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月
摘 要:文章立足于《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精神,詳細地剖析教師在閱讀課堂根據教材目標要求和實際學情,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多元化的閱讀對話活動,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對話活動,從而讓學生掌握文本知識和個性閱讀能力,建構高效的閱讀課堂。
關鍵詞:多元對話;話題引擎;語言訓練;以讀促悟;高效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W生研讀文本內涵,掌握文本語言運用,以及提高個性閱讀能力的過程,就是激活學生閱讀情感,引發(fā)學生內心世界進行相互交流與碰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借助閱讀對話活動平臺,通過構建多元化閱讀對話活動,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研讀文本內涵活動,感悟文本深刻內涵,有效蕩滌學生閱讀情感,升華閱讀審美情趣,促進學生閱讀思想獲得啟迪,實現(xiàn)高質量閱讀課堂的建構。
一、 利用話題引擎,激活對話期待
閱讀教學課堂要完成每一個閱讀教學內容,都必須要有閱讀話題,而閱讀話題又是文本研讀中心的對話主題,教師如何運用這一對話主題,是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在閱讀課堂活動中充分利用這些對話主題,激活學生的閱讀對話期待,促使學生帶著閱讀思維和情感活動,積極自主參與研讀文本活動,在課堂對話活動中暢所欲言,表達個性化閱讀觀點,有效地領悟文本內涵,培養(yǎng)個性研讀文本的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時,這是一篇要求學生反復閱讀對話活動的文章,讓學生在閱讀對話活動中理解課文內容,而領悟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崇高品德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活動時,學生初步解讀了課文內容,教師緊扣“被捕前”“被捕時”“被捕后”三個故事片段,讓學生暢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講述李大釗同志如何忠于革命事業(yè)?如何與敵人堅貞不屈地作斗爭?利用這一話題,讓學生再次深入課文中,采取朗讀、圈一圈、畫一畫、說一說、議一議等語言對話實踐活動,感受李大釗同志忠于革命事業(yè)、與敵人不屈不撓地斗爭。學生從“被捕前”李大釗同志早出晚歸,整理書籍、燒掉文件,從對母親說的那句話,體會到李大釗為革命事業(yè)緊張工作;學生從“被捕時”哪些片段描寫,體會到李大釗同志從容不迫、十分鎮(zhèn)定;從“被捕后”法庭上的外貌和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到李大釗同志對敵人無所畏懼,對親人深深地愛,對革命事業(yè)具有堅定信念。在層層推進的對話閱讀活動過程中,學生領悟了課文中心內涵,獲得個性化閱讀能力,促使學生的閱讀心靈獲得碰撞,真正實現(xiàn)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二、 運用以讀促悟,進行直接對話
朗讀文本語句也是一種對話閱讀方式,更是一種與文本對話的直接形式。學生通過對文本語句的朗讀,可以更深入感知文本內涵,體驗文本作者的情感活動,感悟文本作者蘊涵于文本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學生在朗讀文本語句時,且在每一次的朗讀對話活動過程中,都能夠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學生自己也同時獲得情感上的升華,對文本內涵的解讀更具有個性化,從而逐步加深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深刻內涵。因此,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朗讀形式,通過熟讀、誦讀文本語言,引發(fā)學生回味文本語言之美,沉淀、積累和豐富學生的語言儲藏,有效地形成語感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匆匆》一文時,學生通過朗讀活動,初步整體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這是一次學生與文本的整體對話過程。教師要求學生采取自由讀、默讀等朗讀方式,把這篇課文朗讀得流利、通順、連貫,初步感受到這篇課文主要是講述時間的寶貴,每個人理應珍惜時間、不虛度年華。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文中語句,把自己對課文語句的體會與感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讀出文中作者對自己虛度八千多日子,那種惶恐、悔恨的心情,以及想抓住匆匆而過的時間,那種無奈的心理。學生在小組里相互朗讀聆聽,再在小組里相互評價補充,指出彼此之間的不足和優(yōu)點,從而體會出課文語言文字描寫之美妙,也體悟出文本包含的情韻內涵。特別在朗讀文中語句“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俊睂W生從朗讀的抑揚頓挫、高低緩急聲中,感受到作者此時此刻是用全身心感受時光的流逝的,也從文中比喻手法、自問自答里體會到作者對已逝時光的惋惜之情。學生帶著深厚的感情與文本進行對話后,教師要求學生對這篇課文進行熟讀背誦,消化、積累文中的語言,體會文本作者運用語言表達的技巧。
三、 緊扣文本研讀,突出個性對話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語言文字內涵,應著重要求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品味文本語言的精妙之處,了解文本作者如何布局謀篇,掌握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體會文本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在對話交流活動中使學生語言表達獲得釋放,學生個性化解讀觀點得到展示,勾起學生更進一步進行閱讀對話交流的欲望,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逐步提升學生語感能力和個性閱讀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中的《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時,這是一篇描繪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習俗的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中語言進行研讀、品味,讓學生感受到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隆重與熱鬧,進一步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研讀課文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詳細解讀文中講述北京過春節(jié)從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束?經過幾個高潮?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活動,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描述方法做到有詳有略、點面結合:詳寫了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四個部分,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教師引導學生揣摩研讀文中重點詞句,深入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蘊含于文中的思想感情。如,“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夜?!睂W生在對話交流中指出了“萬不得已”“必定”這兩個詞語說明人們重視除夕夜;點出“守夜”包含著雙重意義:一為歲數(shù)大的人在除夕夜守歲是珍惜光陰;二為年輕人守歲則是給父母延壽。又如,“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jié)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到這是一句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揣摩與品悟中,學生從“一眨眼”一詞,體會到作者那種戀戀不舍的心情;學生也感悟到這句話與課文首句“照北京的老規(guī)矩,春節(jié)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前后互相呼應,讓整篇課文結構十分嚴謹、完整、渾然一體。endprint
四、 開展語言訓練,深化對話形式
開展語言訓練活動是學生進一步深刻感悟文本內涵的重要方式,也是把文本語言表達形式轉化成學生個性表達形式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資源,利用文本中語言訓練點,組織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活動,深化學生解讀文本內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研讀文本中的語句時,教師要求學生對文中語言解讀體會做些批注,做到有感而發(fā),促使學生深入文本進行對話;再次,讓學生把自己認為是好詞好句的語言摘錄下來,做成卡片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根據文中一些語言訓練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對話,諸如,仿寫文中語句,改寫文中語句,續(xù)寫文末片段,填補文本空白等。所有一切語言訓練都將有助于學生掌握個性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研讀文本和運用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山中訪友》一文時,學生研讀課文內涵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一邊朗讀課文,一邊把自己認為是好詞好句的語句畫下來,反復地揣摩這些詞語、語句的含義,把這些好詞好句摘錄下來,制成卡片,并加以分門別類,然后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展示。如,幽徑、清澈、唱和、吟詠、湛藍、樹冠、津津樂道、蘊含等。通過摘抄、積累好詞好句活動,學生養(yǎng)成了積累語言儲存的良好習慣,從而豐厚了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生閱讀課文語句時,一邊默讀一邊認真思考,想一想文中語句的深刻含義,把自己的感想、疑問或理解,在句子旁邊做好批注。如,①“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老橋為人們服務的時間很長,幾百年如一日;②“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保豪蠘蛟谶@幾百年中為了人們無私奉獻、無怨無悔、至始至終為人們服務。師生進行語句研讀對話時,學生根據自己所做的閱讀批注,表達自己個性化的閱讀觀點。這種隨文進行批注研讀與對話閱讀探究的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內涵的能力,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閱讀的方法。研讀文中一些句式:“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教師根據這些語句的表達方式,設計一些仿寫句式訓練題目,讓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如,你好, !你 , 嗎?學生仿寫后后進行展示對話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閱讀課堂活動中應注重學生的情感與對話交流相互依存,積極調動學生閱讀情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閱讀對話課堂,引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研讀對話活動,進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綜合素養(yǎng),提高閱讀課堂教學實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