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明
寫人記事的文章,常常要寫到人物的對話,因?yàn)閷懞萌宋飳υ?,會使場景變得具體生動。那么,你會“錄制”生活中的人物“說話”嗎?
平時我們要學(xué)會用耳朵“觀察”各種人物的說話,同時用眼睛留意他們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比如,課堂上老師的提問與同學(xué)的回答,活動課上同學(xué)之間的相互討論;超市購物時媽媽與營業(yè)員的對話;公交車上與陌生人的交談;還有家中來了客人時你接待時的談吐,等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進(jìn)行這一類原汁原味的積累,就為你“錄制”人物“說話”做了必要的儲備。
要“錄制”好人物“說話”,需講求一定的表達(dá)技巧。
變換方式,力求靈活
人物對話的表述方式有三種:一是把說話人放在前面,二是把說話人放在后邊,三是把說話人放在中間。描寫人物的對話時,變換表述方式,讓幾種方式交錯使用,相互配合,可以增添“錄制”的靈活性。比如《陶罐和鐵罐》中的一個片段: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謙虛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shí)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碧展逘庌q說,“我們生來就是盛東西的,并不是來互相碰撞的。說到盛東西,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這個片段“錄制”了傲慢的鐵罐與謙虛的陶罐之間的一番“舌戰(zhàn)”,采用了“把說話人放在后邊”和“把說話人放在中間”這兩種方式,顯得靈活而不呆板。
恰當(dāng)省略,力求簡潔
兩個人在特定的場合下交談、聊天,一個先開口,另一個接話,隨著對話的逐步展開,后面的“XX說”、“XX問”可以省略,以體現(xiàn)行文的簡潔性。比如《找駱駝》中的一個片段:
他(商人——筆者注)看見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趕上去問:“老人家,您看見一只駱駝了嗎?”
老人說:“你問的那只駱駝,是不是左腳有點(diǎn)跛?”
“是的?!?/p>
“是不是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
“不錯?!?/p>
“是不是缺了一顆牙齒?”
“對極了!您看見它往哪兒去了?”
這個片段中,商人發(fā)問在前,老人回答在后。隨后的對話中省去了“商人問”“老人說”之類的提示語,但讀者完全能根據(jù)上下文知曉說話人的身份,且使行文顯得簡潔明快。
點(diǎn)綴情態(tài),力求生動
“錄制”人物“說話”時,點(diǎn)綴必要的情態(tài)描寫,可以增添生動感。如《爬天都峰》中的一個片段:
我點(diǎn)點(diǎn)頭,仰起臉,問:“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峰?”
老爺爺也點(diǎn)點(diǎn)頭,說:“對,咱們一起爬吧!”
……
老爺爺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氣鼓舞了我,我還下不了決心哩!”
“我”與老爺爺?shù)膶υ捗鑼懼校c(diǎn)綴了“點(diǎn)點(diǎn)頭”“仰起臉”“拉拉小辮子”等動作以及“笑呵呵”的情態(tài),增添了這個場景的生動感,很有生活氣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