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佳妮
摘 要:介紹加工端蓋制件的落料、沖孔、拉深的倒裝復合模,這復合模在壓力機的一次行程中,在同一位置上同時完成這三個工序的沖模。因此如何合理地布置落料凸、凹模,沖孔凸、凹模,凸凹模是其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復合模的結構設計和工作原理分析之后再進行工藝設計,繪制裝配圖和工作零件圖及編寫工藝卡片等。
關鍵詞:落料;拉深;復合工藝分析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92
1 前言
隨著工業(yè)產(chǎn)品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模具的標準化及專業(yè)化生產(chǎn),已得到模具行業(yè)的廣泛重視,模具制造正由過去依靠人工勞動代替手工技巧及采用傳統(tǒng)機械加工設備的行業(yè)轉變?yōu)榧夹g密集型行業(yè),從過去單一的機械加工時代轉變成電加、工機械加工和其他一些特種加工相互結合的時代。因此,只有實現(xiàn)了沖模的標準化,才能使沖模和沖模零件的生產(chǎn)實現(xiàn)專業(yè)化、商品化,從而降低模具生產(chǎn)成本,提高模具加工質(zhì)量、縮短加工和制造周期。
2 沖裁變形機理
沖裁過程是在一瞬間就要完成的,為了保證沖裁件的質(zhì)量,在研制沖裁的變形機理時,就需要根據(jù)分析沖裁時板料分離的具體過程。一般情況模具間隙正常時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塑性變形階段(圖1a)。
當凸模剛開始接觸板料時,下壓凸模與凹模刃口周圍的板料時,一般會產(chǎn)生應力集中現(xiàn)象,當板料產(chǎn)生彈性壓縮、拉伸、彎曲等比較復雜的變形時。板料會有一點擠入凹模洞口的情況,這時,凸模下的材料會發(fā)生彎曲,凹模上的材料也會出現(xiàn)上翹情況。當間隙愈大時,彎曲和上翹就會越嚴重,隨著凸模一直壓入到材料內(nèi)的應力超過彈性極限。
第二階段,彈性變形階段(圖1b)。
當凸模繼續(xù)給予壓力,板料內(nèi)的應力達到屈服的極限點時,凸模與板料、凹模的接觸地方產(chǎn)生塑性剪切變形。凸模進入板料,板料擠進凹模的洞口,在板料在剪切面的邊緣,但由于彎曲、拉深等作用照成塌角,同時由于塑性剪切應力的變形,在切斷面上形成一小段明亮且與板面垂直的切斷面。纖維組織發(fā)生很大的彎曲和拉深變形。隨著凸模的繼續(xù)下壓,應力繼續(xù)不斷增加,直到分離變形區(qū)的應力達到抗剪切的最大應力,塑性變形階段結束。
第三階段,剪裂階段(圖1c、d、e)。
當板料的應力能夠增加到抗剪強度后,凸模繼續(xù)向下施壓,凸模與板料和凹模的刃口接觸處將會產(chǎn)生裂紋。隨著凸模下壓的力,裂紋才會漸漸擴大并向材料內(nèi)延長。當上、下裂紋發(fā)生重合時,板料才能被分離。凸模繼續(xù)下壓,將已分離的材料克服摩擦阻力從板料中推出,完成整個沖裁過程。
三種變形階段如圖1所示。
3 拉深變形機理
將平面板料變成不同開口空心件的沖壓過程稱拉深變形。
在拉深變形的整過過程中,毛坯最中間的部分成為筒狀件的底部,基本是不會發(fā)生變形,是不變形區(qū)域。毛坯的凸緣部分是主要變形區(qū)域。拉深變形過程實質(zhì)上是把毛坯的凸緣部分材料漸漸移到筒壁部分的過程。在轉移過程當中,凸緣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力,在徑向發(fā)生拉應力,有由于凸緣部分材料相互之間的擠壓,在切向發(fā)生壓應力,在徑向拉應力和切向壓應力的共同作用下,凸緣部分材料產(chǎn)生塑性變形。
4 端蓋設計工作原理
4.1 模具圖倒裝復合模具
如圖2所示。
4.2 工作原理
如圖3所示。
裝在上模部分的有下料凹模20、沖孔凸模5、推桿14和推件器17組成了剛性推件系統(tǒng),通過沖孔凸模固定板18、墊板8、下料凹模固定板6用螺釘和固定銷與上模座9固定在一起;分別裝在下模部分的凸凹模27、落料凸模29是把凸凹模固定板24與下模座1固定在一起。當 上、下模座采用導柱22、導套19導向,導柱布置在后面。沖斷后,為了完成裝夾和卸載,在上模部分裝有拉桿14、頂板15,在下模部分裝有由卸載板4、卸載螺釘25和橡膠23組成的有彈性卸載系統(tǒng)和由沖孔凹模2和彈簧28組成的彈性推拉件系統(tǒng)。 當沖斷時,將條料平放在卸料板4上,并且有三個擋料銷3限制了其位移。上模下行時,落料凹模20僅與條料接觸,由落料凹模固定板6將卸料板4壓下,當橡膠23被壓縮到極限狀態(tài)時,由凹模20刃口與落料凸模29間隙沖裁完成落料過程;上模繼續(xù)下行,沖孔凹模2下的彈簧28為壓緊狀態(tài),沖孔凹模和凸凹模27的上表面形成一光滑平面,上模的沖孔凸模5也進入沖孔凹模2孔中,完成沖孔過程,沖下的廢料由沖孔凹模2的內(nèi)孔、彈簧28、下模座1排出模具;同時,落料凹模20的兩底面與凸凹模27的肩臺相接觸,則完成了拉深成型的過程。
5 工藝分析和方案的確定
當產(chǎn)品包括下料、沖孔、拉深三個工序,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案來確定:
(1)先下料、然后沖孔、最后在拉深,采用單步工序模的方式生產(chǎn)。
(2)先下料、在沖孔、然后采用拉深復合沖壓方式, 采用復合模的方式生產(chǎn)。
(3)先下料、沖孔、拉深并不斷的沖壓,采用連續(xù)不間斷模的方生產(chǎn)。
方案1結構過于簡單,只需要兩道工序,兩副不同模具,繼而生產(chǎn)效率低,很難滿足該制件的生產(chǎn)量要求;方案2只需一副模具,沖壓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很容易保證,減少了整個工序步數(shù),生產(chǎn)率也提高了,盡管它結構比方案1繁瑣,但由于該制件的幾何形狀簡單、勻稱,加工并不困難;方案3也只需一副模具,生產(chǎn)率也高,但為保證沖壓的形位精確度,需要在模具上設置導正銷導正,從而加大了模具制造和安裝復合模復雜程度。
通過以上三種方案的比較與分析,該制件的沖壓生產(chǎn)方案采用2比較合適些。
6 模具總體設計與選擇
模具零件的不同作用可分為兩大類。
6.1 工藝零件
這類零件直接參與完成沖壓工藝過程并和坯料直接發(fā)生作用。endprint
落料凸模、凹模:為自制零件,材料為Cr12MoV,淬火硬度達60~64HRC,落料凹模工作部分Ra=0.8~0.4μm,固定部分Ra=3.2~6.3μm。
沖孔凸模、凹模:為標準零件,材料為T10A和Cr12MoV,淬火硬度56~60HRC, 尾部回火40~50HRC,凸模工作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為Ra=0.8~0.4μm,固定部分為 Ra=1.6~0.8μm。
凸凹模:為自制零件,材料為9Mn2V,淬火硬度達60~64HRC,工作部分表面粗糙度為Ra=1.6~0.8μm,固定部分Ra=3.2~1.6μm,凸凹?;境叽缗c落料凹模,沖孔凸模配制。
6.2 結構零件
標準模架選擇:模架由上模座、下模座、導柱、導套四部分組成。它是不斷沖模重要零件的載體,模具所有零件都固定在它的上面,并能承受擠壓過程的所有載荷。當中上模座、下模座分別與沖壓設備上的滑動塊和工作臺固定,上模座、下模座之間準確位置,可有導柱、導套的導向來完成。后側導柱模架,其特點是導柱、導套要分別裝在上模座、下模座后側的兩個方向,凹模面積是導套前的有作用區(qū)域,可用于沖壓較寬條料,且能用邊角料送料及操作方便。由于導柱、導套裝在一側,會因偏心載荷產(chǎn)生力矩,上模座在導柱上的運動不夠平穩(wěn),用途是可縱、橫向送料,主要適用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沖模,不宜用于大型模具。執(zhí)行國標為GB/T2851.3-1990。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設計為端蓋設計選用滑動導向模架,可用于沖壓較寬條料,且能用邊角料送料及操作方便。但是間隙卻是其中一個最主要因素,布置下料凸、凹模,沖孔凸、凹模,凸凹模是其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對多種方案進行分析和確定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為了減少加工工序、減小沖裁力,簡化模具結構,提高了模具的壽命。該設計對其它同類復合膜設計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涂光祺.沖模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8).
[2]鄭可煌.實用沖壓模具設計手冊[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0.
[3]黃毅宏,李明輝.模具制造工藝[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6).
[4]華中理工大學等院校.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
[5]史鐵梁.模具設計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8).
[6]根茂,駱志成,李集仁.模具設計與制造[M].北京: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