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麗++王崧舟
【教學目標】
1. 借助課文注釋,結(jié)合課外資料,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
2. 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悟詩人的情懷;
3. 在兩首古詩的互文閱讀中,初步感受白描和特寫的表達方式,明了兩首詩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溫習詞語,感知詩義
師:同學們,《鄉(xiāng)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這兩首古詩你們預習了嗎?
生:預習了。
師:既然同學們都這么自信,那我們先檢測一下,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
生:敢!
師:(聽寫)“蠶桑”“插田”“耘田”“績麻”。
(師請兩名學生上臺板書,每人寫兩個詞語,其余學生每人寫四個。)
師:好,請停筆,抬頭看黑板。誰來當小老師批閱這兩位同學的聽寫?
(一生上臺用紅粉筆批改字詞,關(guān)注書寫的正確和規(guī)范。臺下學生補充不足,并修改聽寫中的錯誤。)
師:看來同學們的預習很到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鄉(xiāng)村去走一走,到田園去看一看吧。(播放鄉(xiāng)村田園的課件)同學們,這就是美麗的鄉(xiāng)村,這就是如詩的田園,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桃花。
師: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生:我看到了翩翩起舞的
蝴蝶。
師:這就是——
生:穿花蛺蝶深深見。
生:點水蜻蜓款款飛。
生:我還看到了黃鸝,想到了“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師:你不但看到了鄉(xiāng)村的美,更從內(nèi)心領(lǐng)略了這份美。那么,這幅圖上的人們在干什么呢,你們知道嗎?
生:喂蠶。
師:先采下桑葉再喂蠶,這就叫作——
生:蠶桑。
師:蠶桑相傳是嫘祖,也就是黃帝的妻子發(fā)明的,是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的重要支柱,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種桑葉養(yǎng)蠶了。大家看,“蠶”這個字上面是個“天”字,下面是個“蟲”字,古人認為蠶是天上神仙賜予人間的蟲子。(范寫“蠶”)
(生書空“蠶”字)
師:田間的人們除了要蠶桑,還要——
生:績麻。
師:(播放“鄉(xiāng)村績麻”的視頻)同學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樣美麗的風光,這樣辛苦的生活,在詩人的筆下會是一番怎樣的情境呢?讓我們一起走進——
生:(齊)《鄉(xiāng)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
【評析:學情意識來自兩個維度的敏感,一是對學習內(nèi)容的敏感,一是對學習主體的敏感。這個看似平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恰恰體現(xiàn)了亢麗高度自覺的學情意識。第一,就學習內(nèi)容而言,農(nóng)村、農(nóng)家、農(nóng)事正是兩首古詩所要表現(xiàn)的核心意象和情味;第二,就學習主體而言,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才是他們體驗的、熟知的生活內(nèi)容。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主體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認知距離、情感張力。于是,我們懂得了亢麗這個環(huán)節(jié)設(shè)計的課程起點,也明白了其中的教學意圖,更感受到了她高度自覺的學情意識。】
二、整體誦讀,探究共性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給你們兩分鐘的時間,前一分鐘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后一分鐘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能讀幾遍就讀幾遍,開始。
(生自由朗讀古詩)
師:誰來讀《鄉(xiāng)村四月》,誰來讀《四時田園雜興》?(指名朗讀)好,其余同學請立起書,聽這兩位同學朗讀,邊聽邊試著想象詩中的畫面。
生:《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真好!讀得字正腔圓。
生:《四時田園雜興》。
師:停,先打斷一下,老師插一句?!端臅r田園雜興》是一組詩,是詩人范成大在石湖養(yǎng)病期間創(chuàng)作的,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組,各十二首。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就選自“夏日”十二首中的一首。好,請你繼續(xù)朗讀。
生:《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聽了這兩位同學的朗讀,你們發(fā)現(xiàn)這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
師:你了解宋朝嗎?
生:宋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十分迅速。
生:宋代的時候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
師:是的,正如這兩位同學所言,宋朝鼓勵人們從事農(nóng)耕生活,因此種桑、養(yǎng)蠶、種麻地區(qū)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一些北方的農(nóng)作物也大量引入南方種植,因此有了“蘇湖熟,天下足”之稱。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同一個朝代的生活,還有呢?
生:這兩首詩都是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
生:都寫了人。
師:用詩中的話說就是——
生: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
師: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那么,反過來理解就是——
生:忙人多。
師:此時在鄉(xiāng)村的四月都有誰在忙,忙什么呢?
【評析:之所以把兩首詩放在一起讀,正是因為亢麗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農(nóng)村、農(nóng)家、農(nóng)事都統(tǒng)一于農(nóng)人。顯然,兩首古詩所要表達的并非泛泛的、無病呻吟的所謂閑情逸致,詩人們真正關(guān)切的恰恰是農(nóng)人的生存、生產(chǎn)、生活乃至生命狀態(tài)。由此我們就能理解,把兩首詩放在一起讀,要引領(lǐng)學生關(guān)切的不僅是鄉(xiāng)村的景,更是鄉(xiāng)村的人。無論閑人還是忙人,唯有人才是鄉(xiāng)村最美的景。】
三、互文解讀,舉象融情
1.學習《鄉(xiāng)村四月》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鄉(xiāng)村四月》,一邊讀一邊圈出詩中的人們都在忙什么。
(生自由讀詩)endprint
師:讀了古詩,能說說詩中的人們都在忙什么嗎?
生:蠶桑和插田。
師:是啊,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
生: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在初夏的鄉(xiāng)村,人們有的——
生:去采桑葉。
師:有的——
生:去喂蠶。
師:有的——
生:去插田。
師:還有的——
生:去除草。
生:去田間澆水。
師:在四月的鄉(xiāng)村,人們忙完了——
生:家務(wù)事。
師:又去——
生:地里施肥。
師:忙完了——
生:田間地頭的農(nóng)活。
師:又去——
生:家中喂蠶。
師:這就是——
生: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就在“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忙碌身影中,看,四月的鄉(xiāng)村變了,你們看到什么變了?
生:我看到山野一下子就變綠了。
生:我看到田間的溝渠里水滿了,微微泛著白光。
生:我看到田間、地頭、山野上到處是綠色,遠處還能看到人們忙碌的身影。
師:你們聽,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布谷鳥在叫。
師:布谷鳥也叫子規(guī),蒙蒙細雨中子規(guī)聲聲啼叫,好像在說——
生:趕緊去地里干活。
師:好像還在說——
生:不要偷懶啊,早早起床去采桑葉了。
師:子規(guī)“布谷”“布谷”地叫著,聽起來真像是在提醒人們——
生:播谷,播谷。
師:播谷,播谷……于是,我們看見山坡——
生:綠了。
師:原野——
生:綠了。
師:禾苗也——
生:綠了。
師:這一切在詩人翁卷的筆下只用了七個字——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
師:剛才我們說了這么多風景,詩人翁卷并未細細道來,只一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就全部涵蓋進去了。這不僅是因為古詩用字的凝練,更是因為——
生:翁卷站在比較遠的地方欣賞這里的美景。
生:翁卷站在高處。
師:是的,詩人站在又高又遠的地方,舉目四望——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師:詩人一路走來,一路
欣賞——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師:詩人極目遠眺,在這如詩如畫的鄉(xiāng)村美景中,就連村里忙碌的人們都顯出了一份安閑,一份怡然自得。這真是——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除了蠶桑,除了插田,他們還在忙些什么呢?
2.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師: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四時田園雜興》,一邊讀一邊用“——”畫出詩中表示人們動作的詞語。
(生自主默讀、批注。)
師:在初夏農(nóng)忙時節(jié),人們在田間——
生:耘田。
師:回到家里又要——
生:績麻。
師:他們在怎樣耘田、績麻呢?
生:不分早晚地除草,搓麻線。
生:早出晚歸。
生:不分晝夜。
師:干得很辛苦,你們看,
男的——
生:除草、種地、澆水。
師:你們再看,女的——
生:洗衣、做飯、搓麻、紡線。
師:這就是——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同學們,今天他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明天呢——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后天呢——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長長的一個夏日,他們都是——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何止是忙于“耘田”和“績麻”,早晨,天還沒亮,他們要忙著——
生:灑掃庭院。
生:下地除草。
師:中午,烈日當頭,他們要忙著——
生:收割莊稼。
生:施肥澆水。
師:傍晚,紅日西斜,他們要忙著——
生:采摘桑葉。
生:運送糧食。
師:晚上,月明星稀,他們還要忙著——
生:養(yǎng)蠶。
生:搓麻。
師:忙嗎?
生:忙??!
師:累嗎?
生:累??!
師:身體上忙到了極點、累到了極點,但是他們的心里呢?看看文中插圖的人物表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看見圖上的爸爸媽媽在笑。
生:忙了一天,回到家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露出了笑容。
師:再讀讀古詩,你們找到原因了嗎?
(生自由朗讀古詩)
師: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當村中的人們都勤于農(nóng)事時,那些淘氣可愛的孩子們也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忙碌生活。你瞧,他們或獨坐于桑陰下,或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想想他們都會做什么,說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寫在作業(yè)紙上。
(音樂響起,生當堂練筆。)
師:請把你寫的讀給大家聽。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們在地里忙了一天,覺得很疲憊了,他們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正拿著小鏟子,學著他們的樣子,給菜苗挖坑。孩子的小手小臉上都是土,看得爸爸媽媽都笑了。endprint
師: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jīng)開始體會父母生活的不易了,多懂事的孩子。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去地里干活了,家里的孩子們,在桑樹下,有的挖土,有的給種子澆水,有的剛想休息一下,抬起腳一下把種子給踢飛了。
師:天真爛漫之情溢于言
表啊!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們又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家里的幼子看著遠處正澆水的父母,也拿起手邊的水瓢,把手一揚,沖著小種子說“下雨嘍”,水花從空中落下,小孩子自己被淋了一身水。
師:多么有趣的畫面啊!看到此情此景,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你們的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呢?
生:很開心。
生:很幸福。
生:我覺得是雖苦猶甜。
生:苦中有樂。
師:鄉(xiāng)村的孩子們也跟他們的父母一樣勤勞,一樣熱愛勞動,鄉(xiāng)村淳樸的氣息也一樣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來,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受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齊)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師:好一幅其樂融融的初夏農(nóng)事圖??!這真是——
生:(齊)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評析:縱觀兩首古詩的教學,無論是教學重點還是教學策略都保持了一種一以貫之的
自覺。
首先,兩首古詩的教學切入點是一致的,即引領(lǐng)學生聚焦“鄉(xiāng)村農(nóng)人都在忙些什么”。顯然,這一解讀視角關(guān)注的是人。人是鄉(xiāng)村生活的主角、是田園風情的靈魂。這個視角貫穿整個解讀過程,甚至在賞析鄉(xiāng)村風景時,也還是將其還原成農(nóng)人的辛勤勞作。應(yīng)該說,這樣一個視角的選擇和確立,很好地把握了兩首古詩的內(nèi)在情感。
其次,兩首古詩的教學重點是一致的,即引領(lǐng)學生想象還原鄉(xiāng)村農(nóng)人的農(nóng)事活動和勞作場景,諸如蠶桑、插田、耘田、績麻、種瓜,甚至還有學生借助畫面和自身經(jīng)驗所補充想象的各種鄉(xiāng)村勞作,諸如除草、澆水、施肥、收割、運糧等。其實,解讀視角和解讀重點在這里是完全一致的,感受農(nóng)人的辛勤勞作,進而感受鄉(xiāng)村的淳樸生活,隱約滲透充滿勞績卻詩意棲居的生命境界。這層生命境界,才是兩首詩最根本、最深刻的底蘊所在。
最后,兩首古詩的教學策略也是一致的。其核心策略就是抓住關(guān)鍵意象,激活還原想象。古詩教學,不能從言到言、就字論字,否則,學生只是在語義的表層來回穿梭、浮光掠影。古詩教學,必須從言到象,再從象到言,難在言象之間的轉(zhuǎn)化和提升。而這種轉(zhuǎn)化提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古詩的關(guān)鍵意象,如蠶桑、插田、耘田、績麻等,調(diào)動其生活和閱讀積累,激活其合理靈動的想象,將這些關(guān)鍵意象轉(zhuǎn)化為一幅幅鮮明的畫面、一個個生動的細節(jié)。只有當學生真真切切地見到了這樣的景,才能在見景的當下體悟到這樣的情。亢麗的教學,選擇和實施的就是這樣的策略。從課堂的實際情況看,這個策略的運用是極為有效的?!?/p>
四、整體參讀,領(lǐng)悟?qū)懛?/p>
師:正因為有了一代代像他們一樣勤勞、淳樸的人民,鄉(xiāng)村才會有如此美麗的景象——
生:(背)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師:同學們,這兩首詩,同是寫鄉(xiāng)村生活,同是寫“閑人少”,學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它們是有不同的。請你們再讀讀這兩首詩,發(fā)現(xiàn)不同了嗎?
生:《鄉(xiāng)村四月》寫到了鄉(xiāng)村的美景。
師:僅僅只是寫景嗎?
生:還寫了人們的忙碌生活。
生:《四時田園雜興》寫的全都是人的活動。
師:再看看詩人寫作時觀察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鄉(xiāng)村四月》的作者翁卷在高處和遠處觀察鄉(xiāng)村景色。
生:《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范成大是在近處觀察鄉(xiāng)村人們的生活。
師:你們體會得非常細致。
范成大何止是在近處觀察啊,他更是走進了農(nóng)民的生活,走進了勞動人民的心里。錢鐘書先生評價他是“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生:我感覺范成大像是住在農(nóng)民的家中和他們一起生活,因為詩中寫“童孫未解供耕織”,感覺那個小孩子像他的孫子。
師:你不但在讀詩,更是用心在品詩?。∫驗樵娙撕娃r(nóng)人生活在一起,他才看到了農(nóng)事活動的艱辛與不易,通過“童孫未解”的特寫鏡頭將所有的辛苦勞作做了高度的凝練與概括。
生:《鄉(xiāng)村四月》里好像詩人只是在游覽,所以他能看到美麗的景色。
師:在這首詩中作者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最鮮明的景色、最生動的形象,這種寫法叫作白描。不管白描也好,特寫也罷,在詩人的眼中田園就是一處最美的風景。
(生齊背兩首古詩)
師:不管遠觀也好,近賞也
罷,在詩人的心中,那份忙碌,來自于充滿勞績而詩意棲居的情懷。
(生齊背兩首古詩)
【評析:這是第二次整合閱讀,與第一次整合閱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閱讀焦點設(shè)定在發(fā)現(xiàn)兩首古詩的不同點上:(1)取材的不同,第一首由景到事、景事分寫;第二首即景即事、景事交融。(2)視點的不同,第一首站在高處、遠處看,所取的是全景;第二首則是一種連續(xù)視點、愈來愈近,所取的主要是特寫。(3)寫法的不同,因為視點不同,自然導致寫法不同,第一首全用白描;第二首不僅用白描,也用特寫,是兩者的結(jié)合。令人贊嘆的是,亢麗的教學并未滿足于不同點的梳理,而是在梳理不同點的基礎(chǔ)上,超越不同,邁向更高一層的相同——最美的風景,最詩意的情懷?!?/p>
【總評】
以詩意的想象
抵達詩意的棲居
亢麗的兩首古詩教學,所采用的策略既非傳統(tǒng)的讀一首帶一首的“舉一模式”,也非當下流行的兩首統(tǒng)一于某個主題的“整合模式”,而是采用了“舉一”與“整合”相兼容的“互文模式”,即首尾采用整合閱讀,過程采用舉一閱讀,并以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這條主線,外在于形的就是聚焦“人”,聚焦詩中所描寫的鄉(xiāng)村農(nóng)人,體認鄉(xiāng)村農(nóng)人的辛勤勞作才是最美的風景、最好的田園;而內(nèi)在于神的就是感悟“人的詩意棲居”,中國古典詩詞的終極關(guān)懷乃是“人的詩意棲居”,詩人在詩詞寫作中實現(xiàn)并確證了人的詩意棲居。這一點,在亢麗執(zhí)教的兩首古詩中,得到了可貴的探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endprint
一、以詩意的想象觸及順天應(yīng)時的鄉(xiāng)境
所謂的鄉(xiāng)村景色、田園風光,說到底是對農(nóng)耕生活的一種詩意想象。農(nóng)耕生活的根本特點就是順天應(yīng)時,按照自然氣候的變遷來主動調(diào)整和適應(yīng)人們的生活起居。我們看這兩首古詩,一首題為《鄉(xiāng)村四月》,一首題為《四時田園雜興》??蝴愒诮虒W中特意點明了后一首詩的具體來源,出自范成大的“夏日”系列。其實,即便不點明,光看這兩首詩,也已經(jīng)足以反映順天應(yīng)時的鄉(xiāng)村生活特質(zhì)。什么時候該干什么,一切都以天時、天象、天氣為準繩,而這種遵循充滿了農(nóng)人的慎重和對自然的敬畏。所謂鄉(xiāng)境,就是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自覺融洽。
我們看亢麗的一個教學
細節(jié)——
師:你們聽,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布谷鳥在叫。
師:布谷鳥也叫子規(guī),蒙蒙細雨中子規(guī)聲聲啼叫,好像在說——
生:趕緊去地里干活。
師:好像還在說——
生:不要偷懶啊,早早起床去采桑葉了。
師:子規(guī)“布谷”“布谷”地叫著,聽起來真像是在提醒人們——
生:播谷,播谷。
師:播谷,播谷……于是,我們看見山坡——
生:綠了。
師:原野——
生:綠了。
師:禾苗也——
生:綠了。
師:這一切在詩人翁卷的筆下只用了七個字——
生:綠遍山原白滿川。
這一細節(jié),從子規(guī)的叫聲切入,從遍綠的顏色帶出,將鄉(xiāng)境的順天應(yīng)時表達得活色生香、淋漓盡致。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地萬物仿佛都這么有時有節(jié)、有情有義地聚攏在一起,湊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畫卷。
二、以詩意的想象還原自耕自足的樂境
兩首古詩,雖然取材不同、視角也各異,但背后洋溢的那種淡淡的、綿長的自耕自作、知足常樂的興味卻是一致的。這正是鄉(xiāng)村生活、田園風光的魅力所在。無論是“才了蠶桑又插田”,還是“晝出耘田夜績麻”,都生動地體現(xiàn)出“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村莊兒女各當家”的不違天時、耕作為樂的怡然氣象。對此,亢麗的教學可謂濃墨重彩、匠心獨具。
師:他們在怎樣耘田、績麻呢?
生:不分早晚地除草,搓麻線。
生:早出晚歸。
生:不分晝夜。
師:干得很辛苦,你們看,男的——
生:除草、種地、澆水。
師:你們再看,女的——
生:洗衣、做飯、搓麻、紡線。
師:這就是——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同學們,今天他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明天呢——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后天呢——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長長的一個夏日,他們都是——
生: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師:何止是忙于“耘田”和“績麻”,早晨,天還沒亮,他們要忙著——
生:灑掃庭院。
生:下地除草。
師:中午,烈日當頭,他們要忙著——
生:收割莊稼。
生:施肥澆水。
師:傍晚,紅日西斜,他們要忙著——
生:采摘桑葉。
生:運送糧食。
師:晚上,月明星稀,他們還要忙著——
生:養(yǎng)蠶。
生:搓麻。
師:忙嗎?
生:忙啊!
師:累嗎?
生:累?。?/p>
師:身體上忙到了極點、累到了極點,但是他們的心里呢?看看文中插圖的人物表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看見圖上的爸爸媽媽在笑。
生:忙了一天,回到家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露出了笑容。
在這個片段中,亢麗首先運用還原想象、復沓鋪陳的策略,引領(lǐng)學生充分感受鄉(xiāng)村農(nóng)人的辛勤勞作,而后通過觀察插圖中的人物表情,讓學生體會農(nóng)人的喜悅和知足。忙的是身,閑的是心,也許,這才是對田園樂境的最佳注解吧。
三、以詩意的想象抵達物我交融的詩境
這里講物我交融,大概涉及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身處鄉(xiāng)境的農(nóng)人過著一種順天應(yīng)時、自耕自足的和諧生活,當“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的時候,必定是“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時,這既是最自然不過的畫面,卻又是最富詩意的風景。第二層面,是詩人完全融入到這種樂境之中,忘了自己,忘了時間。其實,“綠遍山原白滿川”是有一個觀察者——詩人在的,“也傍桑陰學種瓜”也是有一個觀察者——詩人在的,但我們卻全然不覺這個觀察者,那是因為詩人早已將自己隱去,準確地說,是早已被這田園風情所吸引、所陶醉,因而早已忘我。第三層面,是課堂上師生忘我地融入到這樣美好的詩境中,因為,只有實現(xiàn)了這第三個層面,才能真正達成詩教的怡情養(yǎng)性、陶冶精神的終極目的。
亢麗的做法就是讓學生把自己放進去——
師: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當村中的人們都勤于農(nóng)事時,那些淘氣可愛的孩子們也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忙碌生活。你瞧,他們或獨坐于桑陰下,或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想想他們都會做什么,說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寫在作業(yè)紙上。
(音樂響起,生當堂練筆。)
師:請把你寫的讀給大家聽。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們在地里忙了一天,覺得很疲憊了,他們回到家中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正拿著小鏟子,學著他們的樣子,給菜苗挖坑。孩子的小手、小臉上都是土,看得爸爸媽媽都笑了。
師:雖然年紀小,但是已經(jīng)開始體會父母生活的不易了,多懂事的孩子。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去地里干活了,家里的孩子們,在桑樹陰下,有的挖土,有的給種子澆水,有的剛想休息一下,抬起腳一下把種子給踢飛了。
師:天真爛漫之情溢于言表啊!
生:人間少閑月,初夏人倍忙。爸爸媽媽們又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家里的幼子看著遠處正澆水的父母,也拿起手邊的水瓢,把手一揚,沖著小種子說“下雨嘍”,水花從空中落下,小孩子自己被淋了一身水。
師:多么有趣的畫面?。】吹酱饲榇司?,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你們的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呢?
生:很開心。
生:很幸福。
生:我覺得是雖苦猶甜。
生:苦中有樂。
師:鄉(xiāng)村的孩子們也跟他們的父母一樣勤勞,一樣熱愛勞動,鄉(xiāng)村淳樸的氣息也一樣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來,讓我們帶著這份感受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所謂的把自己放進去,就是移情想象、同理體驗。當學生活在詩境,活在詩境中的某個細節(jié)、某個場景,乃至某個人物形象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以情悟情、以心契心的自我陶冶和自我超越。這個時候,師生真正進入了某種澄明之境,他們以各自詩意的想象抵達了各自詩意棲居的美好境界。
鄉(xiāng)境、樂境、詩境,本是一境。這一境,亦真亦幻、如來如去,當我們用心體悟,便是語文教育的大圓滿、大幸福。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一小學/杭州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