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
兒童是教育的對象,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教育者,我們如何看待兒童,會直接影響我們如何對待兒童,即會影響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們與兒童之間建立的教育關系以及我們所選擇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對我們所持有的兒童觀進行反思,是進一步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更好地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前提條件。尤其是,當兒童被越來越多地置于當今學校生活的中心位置時,更應該審慎地思考我們究竟是如何認識和理解兒童的。
一想起兒童,我們就會想起他們可愛的模樣、如花的笑臉與純潔的心靈。任何一個人,只要看著這樣的兒童,他的內心一定有種種積極的情感被喚醒,一邊欣賞他們、贊嘆他們,一邊不由自主地想去陪伴他們、呵護他們、幫助他們。這就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教育意識的起源,它是由我們成人對于兒童的觀察和注視引起的。誰不喜歡觀察兒童自由活潑的生命,誰缺少這種意識,誰在兒童提出需要的時候吝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誰就不適合做一名教育工作者。這種有關兒童是可愛的、美好的、純潔的和充滿希望的認識,是所有其他兒童觀得以建立的基礎,也是在哲學、文學、藝術等眾多文化形式中兒童形象能夠獲得至高地位的原因。
一說到兒童,我們還會不由自主地認為他們是稚嫩和柔弱的,認為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因而認為他們是需要成人的守護和保護的。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否則國家就沒有必要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稚嫩和柔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相對于成人而言的,而不是相對于兒童自身的生活而言的。事實上,在兒童的生活世界里,我們常??梢钥吹剿麄儾还苊媾R多么困難和復雜的問題,總有自己的辦法去解決。有時候,他們討論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專注程度和水平簡直達到了讓我們成年人驚訝的程度。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我們切不可讓這種兒童是稚嫩和柔弱的觀念遮蔽了我們對兒童已經具有的能力和智慧的認識,更不可使我們?yōu)槿烁改负蛶熼L的愛泛濫,時時處處剝奪兒童自己投入生活、直面問題、完成任務的機會與責任。
一談起兒童,教育者還很容易談到他們彼此的不同,關注到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把他們看作是一個大花園里姹紫嫣紅、姿態(tài)各異的花朵。這種觀念是普遍的,也是有道理的。個體的兒童確實都是非常獨特的,不認識和尊重這種獨特性,我們就不能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到,個體的兒童并非孤立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差別背后是同樣千差萬別的家庭背景、家庭生活方式、學校生活方式、社區(qū)類型、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經明確地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闭敲恳粋€兒童所處的總體性社會關系的不同,才形成不同兒童之間豐富多彩的個性差別。因此,要真正地理解兒童的個性和個性差別,把握兒童個性形成尤其是個性發(fā)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力圖尋找培養(yǎng)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適宜途徑,僅僅靠觀察兒童自身是不夠的,必須深入了解他們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做一番社會學的研究。作為教育工作者,誰在這個工作上吝嗇時間和精力,誰就不能真正理解站在自己面前的兒童。
在許多教育工作者的眼中,“兒童”“孩子”“學生”是三位一體的。一些老師把自己的學生也親昵地稱作“我的孩子們”,關愛之情溢于言表。日常教育生活中,這么來稱謂,這么來認識,當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如果我們對兒童的認識僅限于此,就顯得有些不夠了。一百年前,魯迅先生曾經區(qū)分過兩種父親:一種父親是“孩子之父”,只負責生孩子,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財富;另一種父親是“人之父”,致力于將孩子培養(yǎng)成“完全的人”。他還發(fā)出呼吁:“因為我們中國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濒斞赶壬鷮煞N父親的區(qū)分實際上是基于對孩子的認識,一種是將孩子當成父親的“財富”,一種是將孩子當成“人”。這種區(qū)分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兒童也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兒童是兒童、孩子或學生,這是不錯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兒童是人,是人類的一員,具有與我們成人一樣的人的資格、尊嚴和權利。從“兒童—成人”或“學生—老師”這個維度上說,師生之間各自有著自己的角色責任和義務,是“不平等”的;但是從“作為人的兒童—作為人的成人”或“作為人的學生—作為人的老師”這個維度上說,師生關系又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任何不能準確地理解師生之間這種人格平等關系的人,都很難正確認識和對待師生之間的差異性,也很難構建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