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要“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將要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為此,筆者嘗試了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培養(yǎng)學生通過化學的學習,掌握從化學的視角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了在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解釋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以下將結合人教版教科書選修5和選修1中關于“油脂”的教學內容加以說明和討論。
一、明確教學內容的價值
油脂作為重要的體內能源和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人沒有合理地攝入油脂,導致體重超標、高血脂等,直接影響了身體的健康。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的“地溝油”事件,揭露了一些人對廢棄油脂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再利用,這種行為將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如何從化學的視角分析、解決“地溝油”的再利用,是一個典型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
明確“油脂”一課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和保存”的化學觀念;幫助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形成對油脂科學、全面、客觀的認識,并能應用化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一些有關油脂的問題;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整體教學思路設計,為糖類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學習提供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
二、分析學情及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對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和烴的衍生物的學習,形成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和保存”的認識。學生比較熟悉油脂中可能含有的官能團的結構特征和性質。大部分學生對油脂有“油乎乎、導致發(fā)胖、油膩、食用過量導致高血脂病”等印象。
教學難點:其一,油脂的結構相對復雜,生活中大量稱之為“油”的物質,如花生油、汽油等,如何從結構角度加以區(qū)分;其二,如何從官能團角度推測油脂性質,進而討論其用途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其三,學生因為對油脂的壞印象而忽略了其重要作用,如何引導學生對油脂氫化的作用及帶來的問題形成科學、全面的認識。
三、設計以問題驅動的教學活動
1.教學的整體思路
采用問題驅動策略,在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了具有任務驅動性質的問題線,引導學生沿著“結構分析—性質預測—實驗觀察—分析應用”的方法線完成對油脂結構、性質、功能、用途的知識線的分析,通過問題線、方法線和知識線發(fā)展學生的認知能力,達成教學目標。
2.“油脂”一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1)從官能團角度分析、認識油脂結構
展示味多美“天然奶油、0反式脂肪酸”的宣傳畫,以及與高血脂病、肥皂等有關的圖片,引起學生關注。提出問題1:通過觀察油脂結構,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請說出觀察角度。學生活動包括:觀察、思考、小組討論、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從官能團角度判斷油脂屬于酯類。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分析油脂結構通式,探查學生分析有機物的角度,強化學生從官能團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關注烴基結構中可能含有的碳雙鍵和三鍵官能團。
(2)從結構角度推測、分析油脂性質,介紹油脂在體內的功能
首先提出問題2:明確油脂結構后,如何推測油脂可能具有的性質?推測的依據(jù)是什么?要求學生觀察、思考、小組討論、匯報,并書寫油脂堿性條件下水解的方程式。
教師提供介紹油脂皂化反應的資料,演示皂化后的溶液倒入飽和食鹽水中鹽析的過程。提供新聞資料:北京有些社區(qū)收集廢植物油做肥皂;杭州某餐館的老板用“地溝油”做肥皂,免費送給就餐者。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思考、討論如何用家中常見的材料處理過期的食用油或反復煎炸過的油。建議學生在家中嘗試用廢植物油制作肥皂,增加學生節(jié)約及環(huán)保的意識。教師介紹油脂在體內的消化過程,主要是油脂在體內的水解過程,強調油脂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之后提出問題3:油脂還易發(fā)生哪些反應?在食用和保存時需注意哪些問題?請學生思考、討論后匯報。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從化學視角分析事物、理解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化學視角初步理解“是怎樣,為什么”,進一步鞏固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和保存”的化學觀念。
(3)應用知識分析、解釋與油脂相關的問題
展示視頻資料:美國有兩個女孩狀告麥當勞,指責麥當勞造成她們的肥胖和疾病,法官申明如果兩個女孩能證明確實是由麥當勞造成的,則可能勝訴。于是,一個叫摩根的美國人,準備連續(xù)30天三餐只吃麥當勞,用自己進行實驗,來幫助兩個女孩獲取證據(jù)。請學生觀看視頻,記錄數(shù)據(jù)并思考問題4:參考學案,利用已有知識分析油脂對人體健康產生的不利因素。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觀看相關視頻,是為了讓學生產生觸動。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和某些快餐食品的成分,幫助學生利用相關的油脂知識嘗試分析、解釋問題,并基于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而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4)課程的延續(xù)
用以下兩項任務延伸課程:一是讓學生給家人上一節(jié)有關油脂的課;二是召開有關“關注身邊油脂”的主題班會。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讓學生能用所學的化學知識為自己和身邊的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指導和科學的建議,讓學生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油脂”一課的教學,促進了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和保存”的化學觀念,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糖類、蛋白質等營養(yǎng)物質,提供了思考的角度、方法和依據(j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評價、判斷,形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同時,也關注了“反式脂肪酸”“地溝油”“學生健康飲食”等社會熱點問題,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中學化學課程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常識的教育內容,教師在堅持教好化學知識的同時,應不斷地把已有的或新接觸到的化學知識與現(xiàn)實社會問題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與改造社會”的認識。對社會生活中與化學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整理、補充、豐富,然后生動地介紹給學生,恰當?shù)匕焉鐣钛芯颗c化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對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