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風采系列
楊睿聰
楊睿聰(1905-1961),字慧父,曾用名小綠,潮州城內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祖楊立高(號韓江漁父)、父楊洪簡(字少山,號漁子)是清光緒年間貢生,母盧蘊秀(號蘭閨女史,又號漁婦),均擅詩,合輯有《三漁集約鈔》。睿聰自幼聰慧,日伏處于藤華書屋中。左圖右史,尚友古人,以為得天下之至樂也。1921年畢業(yè)于廣東省立金山中學。1925年畢業(yè)于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文史部四年級。即為時任韓師校長方乃斌聘為史地教員。后應母校金山中學之聘,任國文教師。1934年4-5月間,金山中學校園在租賃校產中發(fā)生豪紳勾結官員企圖強占金中校產事件。為維護校產尊嚴,全校師生群起反對,他帶領學生積極參加。雖最終保全校產,但參與的九十九位同學被開除,帶頭八位教師被解聘,他也在其列。旋又被返聘。1946年他以地方名流身份被聘為潮州修志委員會委員。1948年,金中重建被日軍轟炸的校舍,因經費捉襟見肘,決定變賣校產。作為校產會委員的楊睿聰認為,變賣校產建校,得不償失。在反對無效的情況下,陳具理由,致函廣東省教育廳,請予保全。在無回音的情況下,憤然辭職。前后在金中凡十二寒暑。其后復任教汕頭、香江各院校,有聲于時。1961年病卒于香港崇基書院國文系聲韻學教職任上。
楊睿聰應方乃斌校長之聘任職韓師兩年,與其后任教韓師的林培廬、丘玉麟等開拓了潮汕民俗學,先后為韓園播下了厚實的民俗學種子。薛汕在《潮汕民俗何去何從》(《潮學研究》第6輯)一文提到:“潮汕民俗學與中國民俗學的進展,幾乎是一致的。最先,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以1922年為開始的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創(chuàng)刊,接著‘風俗調查委員會’成立,擔任主任的竟是張競生,是潮籍最早接觸民俗學的前輩。潮汕民俗學的提出,源自在北京就讀的林培廬和丘玉麟,他們與周作人的聯(lián)系,進而提倡對歌謠、民間故事和風俗習慣的記錄以及作必要的綜述。當中山大學《民俗周刊》正在鼎盛的時候,潮汕隨一些先行者之后,開展有關的工作,應該重視的有下列兩個著作:楊睿聰著《潮州的習俗》;楊小綠著《潮州俗謎》?!薄冻敝莸牧曀住?930年出版,它是民俗學的邏輯體系,從記錄、敘述的門類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楊睿聰自己也說:“我這部書是紀實的,不是批評的,好的壞的,都寫在上面,等將來有改良風俗之責者,見了之后,可以根據去實行改良?!辈⒁肔anp氏話說:“有一門科學,考古學,收集及比較舊時各民族之物質的遺物,如石斧、石矢之類。有一個研究方式,民俗學,收集及比較舊時代各民族之同樣而非物質的遺物:殘存的迷信、故事、觀念。這些遺物雖存于我們的時代而不是這時代的產物?!薄冻敝菟字i》1930年秋于潮州初版刊行,1949年9月由香港潮書公司增訂再版。共輯錄廣泛流傳于潮汕民間的謎語227則,為研究潮汕早期民間的謎語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丘玉麟序言說:“楊小綠先生這冊潮州俗謎,分門列類,詳晰注解,更能啟育孩童的想象力、幽默與機智了。因此小學童有人手一編之必要?!贝藭醢婵袝r,廣東省立金山中學附小部曾將它作為課外教材輔導學生。其正如薛汕所言,“把一個具體的民俗門類《俗謎》提出來了”,“是‘民俗’又是‘民俗文學’,小小的一本小冊子,卻容納了一個潮汕風情的世界”。
此外,楊睿聰還選輯有《明人絕句選》三卷(1936年潮安楊氏小嶙峋館)、《元人絕句選》五百余首,著有《思未齋詩詞》若干首(后二種未刊)。
楊睿聰一生盡瘁皋比,對教育有深刻的體會,早在1925年就發(fā)表了《潮州的教育界》一文,認為“我始終承認教育是國家社會的命脈,教育界人士是群眾的領導和社會上一切事業(yè)的改進者。教育界有了希望,無論什么都跟住有希望;教育界沒有希望,無論什么都跟住沒有希望?!敝麑W者王韶生《楊慧父先生家傳》言,“君讀書授徒,介然不易其操。三十年如一日,其養(yǎng)也純,其守也固,庶幾可風者矣”,“殆所謂人師者耶”。
(陳賢武撰文)