諧,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長,互幫互助,并逐步做到制度化和專業(yè)化,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共同完成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