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麗++朱娜++王倩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傳播文化的橋梁。在我院英語分級教學的穩(wěn)步實施中,如何解決英語課堂的中國文化空缺現(xiàn)象,如何讓中國文化走進軍校英語課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作者依據(jù)埃德加·戴爾的金字塔學習理論在中國文化英語教學的拓展課堂上,設計了“講授-討論-體驗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模式,并指出了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了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面,表達了對教學模式完善的信心。
【關鍵詞】拓展課堂 金字塔理論 中國文化 英語教學
一、中國文化英語教學開設的現(xiàn)實背景
早在2000年,Claire Kramsch (2000:3) 就在自己所著的《語言與文化》中強調,外語教學就不僅僅是語言教學,還應當包括文化教學。為此多年來我們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西方文化、思想和理念的輸入和理解上,不少語言學習者談起西方文化和傳統(tǒng)如數(shù)家珍,然而一旦遇到需要用英語談中國文化和習俗的情況,就會因為語言障礙和知識匱乏而捉襟見肘。
這一問題在2013年12月啟動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段落漢譯”中凸顯出來。“段落漢譯”部分內容涉及的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類主題。作者多年評閱翻譯題目發(fā)現(xiàn),許多考生對“絲綢之路”、“山水畫”、“中秋節(jié)”、“中國結”等中國文化專有詞匯無從下筆,直呼“坑爹”“翻哭了”,有的用漢語拼音代替英譯,甚至出現(xiàn)把“指南針”翻譯成GPS,“四大發(fā)明”翻譯成star farming的“神翻譯”,讓閱卷教師哭笑不得。
這無疑暴露了目前我國英語教學對中國文化的漠視和短見。當然這不能怪中國學生對本土文化相關詞匯知之甚少,究其根源在于“無論是外語教育大綱的制定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對母語及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知道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在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而且在弘揚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語言學習者不僅要了解目標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和科技等方面的情況,更要深入了解本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從而讓自己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橋梁,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為此,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我院依據(jù)本院特色開設了大學英語拓展課程,該課程包括四個模塊,分別為《中國文化英語閱讀教程》、《大學英語寫作教程》、《軍事英語聽說教程》和《軍事英語閱讀教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自主寫作能力、專業(yè)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yǎng)。本文主要對《中國文化英語閱讀教程》的教學做幾點反思。
二、我院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簡介
本課程屬于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四個模塊之一,開在第三個學期,總課時為30課時。授課對象是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人數(shù)280人。選用教材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文化英語教程》。該教程精選了24個專題,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智慧和信仰(Wisdom and Belief)、創(chuàng)造和交流(Creativity and Exchange)、藝術與美感(Art and Aesthetics)以及民俗與風情(Folk Customs)。并配有包含理解(Comprehension)、交流(Communication)和應用(Application)三個板塊的聯(lián)系活動,主要側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特定場景中語言的實際應用,具備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本課程的教學思路是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為主線,為學生提供一種對中國文化的生動的、通俗的介紹,希望能夠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表達能力,通過閱讀和討論,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新鮮的、有深度的認識,消除學生在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文化時經常出現(xiàn)的語言障礙,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課堂設計理論依據(jù)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們秉承的教學原則是:實現(xiàn)從“教學生學”到“請學生教”的教學組織方法轉變,和從“學習英語”到“學用英語”的教學理念轉變。從而達到以下兩個教學目的:其一,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英語課堂主導者。其二,提升整體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華文化小大使。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我們借鑒了學習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它用金字塔模型和具體數(shù)字直觀地展示了不同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者在兩周以后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這一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USA)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
(資料來源:國家訓練實驗室 美國緬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該理論認為不同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率是不同的,其中閱讀和聽講是效率最低的學習方式,而最能促進學生學習和保障學習效果的是結合說和做的主動學習模式。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們在教學模式方面采用了“課堂教授模塊-閱讀討論模塊-文化體驗模塊”三位一體的教學課堂設計,并根據(jù)課本每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特點進行了任務劃分和活動設計。
在課堂講授模塊安排的主要是內容相對深奧、概念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話題。比如孔子的“天人合一”理論、老子的無為主張、孫子兵法等,安排由主課教師對相關文化知識點進行主題講解和分析。課堂講授可以避免學生盲目學習,幫助他們有效地掌握知識結構的主題,帶領學生進行文化基本知識的梳理。教師通過課堂中提綱挈領的講授,為接下來的學生閱讀討論和自主講解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
在閱讀討論模塊安排的主要是課本中比較具有趣味性、娛樂性以及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教師根據(jù)話題設計多樣化的閱讀任務,安排不同類型的課堂活動。其一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文化知識,分組4-5人的小組,針對某一主題的核心觀點進行論述,并展開質疑、反詰、辯駁等形式的小組討論,實現(xiàn)課堂上“百家爭鳴”;其二是請學生小組代表走上講臺擔任文化講解的“小教師”,圍繞“問題思考”中提出的問題,作5~10分鐘的拓展性報告。比如音樂、書法、飲食等內容的討論中,涌現(xiàn)了不少小音樂家,書法家和小吃貨,他們繪聲繪色的示范和講解,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同學們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尤其是在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兩部分內容的討論時,教師請學生結合當前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新戰(zhàn)略,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帶著學習報告進行課堂討論。課堂上的討論既促進了同學們對絲綢之路歷史的了解,更加深了他們對國家經濟發(fā)展新戰(zhàn)略的解讀,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endprint
在文化體驗模塊安排的多是歷史名勝、文化遺址等可操作性比較強的主題內容。主要有三種形式的文化體驗活動。一是請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相關文化主題的視頻材料,運用影音結合的形式使書本內容形象化;二是在教室創(chuàng)建模擬場景,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針對長城、兵馬俑、莫高窟等文化主題概念進行情景模擬,學生之間互相進行導游講解,讓學生在體驗模擬場景的過程中把自己在書本資料中看到的內容用對話交流的形式展示出來;三是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天壇、故宮等距離較近的文化景點,請學生充當文化傳播的“小大使”,并在課堂進行文化體驗成果展示。這樣的安排不僅學習計劃和任務的落實得到了保證,還讓單調的課堂色彩多樣,調動了學生積極學習的熱情,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這樣“講授-討論-體驗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塊設置加大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討論、實踐和教授他人”的課堂教學活動的分量,提高了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使得教學計劃和任務得到落實的同時,還豐富了單調的課堂,調動了學生積極學習的熱情,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批判思考和學習致用的習慣。
四、教學中的問題
1.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的認識不夠,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課程設計旨在通過喚醒軍校學生內心深處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增強他們在抵御敵對文化侵蝕的能力,梳理現(xiàn)代軍人的文化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然而多數(shù)學生在通過大學英語四級之后,認為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幾乎沒有和國外人士有交流而缺乏進一步學習英語的動力。
2.教學材料單一,缺乏多元化和多樣性。盡管我們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學知名教授編撰和翻譯,體系相對完整,內容十分充實。然而單一的課本因缺乏相應的影音和視頻材料,就不能在教學中形成全方位的教學效果。盡管教師在備課中會準備一些音頻和視頻材料,但奈何精力和能力有限,有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和教材內容吻合,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會大打折扣。
3.課時有限,教材講解和學習都不夠深入。該教材包括四個部分24個主題的內容,然而一學期只有15周共30個學時的文化課程,要在如此有限的課時內對所有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幾乎是不可能的。縱然難以取舍,教師也只能在不破壞教材原有內容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對課本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和組合。如果能給本課程安排更多的課時進行學習,將會更有助于學生形成對中國文化的新鮮的、有深度的認識,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考核評價系統(tǒng)不完善,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該課程的考核以形成性評估為主,終結性評估為輔。形成性評估包括課堂報告、課后作業(yè)、小組討論、讀書筆記、閱讀摘要等。形成性評估旨在考查學生的組織能力、閱讀情況和寫作能力;終結性評估主要以閉卷考試為主,考查學生對中國文化著名思想家、思想名著和相關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然而最終的考核成績終還是局限于形成性評估30%和終結性評估70% 的統(tǒng)一標準,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學設計中小組活動和成果匯報的表現(xiàn)。如果能夠改進考核評價系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形成性評估的作用,就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結束語
在拓展課堂中運用金字塔理論設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把中國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后的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堂講授專題作文或翻譯的方式,將解讀中國文化特色的技巧傳授給學生,將意譯、音譯加解釋、模糊翻譯等方式結合,既不失中國傳統(tǒng)意蘊,又不違背英語習語表達的要求;同時還要積極發(fā)揮學生小組合作的課堂學習模式,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習熱情。
任何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然要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才能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中國文化英語教學剛剛在起步階段,目前仍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作為承擔文化教學的教師我仍然堅定信心,致力于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到軍校英語教學的改革中來,培養(yǎng)出既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又能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高素質英語人才,從而推動大學英語教育向更為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吳利琴.母語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反思[N].光明日報,2006, 10(20).
[3]閆文利,葛廣純.學為主體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探究,2014,8:66-69.
[4]盧加偉.基于文化開放視域的中國外語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