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英
摘要:我們習慣于追求教學的一致性,然而,多元化時代的到來,迫使我們摒棄這種不合時宜的教育方式,教育開始向“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注重人性化,尊重個體的差異。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思考時間即所謂的等待時間,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提高知識深度,拓寬思維的廣度。
關鍵詞:等待;沉默;思維深度;思想寬度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當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看法時,就會被視為對課堂的一種破壞,視為對教育的一種對抗。然而,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以人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也因此誕生,教育開始注重人性化,尊重個體的差異,等待問題的研究就是體現(xiàn)這種教育理念。
一、 課堂中“等待”問題的提出
為了體現(xiàn)這一新型的理念,我在《海陸變遷》的公開教學中,設計了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模擬當時科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飄移說”時科學界的反應。應該說在設計和初衷上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非常不錯的,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對此問題的反應很平淡,都覺得魏格納的觀點就是正確的,不需要質(zhì)疑,也沒有不同的意見和見解,教學過程沒有一絲波瀾,變成了一潭死水。
課后,我針對堂課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找了幾位學生了解情況,同時請教了聽課的一些老師,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不習慣思維。為什么學生會不習慣思維呢?因為在我們的課堂中缺少了“等待”。如我們讓幾名學生在黑板上做題,一個學生遲遲沒有做完,我們就讓他趕快下去,覺得他嚴重浪費了課堂時間,降低了教學效率,而實際上這個時候?qū)W生可能剛剛思考成熟,卻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機會。我們匆匆忙忙,風風火火,表面看似課堂非常緊湊,教學設計非常到位,實際上帶給學生的是惰性思維的養(yǎng)成!所以,我們的課堂需要“等待”!
二、 課堂中成功“等待”的策略
1. 從思想上明確等待的意義
“等待時間”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課堂提問時發(fā)現(xiàn),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如果學生沒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師都會組織語言加以引導,在提問與引導學生回答之間的平均等待時間約為0.9秒。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學生是不可能進行充分思考并構(gòu)思答案的,他們的回答只能是長期學習積累下來的一種本能反應,或是從記憶庫中調(diào)取知識片斷進行應付。羅伊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增加“等待時間”,課堂會發(fā)生以下變化:(1) 學生的回答變長;(2) 學生不回答的次數(shù)減少;(3) 學生回答問題時更有信心;(4) 學生對其他同學的回答敢于進行挑戰(zhàn)或加以改進;(5) 學生會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釋。
2. 從行動上實踐等待
(1) 第一等待時:提問后的等待——加深思維的深度
“第一等待時”是指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問題,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時間來考慮問題。很多老師認為課堂的“高密度”就是好課的標準,就是教學高質(zhì)量的保證,以至于一些學生在疲于追趕教師的思維,沒有自己思考的余地;一些學生,則由于思維速度較慢,不能與老師同步,失去了思考的時間,慢慢地就造成了思維的惰性;還有些學生甚至因為聽不懂而開始講話和放棄?;谶@樣的認識,我在平常的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第一等待時間”,在等待中我試著巡視全體學生,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神色來判斷這個問題的價值,在學生的神情中判斷學生對此問題的喜歡程度、思考程度、甚至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此判斷是否應該再給學生一些時間,甚至判斷由哪一個層次的學生來回答。
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不要懼怕課堂的“沉默”,也不要覺得“等待”是一種浪費,因為課堂恰當“沉默”、適時的“等待”帶給教學的是成功的收獲,學生不僅理解了知識,更體驗了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
(2) 第二等待時:評價中的等待——拓展思想的寬度
“第二等待時”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時間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tǒng),又不至于打斷他的思路?!暗诙却龝r”是基于美國創(chuàng)造心理學家奧斯本所提出的“遲延評價原理”。他認為在孩子們解決某一問題時,教師不必過早給予孩子的設想進行評價,以便使他們能夠在從容自由的氛圍中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在有限的時間里提出更多的設想。所以,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xiàn)差錯時,教師不要急于更正,而要遲延評價,使學生開放自我評價的空間,讓他們在第二等待時中通過不同思維的撞擊不斷完善自己的回答、修正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真正做到“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
如在學生學習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關知識后,教師提出“為什么雞蛋碰石頭,雞蛋破而石頭無恙”。學生往往會說,那是因為石頭給雞蛋的力比雞蛋給石頭的力大。這個時候,老師千萬不要急于對學生作出判斷和評價,而要引導課堂中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讓學生學會互相評價,相互質(zhì)疑,彼此學習,收獲知識,從而對自己的回答作出修正或補充。在不同思想的撞擊的那一刻,學生自然會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疑惑,激起進一步研究、探索問題的熱情,從而自覺地去修正原先那個錯誤。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所獲得的知識遠比教師直接告訴有價值的多。
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加“等待時間”后,師生彼此之間也在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教師會更加注重高質(zhì)量問題的設計和提煉,充分地挖掘?qū)W生的潛力和拓寬思維,學生更加勤于思考,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并且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金鈞.馮鋒勇《等待時間——給學生一個構(gòu)思的空間》.
[2]馬菁《讓語文課堂綻放個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